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独乐寺
非周末时间,约上好友,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便是蓟县独乐寺~
(此行的拍摄都是由手机完成,有时不够清晰,便只好借用好友们的照片了,同时也部分引用了网上的照片~)
独乐寺坐落在蓟县城内,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享誉中外的千年古刹。独乐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明万厉、清顺治、乾隆、光绪年间维修,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增砌照壁,增设观音阁重檐上下各四根擎檐柱,并建寺东行宫。
在1932年,梁思成先生平生调查的第一处辽代建筑群便是位于天津蓟县的独乐寺。而独乐寺的山门与观音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辽代建筑。
(1932年梁思成在独乐寺考察)
《盘山志》云:独乐寺不知创自何代,至辽时重修。梁思成先生称:独乐寺山门及观音阁的形制,与敦煌壁画中所见的唐代建筑非常相似。在莫高窟弥勒经变中央的一组院落,整体造型、气韵都与独乐寺山门、观音阁如出一辙。
独乐寺山门临街,前导比较长。可以非常清楚的观察独乐寺的山门。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为单檐庑殿顶,在形制上高于观音阁的歇山顶。
山门正脊两端安放“鸱吻”。通常在唐代时正脊处安置“鸱尾”,为海中鱼虬,尾似鸱,可以激浪降雨,安于屋上,以厌火祥。可见古人于鸱尾以防火的心里安慰。鸱尾造型尾部为鱼鳍状,宋代以后逐渐变为鸱吻,即龙头,张口含住正脊两端,谓“吞脊兽”,尾部卷曲呈螺旋状。而独乐寺山门的鸱吻,下半段是龙头造型,尾部却是鸱尾的形状,可见这是由鸱尾向鸱吻过渡的式样。
山门内部为彻上明造,可见全部梁架结构,斗拱雄硕,气势雄浑。“升起”和“侧脚”明显。
入口处左右为哼哈二将,皆是双目向下瞪视,目光焦点落在刚踏进山门的地面上,跪在此处的信徒抬头瞻仰,刚好能看到从观音阁二层平座栏杆的空隙中露出的阁内十一面观音的双眼。
(此处不让拍照,我们很乖的没有拍摄,只好借用网上的照片了~)
(手机效果呈现不太好,现场可以看到,但是拍摄不出来,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途中红圈处,透露出的一双祥和的眼睛~)
而此刻,山门明间两根后檐柱、屋檐和台基地面形成一个环绕观音阁的画框。显然此处两座建筑之间的视线关系是被精心设计过的。金刚目,菩萨目,天地为背景的超大背光,可以想象众多信徒在此处是何等的宗教体验。
跨过山门,进入院落,在山门殿内院两侧台明上有两个角兽。在此偶遇了天津大学建筑专业郝老师,郝老师介绍说角兽在此处存留两只,其既有风水纳祥之意,也有压住台基转角的实际功能。
(边角的石材很容易掉落,郝老师供图)
(郝老师非常的年轻博学,对建筑沿革皆信手拈来~)
(我们也在此偷偷地露个脸~右侧的BOY是–乐天.Terry~希望他以后能像黄老师那么高大威猛~哈)
山门正北便是观音阁了。观音阁立于一米高的台基之上,台基前有月台。从外侧看,观音阁为两层,实际内部是三层。一层立柱上是斗拱承托腰檐一周,其上又有斗拱支撑平坐层一周。二层立柱上是斗拱和梁架支撑起的歇山顶。上下两层出檐深远,极为潇洒豪迈。不过现在上下檐的八个屋角都用擎檐柱支撑,这个是在清乾隆年所加。观音阁斗拱种类达到24种,被梁思成先生称为“集斗拱之大成者”。
观音阁一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期内布局为金厢斗底槽。阁内中央的须弥座上,耸立着一尊高16米的泥塑观音菩萨站像,头部直抵三层的楼顶。因其头上塑有十个小观音头像,故又称之为“十一面观音”。面容丰润、慈祥,两肩下垂,躯干微微前倾,仪态端庄,似动非动。虽制作於辽代,但其艺术风格类似盛唐时期的作品,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观音塑像两侧,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塑像,造型匀称,姿态优美。这也是辽代的原塑。
观音阁下层的四壁上满是彩画,为十六罗汉立像和三头六臂或四臂的明王像,间绘山林、云、水和世俗题材画。此系明代画师之作,至今保存完好,画面清楚,色泽鲜明。观音阁内以观音塑像为中心,四周列柱两排,柱上置斗拱,斗拱上架梁枋,其上再立木柱、斗拱和梁枋,将内部分成三层,使人们能从不同的高度瞻仰佛容;梁枋绕像而设,中部形成天井,上下贯通,容纳像身,像顶覆以斗八藻井,整个内部空间都和佛像紧密结合在一起。阁内光线较暗,正面光线较足,像容清晰,背面仅可辨轮廓,从而加强了佛寺的神秘性。
整个楼阁梁、柱、斗枋数以千计,但布置和使用很有规律。梁柱接杆部位因位置和功能的不同,而使用了24种斗拱。其大小形状,无论是衬托塑像,还是装修建筑,处理都很协调,显示出辽代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此阁虽历经多次大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信众在殿内昂首仰望高高在上的观音面部,更能增加信众的敬畏之感。
最具匠心之处,是观音目光所落之处,是观音阁南面300米处的白塔。千百年来,独乐寺观音就这样一直凝视着远处的白塔。
十一面观音后面的倒坐观音为明代塑像,面北半珈跌坐式,观音背后悬塑五彩须弥山,山下为巨龙蹈海,观音坐在海岛中央,表情闲逸自若。倒坐观音两侧是红脸关羽和白脸韦驮,二将均带盔着甲,分别悬立在观音阁两根后金柱上。三者世俗化相征明显。
观音阁北面是韦驮亭位,高约5米,宽约4米,是一座明代修建的攒尖顶八角亭。亭内韦驮像高约3米,威猛庄严,甲胄鲜明,持降魔杆。韦驮像在战时被日本士兵盗毁,现为现代重塑。
独乐寺虽然现存面积不大,但是从其最初设计布局来看,气势宏大,空间设计巧妙,并且保存唐代特征亦比较多。确如梁思成先生所说“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2018年8月10日于北京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