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教学艺术与实践》选登之二

历史探究性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重中之重,反映到作业布置上,就要求教师积极创设思维情境,多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
布置探究性作业需要从下列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教学过程中显现的各种问题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课前做的准备如何精细,都难免有遗漏的地方;而学生也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教师一时也难以解答。把师生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综合,筛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不仅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且还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创新思维的积极性。我们要求学生每节课都要提出一个或两个问题,由课代表收集整理后,交给老师,然后对一些探究性比较强的典型性问题,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研究、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布置过“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史上的统一?”(从学生的问题“统一王朝也有很多弊端,比如秦朝焚书坑儒”而来)、“怎样认识外国侵略的客观作用?”(从学生提出的“没有外国侵略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的观点得来)等探究性作业。
(李东风在上网课)
二是从联系社会现实、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入手。历史学科具有极强的史鉴作用,将作业和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既可以增加问题的现实性,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辨证思维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如学习了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世界多极化趋势》后,布置如下作业:“分析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原因,并预测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局势的发展”、讲授完中外重大改革的历史后,设计习题“这些改革的成败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哪些借鉴”等。这样一些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摆脱了“标准答案”的束缚,可以自由发挥,自然,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三是从改造老问题、提出新问法入手。很多常规性的问题,只要换一个问法,就能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运用恰当,可达到巩固基础知识、深化教材理解、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了宋朝的历史后,我们设计了如下习题:“南宋时期居住在广州的秀才,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沿途可以看到那些景象?”在学习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后,我让学生做了这样的作业:“假如你是李鸿章,你会怎样筹办洋务运动?”这样的问题自然就把学生的个人体验融入了其中,比单纯地提问“宋朝经济有什么新发展?社会生活有什么新变化?李鸿章创办了哪些企业?”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是把死记硬背的学习变成学生主动的探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马玉顺在辅导学生)
当然,要真正使探究性作业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还需要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并作好重点讲评。我们对学生的探究性作业一向是全批全改,为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批改探究性作业时,总是细心阅读每一篇作业,重点评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那些论述严谨、史论结合、能够自圆其说的作业,用红笔写下或长或短的鼓励性评语,如“你的分析到位,闪现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你的论述比较严谨,用词贴切,爱憎分明,是一篇好文章”等,把作业本变成和学生交流思想的阵地,自然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对探究性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也进行必要的整理,进行集中点评,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不偏离轨道。还拿前面提到的“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史上的统一?”的作业来说,在批改后的讲评中,针对学生的模糊认识,进行如下分析:“在统一政权中产生的消极因素和社会弊病的根源并不是统一本身带来的,而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一些弊端,就否定统一本身的积极意义。”这样的讲评,就纠正了学生的不正确观点,一方面使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历史,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唯物史观,达到了育人的目的。实践证明,探究性作业更要加强讲评这个环节,切忌布置作业之后不批改不讲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