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起萧墙的典故和意思?
意思就是: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祸起萧墙的典故:鲁国季氏要攻打颛臾。冉有、子路都是季孙的臣子,一同拜访孔子时,报告此事。孔子认为他们可以劝谏季孙却没有,这是他们的失职。冉有认为颛臾和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如果不占领,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认为,君子辅佐君主,却不能用文治教化远方的人,反而在国境内使用武力。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在萧墙里。
祸起萧墙告诉我们的道理?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是从孔子那里来的,他曾经教训他的两个学生。
他说,子路、冉求,你们两个人在季家当辅相,(等于现在美国的基辛格),远人不服,(好像中东一直就不妥协,不服气,到处吃瘪。)而不能来也;人家不服你的气,你的政治道德无法使人信服,所以人家没有来结交纳好。
在国内则弄得分崩离析、意见分歧,表面上看是整体的,内在很多因素是分裂的。
大家离心离德,迟早要崩溃的。
这种情形是守不住的,因为内部分崩离析,难以自保,只好向外发展,转移人家的视线,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孔子说,你们因为许多内政问题不能解决,于是只好用兵,在外面发动战争来转移内部的注意力。
在我看来,你们很危险,季家最大的烦恼、痛苦、忧愁,不在颛臾这个边区的小国家,而是在萧墙之内,在季家自己兄弟之间。
孔子说了这个话不久,后来季家兄弟果然发生了问题;所以后世内部发生祸乱,就用“祸起萧墙”这句话,在文学上典故,就是从孔子这句话来的。
祸起萧墙一语出自哪里?
祸起萧墙(拼音:huò qǐ xiāo qiá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祸起萧墙”的原义是祸乱产生于家中,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也作“祸发萧墙”。
萧墙本身是指古代国君宫室大门内(有人说是大门外)面对大门的门屏,又称“塞门”、“屏”,和后代民居大门内的照壁有点儿相似。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外人的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臣子要到宫室里觐见君王,进宫室前首先要经过萧墙
纲常失序祸起萧墙原文?
“祸起萧墙”这一典故出版于《论语·季氏》。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季氏的臣子)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祸起萧墙的典故谁知道?
祸起萧墙这个典故是说。有一次,季氏想要攻打弱小的邻国颛臾。由于当时孔子的声望已经举国皆知的贤者。所以作为他弟子的冉有、子路两人就来找到孔子,想听一听他们老师的意见。
孔子听他们说了这件事以后,就从各个细节分析后对自己的弟子进行了批评和指正:“鲁国的国君曾经任命颛臾的国君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现在,季氏为什么要去攻打他呢?”冉有回答说:“这件事是季氏想要做的,我们两人只是臣子,也没有办法呀。”孔子说:“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盒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冉有说:“颛臾这个小国,城墙坚固,而且离鲁国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依我看,季氏最大的隐患不再颛臾那里,却在萧墙的里面,在季氏兄弟之间呀。
结果后来果然季氏的兄弟之间为了争夺权利出现了分歧,真的如孔子所说所有的矛盾都出现在了萧墙之内。所以后来就把祸起萧墙这个比喻成遇到困难时是从自己的内部发生矛盾和冲突。在困难面前,真正可怕的不是从不是被敌人从外部瓦解,而是自己人从内部开始动摇,并且导致事情的失败。也正是因为这个词的的出处和意思,所以直接决定这个词注定只能作为一个贬义词使用。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不少的类似季氏的问题出现,外患没有,内忧却直接导致了失败或者灭国。所以,行事之前,要多考虑,无论外因还是内因。
祸起萧墙后半句?
1、“祸起萧墙”后半句是:“不知戢,羽书催筑长城急”。
2、这句话出自《秦家行》。
年代:宋,作者:无名氏
全文:
彗李飞光照天地,九天瓦裂屯冤气。
鬼哭声声怨赵高,宫花滴尽扶苏泪。
祸起萧墙不知戢,羽书催筑长城急。
剑上忠臣血未干,沛公已向函关入。
3、“萧墙”的典故来自《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大意为:季家最大的烦恼、痛苦、忧愁,不在颛臾这个边区的小国家,而是在萧墙之内,在季家自己兄弟之间。
“祸起萧墙”是什么意思?
‘萧墙’指古代宫室用以区隔内外的当门小墙。
‘祸起萧墙’
[huò qǐ xiāo qiáng]
成语解释:比喻家里、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示例:
1、 隋朝末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以致祸起萧墙,终于步上灭亡之途。
2、到了后期,太平天国君臣猜忌,祸起萧墙,终于导致了它的失败。
3、 他没想到祸起萧墙,在他们内部出现分裂。
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我害怕季孙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内部。
扩展资料:
祸起萧墙的近义词
同室操戈、
1、衅起萧墙[ xìn qǐ xiāo qiáng ]出自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时值乱离,衅起萧墙。”
译文:当时正值乱离,内部发生争端
示例:不照这么办,恐衅起萧墙,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
2、兄弟阋墙[ xiōng dì xì qiáng ]出自先秦时期《诗经·小雅·棠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译文: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示例:郭沫若《棠棣之花》“而侠累那家伙偏偏要兄弟阋墙,引狼入室。”
3、同室操戈 [ tóng shì cāo gē ]出自建安时期郑玄《后汉书·郑玄传》:“何休专治《公羊传》;郑玄著论以难之;何休叹息曰:‘康成(郑玄字)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译文:何休专门编纂《公羊传》;郑玄写论集去刁难以何休;何休叹息说:‘康成(郑玄字)进到我的屋里拿着我的矛来攻打讨伐我呢?
示例:你们同室操戈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祸起萧墙的反义词
兵临城下 [ bīng lín chéng xià ]出自元代无名氏《马陵道》:“有一日兵临城下;将至濠边。”
译文:有一次,大军压境,城被围困将要到战壕边了。
示例:我们应该早些打出去,争取主动,一旦兵临城下 ,再想办法可就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