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三不管
娱乐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维度,既是对传统精华的守护,也是对现代文明的拥抱。但公正回看一段文明和历史,就不能避开它丑恶、黑暗的一面。
天津早期娱乐场——书场、茶楼
天津的书场早在清光绪年间就出现了,它是天津最早、分布最广的演出娱乐场所,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南市、鸟市、地道外、谦德庄等地区。辛亥革命后,随着评书的繁荣发展,书场、茶楼的数量也不断增长,多时达百余家。
一般的书场都开早、中、晚三场,早场生意清淡,行话叫“上板凳头”,三流以下演员或初学艺的才演早场。中场听众渐多,晚场最盛。各书场上座率一般在七八十人,多时有100多人,能达到200人以上的则凤毛麟角。
书场、茶楼规模一般都不大,小型的多为夫妻店,大型的也不过五六个人经营。按规模的大小、设施的优劣、观众的层次,书场、茶楼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流俗型、雅俗共赏型、高雅型。
流俗型书场
流俗型书场以茶社、书场命名,园子有大有小。多为简单的席棚,冬天透风、夏天漏雨,常有打着伞听书的现象。这类书场,收费很低,一般仅为几文钱。
高雅型书场
高雅型的一般称作茶楼,大多能容纳二三百人,突出代表是著名的“三大轩“,即北马路的宝和轩、河此关上的福来轩和侯家后的三德轩。这类书场收费很高,一般要高出流俗型几倍甚至十几倍。
雅俗共赏型书场
雅俗共赏型书场是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规模不大,艺人知名度也不是很高,每场上座率多在六七十到一百人之间。
天津早期的杂耍场
天津之所以有“曲艺之乡”的美称,不仅因为天津是北方曲艺的发祥地,培养出如万人迷、小蘑菇、高五姑、张寿臣、马三立、骆玉笙、史文秀等一批曲艺名家,还在于天津有爱曲艺、懂曲艺的广大观众群体,大街小巷都可听到老百姓随意哼唱着时调、京韵、单弦、西河,更在于天津有小梨园、大观园、中原游艺场、玉壶春、庆云戏院等数十家著名的杂耍场。所以就有“戏剧大成于北京,杂耍发祥于天津”之说。
天津自明初而富足,人口聚落渐盛。于是,带有天津特殊风格、充分体现“四方杂处”风味的杂耍便应运而生了。
天津的杂耍场最早是南市的燕乐升平,除此之外,还有小梨园、大观园、庆云戏院等数十家著名的杂耍场。天津观众看杂耍有自己的特色,他们往往约同三两个知己,买一包好茶叶,大壶一泡,大碗一喝,一边听着玩意儿,大声地叫着好,一边喝着茶、聊着天,一晚上喝上几壶茶水一点也不新鲜。
天津早期的舞场
旧天津的舞场,始于1923年前后建立的平安饭店,即现在的国民饭店旧址。那时的天津素有“夜上海”之称,在时尚、新潮、纸醉金迷的舞场里,兴起了这样一个行业——舞女,在繁华灯火中,她们成为旧时天津独具一格的风景。
天津最早的舞客多为外国人和达官贵人、绅商巨贾,著名的有胡光镖,唐宝潮夫人黄大、黄二小姐(旧外交部部长黄介卿之女,母亲为西班牙人),周大、周二小姐(周自齐之女),张燕卿夫人(龚三小姐),王喜顺(周自齐如夫人),朱作舟夫妇,沈小姐,张少帅夫妇,张三小姐(前王慕文夫人),以及北平名妓林小凤、小凌波、小小凌波。
胡曼丽、笑忆为天津第一代舞女的领军人物。1933年7月,北平市长袁良发起禁舞运动后,舞女王宝莲、董慧君、张丽丽等相继来津,壮大了天津舞女阵营。也因此,舞女分成了平津两派,平派以王宝莲为首领,津派则以胡曼丽领军。1936年选举舞后时,两派竞争尤其激烈,王宝莲终以色压群芳而成为天津第一个舞后。
头等舞女几多风光
舞场有高低之分,舞女也有三六九等之别。冠有“名”“红”字号头衔的属头等舞女,如先后获过“津城舞后”称号的王宝莲、胡曼丽她们是天津一代舞女的领军人物。
二流舞女如鱼得水
年方青春、相貌出众、交际高明、舞艺出众的属二流舞女。这类舞女在舞场中春风得意、满面笑容,舞场经理对她们礼让、客气,姐妹们只能羡慕嫉妒恨。
末流舞女无人问津
最可怜要属年长、色衰、技弛的末流舞女了,她们后起学步,姿艺平庸,遭人白眼,接不到生意。故而,业内人戏称她们是“汤团”对“馒头”(指生意吃零分)。
舞场与妓院的博弈
舞场
舞场则不同,花上一块大洋就能搂抱舞女好几次,还无须任何语言交流。无须任何程序,直接上去就能抱!无论是洋房的阔佬,还是阁楼里的穷小子,只要你花上一块大洋,一律平等,一样可以楼抱舞女。
