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卢氏文苑”点击蓝字关注
远
去
的书信
文 / 李宏文
22222222222
我每天早上上班要经过一家以储蓄业务为主的“中国邮政”,然而在门前临街处还有一个邮筒,工作人员把这个邮筒擦得干干净净,但是不知道这邮筒里到底还有没有人往里投信。曾几何时,“书信”是整个社会非常重要的信息传递载体,铺开信纸,抽出钢笔,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曾经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收到别人的来信时,小心翼翼地撕开信封,抽出信纸,一口气读完书信的内容,那种感觉已经好多年没有重新体验了,与现在打开电子邮箱时查看邮件的感觉是截然不同。如今,微信虽然还冠以“信”字,其实把书信彻底给击碎了。想和朋友交流,或一个电话、或一个短信、或一个视频,立马搞定,省时、省事、省力。时空是近了,情感交流却远了。那个书信的时代,人们把真挚的感情,填满信纸,让自己的感情,在书信中奔放,火热的情感,在书信中燃烧,让友情升华,我还是挺怀念那个纸质书信的年代。
在村里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会专门地讲书信的格式是怎样的,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祝语怎么写,这样的应用文写作,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还学不学。那时村里没有专门的邮递员,因为地址都是某某县某某乡某某村,村里也没有正式街道名称门牌号,邮递员只管把报刊书信送到村部和学校,所以都是给我们小学送报纸的时候,把村里人的信放到老师的办公室里,老师看到了收信人一栏里有谁家大人的名字,放学时就让带回去或者给自己亲戚邻居捎回去也是心里美滋滋的,乐此不疲。那时候,村里的人很少有远方的亲戚朋友,虽然是全村的信,一天甚至一个星期也是没有几封的。
上了中学之后,对书信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在两千多年前,我们中华民族就开始大量的书信往来。杜甫《春望》里那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亲情无限感动。“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见,行人临发又开封。”以家书信件为内容的诗作在中国文学佳作中比比皆是。近代的如林觉民的《与妻书》,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下的那种缠绵悱恻,情到深处,无不令人落泪。而这种感人至深的作品,恰恰是因为那时候书信传递的艰难,才产生了这样催人泪下的情感聚集。还有那些精炼的书信用词,也是非常完美。翻看老一辈学者作家的书信,“先生”“足下”“斧正”“雅教”“拜辞”“如握”“叩上”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一些词汇诸如“见信如晤”、“别来无恙”等等言简意深。最后的祝语更是两三字便可传神,如“近佳”、“冬安”、“均吉”、“近祺”等等。浸润在书信首尾、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中国人所特有的从容和文化自信。
入伍到了军营,才知道书信承载着一个人、一个家多么重要的信息,多么浓厚的感情。那个时候,和我书信来往的有我的同学、父亲、朋友等,每个周都要收、回到两三封信,那种盼信的滋味,既难受又幸福,那绿色的使者——连队通信员,就是我的精神天使。那时,每周必有书信来往,谈理想、谈工作、谈人生,透过信纸、透过滚烫的感情,彼此能够听到对方的心声,看到彼此的微笑。即使军训时累得爬不起来,也要躺在床上给他们写信。老父亲每周的来信,一封不少,那一封封薄薄的信,包含着沉甸甸的爱和鼓励,在信中,我看到了瘦弱的母亲,在烈日下劳作,看到了父亲,起早贪黑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上。我给老父亲回信的时候,泪水常常打湿信纸。如今已近三十年了,我仍旧保存着父亲那时候给我的近百封家书,时不时还翻出发黄的书信读一读,再聆听老人家的教诲。在父亲去世十周年之际,我把父亲写给我的家书进行了整理,待编辑之后,做为家书传承。
