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办公自动化系统
e辉随笔 N073篇 《关于OA系统》
我在制造型企业内任职时,对签核系统(一般归类成OA)做过一次总结。当时我认为企业设计自己的工作流程时,应该围绕四个点:设定核决权限,遵循业务流程,最低监控原则,流程适度弹性。但是听到宁向东课程中对“合规”和“变革”的讲解,再结合作为供应商给企业部署OA的经历,我又有了一些更新的想法。
回顾一下OA是做什么的
OA系统,是个一开始就有“愿景”特色的系统——实现办公的自动化辅助。它不只在概念上,现实中也成了一个,包山包海的大系统,恨不得解决ERP之外所有运营管理问题。签核的核心没变过,但是系统要依着企业实际运营才有活力的。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应运而生。BPM诞生于《公司再造》的管理浪潮中,围绕业务流程,通过分析、建模和监控,来持续优化改进流程,试图去解决业务增长的难题,帮助公司实现财务目标。
根据各个品牌产品的宣传和介绍,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围绕签核流程的不论OA系统还是BPM系统,都在解决这两个问题:1,提升效率,改变分析再改变业务流程,这是为了更好的活。2,控制风险,固化监控再固化业务流程。这是为了不忽然死。
企业组织生产资料生产产品或者服务以产生利润,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一方面,在企业经营的各个阶段,不时面临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的取舍。另一方面,在企业的早期阶段甚至有些企业的后期阶段,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都不太能统一起来。所以在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中,不论是提升效率的变革还是控制风险的合规,都会碰到内部用户的不理解不支持产生的阻力,这种阻力出现在各种管理行为中,特别是对待企业资源的使用上,总是会有效益和风险的冲突。
签核系统解决资源如何分配
单纯的说签核,经营活动中,员工通过它获得调用企业资源的凭证。企业通过它完成一次对员工使用企业资源的授权。围绕着提升效率和控制风险这两个基本点,签核系统就要在精简流程和合规控制之间找到平衡。
企业的不同阶段,对应效率和合规这两个问题的态度不一样。初创阶段,这两个问题都还不是问题,企业更关心获得订单。在还没有找到可以持续增长点之前——可重复利润,业务流程要不断调整和适应,做流程固化比较难也不实用,这时期签核系统主要目标是数字化,流程基本都签到老板,有没有分析不重要,能后续查阅就可以。
发展阶段,两个问题中只有效率出现在企业视野里,可能已经找到了可重复利润点,业务增长团队要增加,交付能力要补强,效率是大家关注的。这时期系统最有用的分析,能帮助精简流程。效率不断提升是企业需要的,合规控制问题依赖于外部稽核制度,制度怎么说企业就怎么做。
到了成熟阶段,两个问题才真正一起出现在企业视野里,流程的优化偏向于合规控制。同时,如何让新人融入团队,如何让员工充分发挥,如何进一步的提升效率,都是企业所需要的……OA为什么会发展成一个大包大揽的系统,原因是多样的,但不管如何,需求不断深入功能不断叠加,终于平房盖成了山城。这时候的合规控制和精简流程的平衡,就需要回归企业的长期目标,从愿景到价值,从价值到场景,从场景到资源,从资源到授权。以长期看,各个管理系统的到期重构是必然的;历史原因导致架构不足适应业务发展,要发展就在后期调整。
签核系统应有的功能特性
平衡点的选择可能有很多,成本效益比应该能算一个,一个从企业资源凭证出发的签核系统要有什么特性呢?
