林清玄的作品(林清玄散文的真善美)

林清玄的作品
好的书籍是观世界的一扇窗,点亮心灵的一盏灯,充满真、善、美的芳草地。
读林清玄的散文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真心与真诚。林清玄的散文大都是从自己或朋友亲历的事情起笔,或是小时候的记忆,或是成年后的经历,从中引出自己的真切感悟和体会。“时到时担当”这篇散文从他家乡的一句俗语写起,“时到时担当,没米就煮番薯汤”。写自己小时候因为不理解这句家乡谚语而和父亲的对话,写离开家乡对这句谚语更深的体会,这句谚语鼓励人要乐观,凡事顺其自然,给困顿中的人们以解脱,也让作者在遇到阻碍或困厄时,一想到这句话,心就安定下来了。作者用他亲身经历感染读者,心要宽广,要乐观地无怨无悔地面对生活。“莲花汤勺”这篇散文写作者偶然得到的古董莲花汤勺,有一天不小心打破了,作者细心描摹了从懊恼、惋惜到释然的心路历程。这也是一个隐喻,人生中总有不期然的际遇让人猝不及防,痛心、懊恼,失去了当做至宝的人或物,这种心情我们都曾有过。作者叹息之余笔锋一转,写到:“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只不过是偶然”,“在偶然中,没有破与立的问题。我们总以为立是好的,破是坏的,其实不是这样”。作者最后以自己最宝爱的汤勺破碎的体会告诉我们,“以一种平坦的胸怀来生活,来观照,那生命的一切烦恼与忧伤自然灭去了。”

林清玄笔下的人、事、物,都引向至善的境界。他在文中这样写道:“每次我看到林中歌唱的小鸟,总为它们的快乐感动;看到天际结成人字、一路南飞的北雁,总为它们的互助相持感动;看到喂饲着乳鸽的母鸽,总为它们的亲情感动。” 如果没有一颗至纯至善的心是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文字。作者对自然有着敬畏与大爱,他认为飞禽显露天真的情感,更别说头脑发达的走兽,植物也表达着微妙的情感,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机缘和生命力。作者感觉到了在阳光雨露中快乐展开叶子的植物,感觉到了高大树木的精神和呼吸,体会到了含苞待放的花朵,还有原野里随风摇动的小草,在作者心中都让人感到动容,这是一个有着柔软善心的灵魂表达的动人情感。对无情之物尚且如此,文章中作者也更多把目光投向普罗大众,对世人表达着悲悯和关爱。作者出生于乡土民间,他经常写从前乡下人的生活。他在“买了半山百合”这篇散文中写到:“从前的乡下人不时兴插花,因为光是吃饱都艰难,谁会想到插一瓶花呢?不插花不表示不爱花,每当野花盛开的时节,我们时常跑到山坡上去寻找野花的踪迹。”想到小时候躺在百合花的白与白之间的快乐,不禁感慨:“不管怎么样,野百合还是开在山里好。”表达了不忘故乡,不忘旧时光的初心。林清玄的散文有着对心灵的善意抚慰。“梅香”中他这样说,“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

林清玄散文文字之美常常超出我的想象,文中佳句信手拈来,让人感到美无处不在。“一些小小泡在茶里的松子,一粒停泊在温柔海边的细沙,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星星是天上的贝壳,贝壳则是海岸的星星”;“远观的昙花就不同了,它像是池里的睡莲在夜间醒来,一步一步走到人们的前庭后院,而且这些挺立在池中的睡莲都一起爬到昙花枝上,弯下腰,吐露出白色的芬芳”;“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这些美丽的笔触折出动人的光彩,让我恨不能一天就把林清玄的散文读遍。“使生命感受到丰盈的,不是欲望的扩张,而是心灵深处的触动;使生命焕发价值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开发了多深的智慧;使人生充满意义的不是某一个目标的奔赴,而是每一步都得到心安与落实”。我想这正是林清玄散文美的真谛,一句句都是作者细腻而智慧的心田上开出的绚烂之花。

林清玄散文是真善美的化身,需要洗手焚香静静地品读,像一路繁花相送,像一轮清月朗照,身心沐浴清凉与温润。正如林清玄自己说的:“心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会使我们有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

林清玄的作品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