那时,处在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都是激情燃烧的诗人和散文大家。我和她之间有时候是一周来往两三封,那种盼信、读信、写信的焦急心理和幸福的滋味,现在还回味无穷。云中谁寄锦书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曾在大漠戈壁驻训时,捡拾一片树叶,也让我伤感万千,把自己的感受,写进信中,再为此配上一首小诗,一起夹裹在信里,邮给她。她立即会把泪水打湿信纸的信,给我邮来。一张牛皮纸信封平复了多少天内心的悸动。但每当看到它,仿佛仍能闻到撕开信口时从里面飘逸而出的那一纸墨水的淡香;每次阅读它,都会拾起那一串串远逝的足迹……恋爱的时光,永远都是美好的,在那青春的岁月里,我们用写信的方式传递感情,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更美好的憧憬。如今,我和她的书信来往按照年份也整理为《爱的足迹》。
对于一封书信,不能让人忘怀的还有信纸折叠的花样、信纸样式以及邮票。那时写完信后,信纸折叠的样子就有很多种,连队的战友经常交流学习怎样折叠出花样来。为了在信封上写出漂亮的字体,苦练书法。在毛笔时代,人们还因为书信而留存下来很多传世的经典书法作品。信纸也是有讲究的。在军营的军人服务社里有横格的,有作文格,还有带花边装饰的精美的信纸,有的战友用的家里人所在机关单位的稿纸信纸,都是很常见的。邮票也是书信的一大亮点。小时候都不知道邮票背面自带背胶,遇水就能黏住,长大了才知道有这功能。在部队当战士发信时,不需要邮票,使用的三角形义务兵免费邮戳。后来走进军官行列,按照规定就不能使用义务兵免费邮戳,就要贴邮票,使用概率最高的要属北京民居,还是什么地方的民居,面值8分钱。自己用的信封都是普普通通的,收信人寄信人都是空白的,需要自己写,有时也用印刷体印单位代号的专用信封。
书信它是一种情结,是一种精神归依,还是一种怀旧情愫。书信既是散文中具有实用性质的文体,又是人与人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如今,科技的进步使得千里万里之外的视频和语音交流变得极其便利。书信的生命力,不知道会不会在以后的科技进程中得以恢复。然而,我要感谢那个写信的时代,他让我的军旅精神生活,变得如此精彩;感谢那个写信的时代,他让我和朋友的心,更加贴近;感谢那个写信的时代,他让我的爱,在信中释怀;感谢那个写信的时代,他让我的激情永恒在胸中燃烧。这些年过去了,我还是怀念那书信的岁月,怀念那时的青葱,怀念那时的情书,怀念那书写的点点滴滴。这份记忆将永远保留在我的心灵深处。
编者推荐
作者回忆了书信时代与家人朋友书信往来的情形,收到书信时的喜悦,写信读信时的幸福……那个年代,车马很慢,书信很远,感情却最真挚,人们总是能从那薄薄的、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信笺里得到期盼,找到慰藉。如今,人们交流多了,心却远了,网络手机等现代通信手段替代了传统的手写书信,看似拉近了人与人间的距离,可实际人情却淡薄了。作者怀念写信的岁月,更怀念那份真挚的感情,希望在这个薄情的社会里,我们都深情地活着。(刘 欣)
作者简介
李宏文,卢氏县汤河乡人,在军队工作20年,现就职于郑州市城乡规划局。在军队时,长期在军队基层和师、团机关工作,热爱写作、爱好摄影,在军队内部刊物发表文章近百篇。转业地方工作后,在政府机关工作,直觉敏锐,洞察力强,在郑州日报、机关党建刊物上时有刊出。
作者的相关文章
●春暖花开等你来
●二月十五祭坟感怀
●包书皮
●飘落在故乡的童年
●老家的糁子饭
●彩灯点亮卢氏不夜城
●好吃的饺子–母亲的心
●该死的蚊子
●相约卢氏忆芳华
●难忘参军离乡那一天
●尘封的石磨
●教师节,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
●秋雨后的山乡
●又见老家柿子红
●深秋里的一杯皇菊
●怀念山里宁静的夜晚
●忘不了家乡的味道
●一根烟袋传家风
●怀念家乡的雪
●我与《卢氏文苑》结下不解之缘
●老家过年
●走进老家
●怀念山村的那弯月亮
●月季花开香满城
●唤醒山村春天的鸟鸣
●大山,你是我永远的恋人?
END
卢氏文友群主办
文学顾问
牛爱民 任耀邦 宋海峰 李宏文
周天鹤 董建中 韩成章(按姓氏笔画排序)
文苑编辑部
文苑总编:知 和
执行主编:张淑清
副 主 编:卢 辉
责任编辑:张瑞 张欣燕 程向楠
邹楠 刘 欣 蔡春苗
本期校审:刘欣
本期编辑:程向楠
投稿信箱:LSWY1818@163.com
广告招商详询
微信号:cxn294010980
微信号:lsm1685786966
(欢迎加微信详谈)
关注卢氏文苑
点击“留言”
留下你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