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观止丨子学遗珍——《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学遗珍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子路(姓仲名由,孔子大弟子,少孔子九岁)、曾皙(姓曾名点,曾子之父,约少孔子四、五岁)、冉有(姓冉名求,少孔子二十九岁。多才多艺,性谦逊,长于政事,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百乘兵马之家,胜任总管职务。孔子晚年归隐鲁国,受到冉有很多的照顾)、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少孔子四十二岁。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曾经为孔子出使齐国)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赏析
本文是《论语》中较富有文学色彩的一章。它通过孔子与其弟子坐而言志的描写,表现了四位弟子不同的性格以及师生对话时融洽的气氛。

文章一开始,交待了谈话的人物和方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位弟子环坐于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这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卒尔而对”,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这种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豁达的态度。冉有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他们的回答符合孔子的道德规范,思路相同,但个性各别。在四位弟子中,曾皙的回答最为出色。他的出场就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而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和谐对话的气氛。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这些似乎很平常的动作描写,生动地显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曾皙的答辞不同一般,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他那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这一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孔子,因而夫子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构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的言志而展开,最后又以孔子的评价而结束,结构完整,对话简短生动,人物富有个性,在先秦散文中算得上佳作。

(周勋初  胡传志)

1
对文中白色字体加粗的句子进行断句。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3
孔子为何赞同曾皙的观点?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曾皙的答辞不同一般,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他那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这一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孔子。
 

参考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毕光荫 / 责编:杨衢 
 审校:孙梦霞 / 美编:关颖

往期精选

经亦求精
文言观止丨经亦求精——《尚书·汤誓》
文言观止丨经亦求精——《尚书·梓材》
史海探珠

文言观止 | 史海探珠——《史记·太史公自序》
文言观止 | 史海探珠——《史记·封禅书》
子学遗珍

文言观止 | 子学遗珍——《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编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申请转载或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
想要获取更多文言观止资料
参与投稿/提建议/加入全国语文教师群
可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杨老师微信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