妓院
旧时,嫖客逛上等妓院,除了与妓女语言上的沟通交流,还要与妓女吃花酒和打麻将,到了颠鸾倒凤的时期,也得两三个月的样子,嫖客花费的金钱总要在二三百元左右。若有不谙规矩,不识相的嫖客,在时间和金钱都不到位的倩况下,轻率地与妓女动手动脚,会直接被轰出去。
舞场的出现,严重地冲击了这些繁文缛节的旧式上级妓院,迫使他们要么改弦更张,走“亲民”路线,嫖客花钱立马就能睡妓女;要么就走向没落,甚至关张歇业。
天津旧时的戏园
清中期天津已经成为北方经济中心,文化娱乐自然也随之发展鼎盛。这期间天津出现了称之为”茶园”的演出场所,就是现在所谓的茶馆。那时还以喝茶为主看戏为辅。然而随着”四大名园”金声茶园、庆芳茶园、协盛茶园、袭胜茶园的陆续开业,将这本以喝茶闲聊为主的地方逐渐变为名伶荟萃的温床,后来劝业场”八大天”、中国大戏院等更将天津培育成北方当之无愧的戏曲之乡。
清道光四年《津门百咏》中有云:”戏园七处赛京城,纨绔逢场各有情。若问儿家住何处,家家门外有名堂。”其中所说的戏园就是重品茶不重听戏的茶园。茶园为了生意兴隆,往往借助天津人民喜爱的戏曲节目来招揽顾客。早期的茶园素以喝茶为主听戏为辅。观众入园只收茶资,不收看戏钱。”戏好、角儿好、水好、茶叶好”成就了天津茶园独特的”茶园文化”氛围。
据史料文献学者、知名收藏家李刚介绍,1870年后市内铺设了主要道路,京津两地梨园涌现了大量优秀人才,这时的茶园虽然还叫茶园,但基本已实为戏园。而且这时茶园里的观众也逐渐改为听戏为主喝茶为辅了,当时天津城内形成了各有千秋的”四大名园”争奇斗艳。茶园里所演剧种多为梆子、皮黄,也有少量的昆曲。当时被尊称为”四大名园”的茶园分别是金声茶园、庆芳茶园、协盛茶园、袭胜茶园。
天津茶馆独特的文化氛围,不仅培养了骆玉笙、马三立、王毓宝、花五宝等众多曲艺名家,也提升了天津票友观众的整体欣赏水平。当时能获得天津票友的认可,在天津能”火”了的”角”,基本走上全国的舞台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近代天津孕育了无数名伶,成为著名艺人们当之无愧的摇篮。
三不管
和北京天桥、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一样,天津“三不管”,在解放前也是闻名海内外的平民游乐场。“三不管”这个露天市场形成于20世纪初期,其地域范围:东至东兴大街,西至荣业大街,南至华安大街,北至清和大街,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
1900年以前,天津的繁华区在北大关一带,故而清诗中有“繁华要数估衣街,宫南宫北市亦佳”的说法。侯家后一带,茶楼、戏院、酒馆、饭庄、澡堂、妓院密集,是当时人头攒动的游乐场所。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城被攻陷,当年商业鼎盛的北大关、大胡同、估衣街、针市街、侯家后一带惨遭焚毁。海河两岸大片地区沦为九国租界地。而在南门外“东兴市场”原址附近那片百亩洼地,是开辟外国租界甩下的一块边缘区,逐渐形成了露天的游乐场所。
“三不管”得名的来源,一种说法是:在这里坑蒙拐骗没人管,逼良为娼没人管,杀人害命没人管。另一种说法是:这块大洼地在中国城区以南,法、日租界的西北,三国当局对这里发生的案件都推诿不管,故称“三不管”。
露天市场内聚集着各地的江湖艺人,以从事所谓“金”(相面卜卦)、“评”(说书演唱)、“彩”(变戏法)、“卦”(打把式卖艺)谋生。于是,“撂地”卖艺者、卖大力丸和假药者,拉洋片、耍猴、卖“折箩”(饭馆的剩菜剩饭)、卖小吃的、摆茶摊的,以及剃头、算卦的三教九流都聚集在这里。这里消费水平较低,以平头百姓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三不管”的娱乐业全天候进行,早场游客多来自近郊乡间,他们清早进城谋生,余暇便到“三不管”游逛;午后光顾者多为无事闲游的市民;入夜来此游乐的是忙碌了一天的工匠和小商小贩。
由于“三不管”地区缺乏管理,因而沦为妓院、赌场和鸦片烟馆的麇集地,也成为恶霸地痞横行霸道、欺压良善的乐园。另外,解放前谦德庄、地道外(今河东区天津站后广场附近)、西头“新三不管”(今南开区六合市场)等地,分别形成了热闹非凡的平民露天娱乐场,其状况与“三不管”相似,只是条件更为简陋,环境更为恶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