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工程
近年来德国、美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纷纷提出新的国家战略。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日本的“智能制造系统”都是根据自身情况为本国制造业制定的战略规划。作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计划在未来30年的时间里将中国从制造从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其中将“智能制造”定位成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主攻方向,也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目前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目前人类社会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尚处于范式构建的阶段,而智能制造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需要有相应的基础技术作为产业化发展的前提。一般而言,智能制造所需要的基础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5G网络等,将它们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融合形成统一的信息物理系统。而目前这些技术中只有少部分已经成熟落地,绝大部分还处于大规模爆发前的发展时期。2019年全国74所普通高校成功申报“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80213T,颁发工学学士学位,修学四年。2017年第一批全国4所高校成功申报智能制造工程专业;2018年第二批全国50所高校成功申报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迄今为止,全国128所高校成功申办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为了全面反映我国高校“智能制造工程”教育教学总体规模、行业地区分布状况及发展水平,促进高校“智能制造工程”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2020年4月~6月,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针对全国已经开办、正在开办、即将开办“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128所普通高校进行调研,调研范围包括高校自身的品牌影响力、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师资力量建设情况、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情况、专业教材开发与人员投入情况、智能制造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情况、教学成果、“智能制造工程”实训基地服务能力、教师接受“智能制造工程”知识培训的人数与次数、举办“智能制造工程”活动的次数及规格规模等十个方面,结合上述因素对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教育教学实力进行综合打分、抽样调研,并最终以“排行榜”的形式向社会公布调研结果,以此服务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引领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发展。本次调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根据媒体公开报道资料及问卷调查反馈,将当前高校“智能制造工程”教育教学总体实力分为四类:A类、B类、C类、D类。 “A类”表示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综合实力总体水平位居全国高校之首。从排名情况来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分别排在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201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功申报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始终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使命,面向制造强国战略对先进航空航天与高端制造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学校从战略全局统筹规划,以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为主体专业依托,结合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相关专业优势资源,倾力打造“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面向航空航天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学科交叉高层次专门人才。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计划每年招收30名本科生,以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为承载学院,将联合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计算机学院等单位实施专业交叉培养模式,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专业面向,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针,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系统掌握智能制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掌握智能制造工艺与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生产管理及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具有从事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的规划设计、工程应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敢于面对未来挑战,富有创新潜质,具备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善于学习实践的高素质学科交叉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具备培养潜质的复合型科学研究人才。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规划的核心课程包括智能制造导论、工业智能与软件、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数字孪生与信息物理系统、智能(增材、机加、装配)制造工艺与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生产运作与管理,智能制造综合实践等。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具有4个显著特点。首先,夯实智能基础。设置了工业智能与软件、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数字孪生与信息物理系统等课程,为学生建立智能制造的技术基础与专业间桥梁;其次,融合机电控测。有效与机械工程专业的机械、电子、控制、测试四大模块平台课程进行衔接,为学生在掌握机械工程技术基础之后从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习与实践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强化综合实践。上述专业基础课以及智能(增材、机加、装配)工艺与装备、数字化制造、智能工厂与管理专业课都将开设配套实验课,专业课中还设置了依托智能学习工厂的智能制造综合实践,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素质。第四,重视自我培养。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重视学生的自我培养,在必修课基础上,专业将规划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智能无损检测、设备运维与健康管理、制造信息系统、虚拟与增强现实、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云服务制造、机器视觉与机器学习等若干选修课程模块,并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兴趣与发展规划,自主设计个性化的专业选修课程方案;2017年,同济大学成功申报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同济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智能制造工程首批新工科高校,建立了以王巍院士为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的跨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团队。团队中有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在业界具有很强影响力。建立了国内首个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并与德国西门子、美国艾默生和国家仪器(NI)和日本欧姆龙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具有世界先进的、完备的教学实验条件。同时,将利用与德国精英大学TU9联盟的合作,开展国际交流。该专业强调多学科融合,课程体系涉及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系统级人才,形成了以德国为主,美国和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的国家人才培养合作平台。专业人才培养强调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践、12周的基础实习和3个月的企业实习,并与多家国际知名企业联合授课,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通过项目大作业和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工作和专业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年制本科。在校期间特别加强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尤其是与德国知名综合性大学,如TU9联盟),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尤其是德国知名企业,如西门子、FESTO、SAP等)。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智能制造比赛”,以及西门子、菲斯托和菲尼克斯等企业主办的赛项,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引进在国际上企业认可度较高的职业认证体系(如智能制造系统工程师认证)和课程,加强学生面向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2018年,天津大学成功申报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天津大学最早创设的新工科专业之一,设在机械工程学院。依托机械工程、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三个一级博士点学科,主要面向未来智能制造产业需求,培养智能制造领域高新技术人才。本专业将置于天津大学新工科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之上,采用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新机制,着重培养学生在新型智能产品设计、制造与运维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服务我国未来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本专业面向新型智能产品的研发与服务,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与管理,采用将创新产品设计、先进制造技术、计算与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智能感知、数据信息与自动控制等跨多学科领域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和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研究方向包括高端智能装备、智慧诊疗系统、智能机器人、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新能源与动力控制技术等。核心课程包括产品设计基础、先进制造技术、人工智能基础、机器人技术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制造系统规划与设计等。