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作家》纸刊选稿平台— 全国首家“百姓”主题文学刊物
主编:佳歌投稿邮箱:3264285510@qq.com (见投稿须知)
美味曼控
文|邱晓灵
我的家乡曼控新寨,地处西双版纳基诺山原始森林深处,那里四季如春, 气候宜人,那里盛产着垂涎欲滴的雨林美味。
曼控人是基诺族一个分支,属于三大支系之一的乌有支系。基诺族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也是传统的狩猎民族。肉,是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基诺族通过狩猎来获取猎物。以前,村里每年都会组织狩猎,所获猎物都进行平分,这是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基诺族均等传统思想。也正是有狩猎习俗,曼控人创造了“七科”文化,即曼控人打到猎物后,用竹子制作成”七科”乐器,敲着回家,以示庆贺。而今,那打猎的枪声已然逝去,狩猎已经成为传说,但“七科”习俗已经被传承下来,现在已经申报成为非遗项目。
打到野味曼控人通常是用火烤或用竹筒煮的方式烹饪,而最让人受捧的还是“剁生”。那是将生肉配上橄榄皮或嘎哩乐皮,再加上其他作料所,用刀子细细剁细,直到剁成肉泥,这菜集“鲜”、“甜”于一身,是曼控人的一道硬菜。“剁生”必须用橄榄皮或嘎哩乐皮相配,一是因为调味,而最主要是吃生肉容易闹肚子,曼控人在以前的饮毛茹血生活中,发现生肉中配上带“涩味”的植物,吃了就不会闹肚子。现在人们喜爱的普洱茶叶,也因为有此治疗功效。现在基诺族做出了茶叶煮鸡,茶叶炒鸡蛋,干巴凉拌茶,蚂蚁蛋凉拌茶,茶叶牛肉等美味,应该算是食疗同源吧。
现在,我们已不能吃到飞禽走兽,但曼控人养的畜禽习俗却把“野味”留了下来。曼控人养的土猪就是放养的,每天早上喂好食放出去,下午伴着夕阳猪们从山上赶着回来,每天下午,寨子里就会此起彼伏传来各家召唤自家猪“路来、路来”的声音。这种放养式的土山猪味香嫩而深受人们的青睐。在气候凉爽的曼控山,人们把当地土猪加工成了腊肉、肉肠、骨头生,那是我们这些在城里的人每年都要定制的美味。
曼控的鸡晚上是歇在树上的,生存的环境练就了曼控鸡超凡的飞翔能力,要吃到这样的“野鸡”可得提前一天预定,因为白天是不可能抓得到的。在曼控,养的鸡丢失是再正常不过了,不是因为村里的毛贼而是山里的“偷鸡贼”作祟,神出鬼没黄鼠狼、空中盘旋老鹰,专偷小鸡的蛇,都是主人深恶痛绝的偷鸡贼。当然,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经常有母鸡失踪一段时间后,会带着花花绿绿的“野种”回来了。
曼控是典型的雨林山区,但素有“山有多高水就有高”说法。曼控山里诸多大河、箐沟,那里生活着螃蟹、青蛙、红尾巴、大头鱼、小白鱼、小虾子等河里的精灵,那更是曼控人餐桌上的美味。山上的民族创造了捕捉这些精灵的手段和方法。撇岔河,那是让河改道,把原来的河水清干的方法,河水改道后,塘里的、石头下,都露出奔跳的鱼儿、虾儿、蝌蚪及蟹儿,真可谓“水干而鱼跳”,人们只要轻而意举的把这些东西给活捉了,这抓鱼摸虾是村里小孩子喜欢的活动。
曼控人利用夜晚螃蟹和青蛙出来找食的习性,点着火把捕捉深夜出来觅食的螃蟹和青蛙,本地人叫“点螃蟹”。而在大人晚上出去“点螃蟹”的时候,老人们就开始把家里腌的酸笋煮上,就等大人抓来的螃蟹和青蛙下锅。他们不怕没什么收获,曼控人常说“上山空枪枪,下河一碗汤”(上山打猎不一定有收获,但下河拿鱼或多或少总会有的)。而“酸笋煮螃蟹”是一道山珍和河味的最佳融合好菜,是我们曼控人多少年来承袭和传统的味道,是曼控人招待客人的上等佳肴。
在十月的金秋,曼控人歺桌上,会有一系列富有营养价值的“蛋”,其中要数顶极的,就是土蜂儿(其实是蛋)。在原始森林里,生长着许许多多的蜂子,有住在大树洞的蜜蜂和酸蜂、挂在小树技上的草蜂、把蜂窝做到大树尖的葫芦包,还有蜂中的霸王–土蜂。土蜂凶猛无比,叮到人身上,如果不及时处理,叮到之处一段时间就会腐烂,老人们说,一头牛它们也可以杀死。
