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全 | 境 界

一层境界一层天,这句话是画家潘天寿说的。一个画画的朋友在聊天时也经常说起这句话。他说,外行人看来,两幅画其实差不多,但一幅画卖到天价,另一幅画卖的是地价,主要就是差了一层境界。

前几天看朋友圈。看到一个关于书写者境界的表述:既不悦己,也不悦人,写字就是写字,没有其他想法。这种境界开示了我:为什么我写字会有痛苦,原来是老想着讨人喜欢,讨自己喜欢。可是这个境界极难到达,别人高不高兴可以不放在心上,可写字的初心就是让自己高兴的,初心怎么可能说忘就忘呢?写得不好,还是会和自己较劲,把笔摔在桌上,出去散步散心,不想写字了。写得好,会发给朋友看看,炫耀一番。写字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当你太在意的时候就写不好,当你玩的时候,却无意于佳乃佳。

苏轼是大才子,境界高,但还是低佛印一层,只是他们不去比。后来人多事,常说这个故事。

佛印是个高僧,经常和苏轼一起参禅、打坐。一天,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像一摊牛粪。苏轼回家向苏小妹炫耀这件事,苏小妹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佛;你说佛印像牛粪,那你的心相是什么呢!

苏东坡这境界还不如苏小妹的高。

世人喜欢苏轼者众,我更喜欢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范仲淹的个人精神境界,但这种潇洒绝不是他精神的上限,他在《岳阳楼记》中说得很清楚:”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种思想境界才是中华民族历代读书人所推崇的。

或问, 我不做官,不担天下兴亡,那人生境界是不是一定会走低呢?那也不见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隐士生活,在中国历代文人中大有市场,也为很多人所追随。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有达的境界,穷有穷的境界。太平盛世,对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悲壮,其实并不那么动人心魄。我们普罗大众最高生存境界就是此身康健,此心安乐,可以自由地偷着乐。但对于大权在握的达者,就绝不能有独善其身的境界了。说得明白一点:如果你是范仲淹,你就不能向往陶渊明的境界,如果你是陶渊明,也千万不要向往范仲淹的境界。此身与此心同在江湖,或者同在庙堂,都是幸福的,如果一在江湖一在庙堂,那就不忍直视了。

2020.10.14(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之)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