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针对智能机器与智能制造领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创业和工程领衔领军人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中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人文素养;具备运用新方法、新工具、新材料、新工艺服务于智能产品的设计、制造及运维过程,满足社会新需求;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新型智能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复杂工程关键问题的分析求解与实施、以及参与或组织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可自主选择创业或选择在航空航天、汽车、通讯、制造、工程等领域中的知名企业就业。“A类”表示智能制造工程教育教学综合实力总体水平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湖南大学、上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东华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安徽工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天津科技大学等全国25所高校。“B类”表示智能制造工程教育教学综合实力总体水平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包括:华东交通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齐鲁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汕头大学、长春大学、常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北华大学等全国45所高校。“C类”表示智能制造工程教育教学综合实力总体水平位居全国高校第三,包括景德镇陶瓷大学、南昌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成都工业学院、河南工学院、南昌理工学院、邯郸学院、大连科技学院、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营口理工学院、沈阳工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哈尔滨华德学院、上海电机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宿迁学院、合肥学院、厦门理工学院等全国40所高校。“D类”表示智能制造工程教育教学综合实力总体水平位居全国第四,包括宁夏理工学院、西安航空学院、天水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台州学院、衢州学院、玉林师范学院、青岛黄海学院、山东华宇工学院、黄淮学院等全国18所高校。 本次调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全国128所开办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高校进行调研。这是迄今为止,针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科调查内容最全、规模最大、覆盖高校数量最多的排行榜,在年度会议上,将对上榜TOP50院校以及在智能制造工程能教育教学领域取得一定成绩和科研成果的院校颁发荣誉证书,树立行业标杆,促进专业发展、鼓励学科创新。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于2018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成立,是由一批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教育事业的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全国性学术团体和服务平台。联盟工作接受国家网信办、工信部等国家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联盟对外开放,欢迎全国高校及企业加盟(加盟微信13651193492)。 全国普通高校“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教育教学综合实力排名主要依据:●高校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权重比例20%)●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师资力量建设情况(权重比例15%)●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权重比例15%)●高校智能制造工程课程体系建设情况(权重比例10%)●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教材开发与人员投入情况(权重比例5%)●高校智能制造工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情况(权重比例15%)●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教学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权重比例5%)●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服务能力(权重比例5%)●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教师接受专业培训的人数与次数(权重比例5%)●高校主办承办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活动的次数及规格规模(权重比例5%) 2020全国128所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综合实力排行榜
排名 |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综合评分 | 综合实力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9.2 | A类 |
同济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9.0 | |
天津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8.8 | |
山东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8.6 | |
华南理工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8.4 | |
北京理工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8.2 | |
吉林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8.0 | |
东北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7.8 | |
湖南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7.6 | |
上海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7.4 | |
南京理工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7.2 | |
武汉理工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7.0 | |
北京工业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6.8 | |
东华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6.6 | |
苏州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6.4 | |
中国矿业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6.2 | |
河北工业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6.0 | |
合肥工业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5.8 | |
南京林业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5.6 |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5.4 | |
重庆邮电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5.2 |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5.0 | |
安徽工程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4.8 |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智能制造工程 | 94.6 | |
天津科技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4.4 | |
华东交通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4.2 | B类 |
江苏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4.0 | |
南京工业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3.8 | |
天津理工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3.6 | |
东华理工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3.4 |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3.1 | |
南昌航空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2.8 |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2.5 | |
河南工业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2.2 | |
齐鲁工业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1.9 | |
浙江理工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1.6 | |
江西理工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1.3 | |
青岛理工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1.0 | |
湖北工业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0.7 | |
汕头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0.4 | |
长春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90.1 | |
常州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9.8 | |
浙江师范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9.5 | |
长春师范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9.2 | |
青岛科技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8.9 | |
陕西科技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8.6 | |
西安工业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8.3 |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8.0 | |
沈阳建筑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7.7 | |
北华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7.4 | |
西交利物浦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7.1 | |
江苏科技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6.8 | |
扬州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6.5 | |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6.2 | |
济南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5.9 | |
鲁东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5.6 | |
天津商业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5.3 | |
武汉科技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5.0 | |
西安科技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4.7 | |
西安理工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4.4 | |
江汉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4.1 | |
湖南科技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3.8 | |
