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故天将降大任(8)于斯(9)人也(10),必先苦其心志(11),劳其筋骨(12),饿其体肤(13),空乏(14)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5),所以(16)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8)。人恒过(19),然后能改。困于心(20),衡于虑(21),而后作(22);征于色(23),发于声(24),而后喻(25)。入则无法家拂士(2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7),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5)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8)任:责任,使命。
(9)是:这样的。
(10)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11)苦其心志:使他的思想痛苦。心志,思想。
(12)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13)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14)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5)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拂,违背。乱,扰乱。其所为,指其所做的事。
(16)所以:用这些来……
(17)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动,惊动,震撼。忍,坚韧。
(18)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所不具备的能力。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曾益:增加。
(19)恒过:常常犯错误。恒,常。过,过失,错失,此处是过失的意思。
(20)困于心:内心困苦。困,被难住。于,被。
(21)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2)而后作:然后才能奋起。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3)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表现。色,脸色。
(24)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5)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
(26)入则无法家拂(通“弼”)士: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里面,此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bì),通“弼”,辅佐。
(2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出:在外面,指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生于忧患:忧患使人谋求生存。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语文版(适合学生)
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
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别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于言语之中,这样(你)才能明白。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材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三章的第三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文章观点正确鲜明,论证严密有力,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说理方法,都值得学习。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已具备初步学习方言文能力,基本可以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文章的意思。且经过前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孟子”其人、其书有了一定了解,对《孟子》说理雄辩的特点有了初步体会。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2.品析文章的排比,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品析文章的排比,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并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品析文章的排比,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特别讨厌孟子,认为他不配称“亚圣”,还下令取消了他配享的圣庙之位。但他晚年读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禁不住拍案叫好,立马恢复了孟子配享的圣庙之位。可见,这句至理名言是多么震撼人心啊!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究分析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释词句
教师出示,学生抢答:
1.一组通假字:曾、衡、拂
2.一群活用词:苦、劳、饿、空乏、动、忍(使动)。
当堂练:火眼金睛找“使动”,找出下列成语中运用使动的词语:
汗牛充栋 一鸣惊人
飞沙走石 沉鱼落雁
丰衣足食 富国强兵
安邦定国 完璧归赵
3.一个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
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设计意图:巩固、落实本文“文言”的教学难点。)
三、再读理思路
请学生读课文,完成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明确文章的谋篇布局,落实“文章”的学习。)
四、品读析排比
(一)教师出示第一组排比句:
比较朗读以下两组句子,体会两句在句式与措辞上的不同,进一步思考原句的顺序可不可以调换。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二)教师出示第二组排比句:
朗读以下排比句,品味其中的层次,说一说语序可不可以调换。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总结《孟子》排比的特点:顺序清晰,层次分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孟子》精妙的排比艺术,落实“文学”的学习。)
五、拓读明道理
(一)拓展延伸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
(二)学以致用
好朋友参加作文竞赛落选,心情异常低落。你打算写一段话安慰、鼓励他……(要求:使用排比,注意句式和顺序。)
司马迁身受宫刑而作《史记》,_____,______,______……贝多芬说:卓越人物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虽然你这次作文竞赛失利了,但是任何艰难困苦都打不倒一颗坚强的心,只要你厚积薄发,相信不久的将来你定会雄风再起!
(三)链接生活
华为在多年前的鼎盛时期已经做出极限生存假设“蓝军战略”,当美国把华为列入“实体名单”时,华为海思启用“备胎”计划,“这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精妙的“排比”,并学以致用。落实“文化”的传承。)
六、分层作业
1.搜集三个现代人经过磨炼成才的典型事例,写成排比句。(必做)
2.在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看法,200字左右。(选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对于每周一次的校本教研,已经习以为常,踏着上课铃声走进阶梯教室,寻了空位,戴上眼镜,坐定,抬头一看,课题便让我眼前一亮。
是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来带低年段后,接触的都是一些浅显易懂带着童趣的现代文,而这一篇,对于喜欢钻研古文的我,无疑是如冰蜜沁心。此文开头,先生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从个人到家国,层层深入论证,从客观环境到主观世界,为我们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既气势宏伟又具说服力,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这不仅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也能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恰好能将新教育理念“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学科素养有效结合在一起,引导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托举美好明天。我想,这些,也正是现在大环境下,青少年最缺的素质教育时代特征。生活的安稳,父母亲人的溺爱,朋友同学间的奉承,很少让我们能直观的认识到社会实践,并非如我们所见所闻所想。大到香港暴乱延伸至校园,各国暴乱延伸香港之风,经贸磋商,维和行动,小到消防队员出警灭火竟有趁火打劫之举……学生只有将其之德智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以德促知,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前段时间有感而写的《国家虽安,忘战必危》。因为,痛苦与希望本来就同在。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以前所成就的英雄主义,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但要不是生活所迫,谁会选择以命相搏?活下去,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常言道“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讲的不就是这个理?我们必须要在忧患中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奋发自强,才能有所作为。与其说熬过来的人都变强大了,不如说我们都曾经软弱,但也总会在生活中看到希望。我想,这山河遍布,人情暖世,都会让觉得人间值得!也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国想要立足不败之地,就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至此,回读往继圣学,环顾华夏文化,一部中国历史,处处渗透着这种精神。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曾列举了许多先贤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国语》;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先贤在困厄中发奋作出的业绩。司马迁正是以此激励自己,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了撰写《史记》的伟业。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展这些精彩故事结合自己人生经历、社会实践,谈谈感受和做法,会不会有更深刻的意识?这样,我们才能在忧患意识中,找到“生”的方式与途径,获得了“生”的意义与价值,取得了“生”的信心与自由,这应该才是“生于忧患”的真正的时代意义!先从精神上培养“忧患”,居安思危,再延伸到生活,在逆境中求生,尝试面对、勇于面对、客观面对一切可能会出现的困难与挫折、事故与压力,恒于心,日三省身,争做新时代的好青少年。要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这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扬。所以,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望我们都能以“育得立人”为师责,继而传道授业,真正做到——为国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