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
词句注释
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白话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五点读诗–《题破山寺后禅院》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
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
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
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
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品读】
看点
01
意象意境
①本诗描写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其特点是幽雅、宁静、安闲;给人的感受是沉醉于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心中杂念殆尽,心旷神怡。
②“竹(曲)径通幽处”中的“竹”也有用“曲”的,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而在对仗上用“竹”要严谨些。
02
wdds
主旨情感
①这首五言律诗作者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抒发了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安于隐逸与愉悦的情怀。
03
表达技巧
①“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动写静,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表现了作者一心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
04
品词赏句
①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隐含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的哲理。
②本诗“诗眼”是“空”。“空”写出漂水清澈,临漂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殆尽;也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妙在“悦”“空”二字。“悦”言秀美山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说潭水清澈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殆尽。“悦”“空”运用拟人修辞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山水人合一的境界。
④尾联以声静来衬写人的心静,抒发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之情。既演化成语“万籁俱静”,又与王维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美。
05.点评推荐
①本诗最为人所称赏的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联,被吟咏之家奉为金科玉律。
②《唐诗别裁》赞曰:“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句法。通体幽绝。”
撰 · 写 · 编 · 排
舟夜书所 YQ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