南华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3.5 | |
广西科技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3.2 | |
桂林理工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2.9 | |
天津城建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2.6 | |
西安工程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2.3 | |
兰州理工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2.0 | |
武汉纺织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1.7 | |
集美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1.4 | |
景德镇陶瓷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81.1 | C类 |
南昌工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80.8 | |
东莞理工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80.5 | |
南京工程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80.2 | |
成都工业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9.9 | |
河南工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9.6 | |
南昌理工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9.3 | |
邯郸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9.0 | |
大连科技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8.7 | |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8.4 | |
营口理工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8.1 | |
沈阳工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7.8 | |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7.5 | |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7.2 | |
哈尔滨华德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6.9 | |
上海电机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6.6 | |
重庆科技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6.3 | |
宿迁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6.0 | |
合肥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5.7 | |
厦门理工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5.4 | |
齐鲁理工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5.1 | |
郑州轻工业大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74.8 | |
湖南城市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4.5 | |
邵阳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4.2 | |
南宁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3.9 | |
重庆文理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3.6 | |
西安思源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3.3 | |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3.0 | |
兰州城市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2.7 | |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2.4 | |
太原工业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2.1 | |
沈阳工程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1.8 | |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1.5 | |
沈阳科技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1.2 |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0.9 | |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0.6 | |
盐城工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0.3 | |
湖南工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70.0 | |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9.7 |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9.4 | |
宁夏理工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9.1 | D类 |
西安航空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8.8 | |
天水师范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8.5 | |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8.2 | |
台州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7.9 | |
衢州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7.6 | |
玉林师范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7.3 | |
青岛黄海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7.0 | |
山东华宇工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6.7 | |
黄淮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6.4 | |
郑州师范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6.1 | |
湖北文理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5.8 | |
汉口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5.5 | |
贺州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5.2 | |
三江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4.9 | |
长江师范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4.6 | |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4.3 | |
文华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64.0 |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简称:高校联盟)是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54家高校、企业共同发起,于2018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迄今为止,联盟发展会员300多家, 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联盟由一批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教育事业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全国性学术团体和服务平台。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担任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担任联盟理事长。联盟工作接受工信部、国家网信办等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联盟主要工作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加盟微信13651193492)
高校区块链专委会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区块链专委会(简称:高校区块链专委会),是由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大学、贵州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众享比特、中国网安、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4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12月7日在广东省佛山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50多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字社会与区块链实验室主任蔡维德教授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区块链中心主任陈钟教授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区块链教育,为高校区块链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高校新商科专委会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新商科专委会(简称:高校新商科专委会),是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河北金融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北京物资学院、西藏民族大学、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中云国创、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2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6月28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100多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担任高校新商科专委会主任。高校新商科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新商科教育、推动高校新商科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为新商科教育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赋能人工智能教育》全书约40万字,第一次集中反映了我国215所高校校长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及学科建设方案。
《汇编》大16开本精装,共七个篇章,1111页,125万字。首次收录全国156家高校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学院(专业)基本信息、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等多项内容。55位专家麻辣点评,直面问题。《汇编》极具收藏价值。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积极组织材料、牵头编制了《全国重点高校发展规划与信息化建设报告》(2016~2020)(简称:报告,150万字,75所重点高校)
全国高校新增本科专业名单大全,615页,是业界第一本全面汇总普通高等学校新增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黄页”,全面反映2010年~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新增专业名称及专业调整方向。
《赋能实验室》汇编出炉!首批推介18家企业解决方案助力高校,33位专家麻辣点评。欢迎咨询(微信liyuemeng2014)
赋能高校人工智能教育120位校长,第一本关注校长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时代读物。欢迎咨询(微信liyuemeng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