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文艺》吴利强散文:走近王阳明,开启智慧人生

走近王阳明,开启智慧人生——读《传习录》有感文/吴利强(陕西)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他不仅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还是屡建战功的军事家。《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著,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它全面涵盖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体现了千古完人王阳明的人生智慧。细细研读,静心品味,书中智慧的光芒照彻心扉,带给人诸多人生的启迪。
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王阳明作为一代大儒,对立志与人生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一个人若是想做出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否则就只会是一事无成。不仅如此,即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都要靠坚定的意志才能学成。如翱翔于九天之大鹏一般,王阳明从小便胸怀大志,要读书做圣贤人。只要有了高远的志向,那么无论想成就什么事业都有了可能,所以,立志是十分重要的。王阳明作为一位洞悉心灵奥秘、响彻古今中外的心学大师正是在自己志向的带动下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即便在后来受到种种磨难,他也没有放弃。
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西汉时期的班超年少时写得一手好字,受官府雇佣抄写文书,以此谋生。一天,他正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觉得这份工作实在无聊,想到自己远大的志向,忍不住站起来,将笔狠狠地掷在地上说:“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当时在一旁抄书的人都嘲笑他,班超感叹道:“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来,他果真投笔从戎,建立了千秋功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大丈夫四海为家”“好男儿志在四方”,都说明了人们对于志向的追求。只要在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同时,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那么远大的四方之志终会有实现的一天。
二、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王阳明说:“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次良知,忍耐做去。”面对无道昏君和奸佞小人,很多贤者要么选择迎面直对,要么选择委曲求全。然而,王阳明却选择了等待。他并未向奸臣屈从,也没有速死以求解脱,他选择了坚持和忍耐。牢狱之灾过后,王阳明被贬到了贵州龙场去做驿丞。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贵州是山高路远、偏僻落后的荒蛮之地。王阳明来到这里后,一下子仿佛跌入冰窖,与自己以前的生活相比,可谓天上地下。这里的驿站已经房倒屋塌,根本没有官舍。不过王阳明倒是很快转变了想法,鼓励仆人们自力更生,利用周围的树木自己建造屋舍。王阳明被贬到龙场的遭遇极其坎坷,一般人常常会因为个人生活境遇的巨大落差而感到心灰意冷,也会很难适应当地恶劣的生活环境。但是,王阳明在逆境中就显示出了他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王阳明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即使身处逆境,也没有放弃自己想要做圣贤的宏伟理想。功夫不负有心人。王阳明潜心钻研,日日思索,反复推敲,最终在孤寂决绝中省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两年后,他也守得云开见月明,仕途出现了转机。
欲成事业就要耐得住挫折和落寞,潜心静气,才能深入“人迹罕至”的境地,汲取智慧的甘饴;如果过于浮躁,急功近利,就可能适得其反,劳而无功。《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鲲化鹏”包含着两方面:沉潜与腾飞。北冥之鲲化身为鹏的过程虽然只是转瞬,但在此之前力量的累积却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或是耽于幼稚,或是囿于困境,都只能韬光养晦,沉浮于水中,不要妄动。一旦时机成熟,或是储备了足够的能量,就能摇身一变,展翅腾飞了。从这个寓言中,我们不难明白:等待既是为了使自己能够安心地韬光养晦,更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一怒而飞。
事实上,人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蛰伏,在积蓄,在等待。这种淡然、平静的姿势并非无为,而是一种示弱、最不易引起警觉和敌意的状态为自己争取到一种好的氛围,让人能够在静如止水、乐山乐水的淡然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熬不过等待的人得不到幸福。那些不愿意在寂寞中充实自我、等待机遇的人,多数会成为小打小闹的投机者。在一个著名的投机者墓碑上写着这样的墓志铭:“他曾经生活、投机、失败。”生活与商海一样,投机所得也会因投机而失去。故而,不如与等待为友,有了长久的等待,才会有精钢出鞘的绝响。
三、行动,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获得成功的方法有很多种,然而不论是哪一种,即便是最简单、最投机取巧的成功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原因很简单,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为学如此,处事亦如此。王阳明作为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同样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他认为,知道一定的道理却不采取行动的人,并不算真正了解道理的人。正如现实生活中,那些妄想坐享其成的人,并不知道“有付出才会有回报”的道理。就算他们知道,也并不了解其中的深意,否则便不会“知而不行”了。所以,当需要一样东西的时候,前提是必须行动和付出。
清朝文学家彭端淑在他所著《为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文中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从而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行动,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只有行动起来,才能真正把握成功的契机。有才之人最怕的莫过于错失良机、大志难舒。要想把握那千载难逢的机会,等待是必不可少的,但行动最关键。成功不在难易,而在于“谁真正去做了”。这个世界不缺乏机遇,而缺少更多抓住机遇的手。只有在恰当的时机主动出击,才能把握成功的契机,成就人生的梦想。
四、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王阳明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自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人心灵上的玷污,继而照亮前进的路途。工作中,有很多人经常怨天尤人,就是不在自身上面找原因。实际上,一个人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从多方面入手寻找失败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自省,才能起到纠错的作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王阳明十分赞同孔子的这句箴言。看到比自己好的人就要争取进步与之齐头并进,见到不好的就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错误或者坏习惯。这样才不至于严于待人,宽以待己。如果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伟大的人,恰恰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反躬自省中完善自己,发现、发展自己的优势力量。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逆耳忠言常常能照亮我们不易察觉的另一面。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一面镜子——宰相魏徵,倚助这位忠臣的当面进谏,唐太宗改正了自己的许多缺点,完善了治国之道,迎来了国家的空前繁荣。这个辉煌业绩的取得,不仅得益于魏徵的敢于直言,更应归功于李世民的宽宏胸怀。试想,如果他是一个听不进去意见的昏君,魏徵可能早就人头落地了。正是由于他在听了魏徵的谏言之后,能够认真地检讨自己、反省自身,表面上听起来很刺耳的意见才变成了治国安邦的金玉良言,而李世民的人格也因此变得崇高。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吕蒙做了如下评论:“吕蒙勇而有谋,识军计,谲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吕蒙本来是一介武夫,后来在孙权的劝说下,用功读书,终于成为文武双全的帅才。后来,孙权赞扬吕蒙时说道:“天下有几个人到了老年还能像吕蒙那样坚持读书学习,自强不息呢?一个人有了富贵荣华之后,更要看重节义,认真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而不能沉溺于财富之中,这样就不容易堕落。吕蒙的这种行为真是我们的榜样啊!”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才会不断地提高。一个人进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就体现在他的反省能力上。若能通过自省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将优势发挥到极致,他就能够在该领域中取得非凡的成就,获得人生的成功。
天下事情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人的反应不过就是喜怒哀乐。练就一个好的心态,就是从内心做起,良知为本,知行合一,历事炼心,智慧且快乐着,这就是王阳明教给我们的智慧。
作者简介:吴利强,教师,陕西陈仓人,系中国教育学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教育学会教师作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宝鸡教育》兼职编辑、《陈仓文苑》编辑。作品散见于《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作家报》《延河》《华夏》《百花》《散文选刊》《山东散文》《教师博览》《教师报》《西安晚报》和《宝鸡日报》等。
来稿请寄327626113@qq.com,《西北文艺》旨在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公益平台,欢迎大家在这里分享佳作,原创作品优先发表。
编辑:长河诗社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