1,灵活适应组织——底层 组织可能是自上而下授权的正金字塔形式,也可能是自下而上支撑的倒金字塔形式。员工可能是一个部门任职且只有一个职务,也可能是多个部门任职且多个职务的形式。在人力资源的权重飙涨的新时期,会诞生出很多复合型多能型的组织,组织内员工之间的协作将直接而迅速。所以签核流程中,应该要甄别申请人的“流程中的”身份,有些设定了权限的表单只适用唯一匹配的身份。
2,流程弹性适度——用户这个点在于签核系统可以适应不同成熟度的流程。已经成熟的流程,签核的过程相对固定,涉及什么职能部门大家都比较清楚,对弹性要求很低。但是企业不断创新,很多流程并不成熟,有的刚建立有的还在调整,这个时候就需要流程本身有自由度,譬如前后加签、转签、多人会签、退回、驳回中止等功能,就使得签核系统可以适应流程的这种弹性。但是弹性功能带来的弊端也很明显,很多相对简单固化的流程里面会被(故意)滥用,导致流程冗长,决策效率降低,这就是上文提到的阻力,能不担责就不担责,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目前各大OA系统都支持自定义表单,管理员在设置权限的时候,可以给比较成熟的流程配备最小权限,禁止加签会签这些功能,流程既然明确了核决人,明确了受理人,就足够完成授权和交付。ZANS致力于制造业管理软件的交付,签核是管理软件的基础功能。ZANS的OA分事务型表单和管理型表单两个大类,事务型归结为申请确定的范围内的企业资源并交付——譬如“请假申请单”,管理型归结为申请不确定的超范围的企业资源并协调——譬如“品质改善单”“项目变更单”等。默认情况下,表单设计好页面格式,只需要设定使用范围和责任部门,表单自动匹配签核流程。
3,注意合规监控——底层这个点在于守住“合规”的底线,所谓“二人为公”,流程最“少”也是经手两个(实际具体的)人。申请人和核决人不是同一个人,核决人和受理人不是同一个人,最好都没有利益关系。OA系统中会有职务代理人的机制,以应对人员休假时候的工作处理,依据最底限监控原则,这个时候就要避免因为职务代理人身份,而出现监控底线的漏洞。OA系统的数字化基因,使得企业获得监管企业内部资源使用的细节的能力。但是要真正获得这个结果,系统需要做到数据和权限的独立,人员也应该如此配备。
4,根据金额核决——底层(可以合并上述3,建立RASCI模型自动适配表单,生成合规且精简的签核流程)公司应批准《核决金额表》,明确涉及公司经营的各项不同的费用和支出,在各个层级主管的被授权的可批准额度。收支是运营核心指标,管理责任和权力就直接体现在对费用、人事、信息的权限(范围)上面,多大的主管管辖多大的费用支出,涉及到钱的事情,不管是开销、损失,还是省了钱、收入,都应该通知到对应金额的核决层级的主管。这个部分可以更新一个思考,就是在新组织形势下,核决权限如何自适应?一个具体的项目或者任务,谁为这个事情的失败买单,谁就掌握权力并负责授权。而系统应该实时的通告RSCIA模型中的RA角色,项目整体费用状况。A(A=Accountable):老板(被老板授权的)。在流程里,管理型表单的核决人。R(R=Responsible):项目经理。在流程里,事务型表单的核决人。S(S=Support):工人。包括工头,都在流程里,需要书面标注意见看法C(C=Consulted):外援。不在常规流程里,必要时,项目经理可以加签,请其书面标注意见看法。I(I=Informed):热心观众。不在流程里,只是可以查看信息。 5,符合管理文件——底层(可以和上述4合并,发展出“数字助理”功能,辅助签核)公司会根据现有业务定义管理文件定义作业流程,方便员工遵循,可以做到在岗培训减少训练成本,可以做到标准交付减少沟通成本,可以做到约束行为降低交付风险。这个点可以更新两个体会,一个是流程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效率和防范风险,而信息化系统可以做到有效的事先禁止,事后追查,所以企业的业务流程设计时候,可以尽可能的在人员的签核链条中追求效率,减少签核人。另一个就是软件应该给出事中警报,降低决策风险——变革的阻力,往往来自企业、员工在变革中的收益、风险都不够清晰,员工畏手畏脚,企业昏头昏脑。即使多数企业自身缺乏足够的数据和方法实现智能决策支持,但是中国已是制造大国,不论数据还是算法都迅速发展,借用互联网的资源,在企业智能决策上的投入还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