土蜂凶猛,但它的蜂儿(蛋)特别好吃。常言说,好吃的东西但难得找,土蜂生活在森林深处,这些地方平日人很少进去,所以要发现它的窝巢那是非常难的。聪明的曼控人发明了找土蜂的办法——放蜂。土蜂不采花,只吃昆虫和腐肉,喜欢吃松脂。当发现有土蜂抬松脂,就选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来放蜂。放蜂当日,人们拿着猪肉、鸡肉作引子,来到松树下,把肉切成碎块挂在树上,来采树脂的蜂子发现碎肉,就会舍去树脂而来叼肉,不一会,其他蜂子也闻讯来了,来叼肉的土蜂越来越多。此时,放蜂人用一细线拴上一白色的鸡毛(这个必须是白色的),套在土蜂肚子上。抬到了肉的土蜂,就径往窝巢里飞去,这个时候,放蜂的人们按照蜂子飞的方向,爬上高树,报告蜂子飞去的方向,根据前一个报告人的信息,放蜂人到下一个点,又爬上高树,报告蜂子飞的方向,如此循环,人们就可发现最后蜂子落脚的地方。土蜂在采食地方有时候离它的窝巢较远,他们会飞过几山几洼,在放蜂的时候,土蜂屁股带着鸡毛,在蓝天下飞来飞去,在我们小孩子眼里,就是一个个冒着烟雾的飞机。
曼控还有个美味叫蚂蚁蛋,那是酸蚂蚁产的蛋,要吃到蚂蚁蛋可不太容易,不说他们的蚁巢都是挂在大树的尖上,必须爬上大树才拿得下来,而是酸蚂蚁全身黄色,看着漂亮无比,但叮人那是奇疼之至。蚂蚁蛋带有酸味,是热带地区一道下口的好菜,通常做法是煮或凉拌。
曼控有句谚语“会动的都是肉”。吃虫子是曼控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大城市的人一看到各类虫子端上桌,那可十之八九不敢去动筷子,但那是我们曼控人的好味道。蚂蚱、知了、扫把虫、油蚂蚁、毛毛虫、帕帕虫….那是我们最好吃的味道。
有些食物,吃着不太好吃,但找起来特别好玩,小时候最好玩的,就是“捡知了”。曼控山有许多种知了,其中,山知了是一种可以吃,其壳可以卖作药的昆虫。山知了有集中的夜息之地,每晚,它们都聚拢在一遍树林里,而等第二天太阳出来时候展翅飞到森林深处。在雨天早晨,山知了翅膀潮湿,无法飞翔,曼控人掌握了这个规律。每到雨季,鸡叫头遍,喜欢捡知了的小孩子就得出发了,来到山知了歇息之地,摇动树干,翅膀沾满露珠的山知了就霹雳啪啦从树上落了下来,“捡知了”象捡树上掉下来的叶子一样简单。
曼控漫山遍野是竹子,竹子里隐藏着竹虫,那是生活在竹子里的虫子,长大了就变成娥子飞走了。并不是每棵竹子都有竹虫,拿(砍)竹虫需要经验,什么竹子才会有,什么时候才能砍都需要拿捏得好。还有一种隐藏的高手叫“扫把虫”,那是长在做做扫把的扫把苗中,在九月,只要看到它的苗尖发黄,就基本可以断定有扫把虫,一般是一棵才有一个虫子,所以砍一把扫把苗就就只有几个虫子。
这些虫子以油炸烹饪为主,又香又脆又甜。
西双版纳是动物的王国,更是植物的世界,当地人有句话,“是绿的都是菜”。曼控人深居森林深处,大自然都给得予曼控人自然的食材。吃菜,吃山茅野菜,是城里人对乡下的向往,也是山里的生态菜对城里人的吸引。现在乡镇开始开办各种赶街日,每个赶集日都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也正展现了现在人们所追求的生态生活。母亲在世的时候,那可是做农家菜的高手。母亲最爱的季节是春天,那是个万物生长的时节,更是吃菜的季节。小时候,母亲喜欢带着我去找野菜,几天前刚才烧过的懒火地(刀耕火种时代的耕种方式)里,山坡上、箐沟水边各种藤枝蔓叶,都是她眼中的菜,只见她手不停地在摘着,采着,砍着,还一面说道,这是什么菜,那个是做么叶子,要配什么才好吃的,这也说可以吃,那也说好吃,母亲所认识的野菜真多,让我感觉没有她不认识的菜,同时也让我觉得山上没有不能吃的菜。摘好后用芭蕉叶包了起来,不用一时半刻,基诺大筒包就已经装得鼓鼓囊囊。滑板菜、野碗豆尖、野董宗、藤蔑心、野芹菜、马蹄叶、香椿、臭菜、象耳朵叶,这几年在各种赶街天上卖的野菜,在曼控都能找到。缅怀过世的老母亲。
有人说,以前我们少数民族懒惰,不懂科技,不会种菜,我在想,有这么多大自然给予的馈赠,那又何须去种呢?野菜做法可就多了,清煮、凉拌、清蒸、包烧…..,随便做出来都等香甜可口。这几年来城里人时兴节假日往乡下走,其实都是冲着乡下生态的山毛野菜而去的,曼控也成了城里人爱来的地方。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竹子的世界,竹子在曼控人生产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生活中的各种编的背笼、篮子、菠箕、扁担,到碗筷、竹勺等等,都离不开竹子。竹子也是可是曼控人烹饪佳肴的主要工具,竹筒煮饭、煮鸡、煮小鱼以及煮出来野菜,带有竹的清香和甘甜,那才是人间最美之味。
常言说,靠山吃山,吃竹笋是曼控人吃山的最好体现。傣族泼水节到来的时候,本地人喜欢的苦竹笋就开始从土里冒了出来,那是第一波的苦笋,也是苦中带甜的,最好吃的时候。边疆地区的民族喜欢交朋友,曼控人喜欢跟傣族打老庚。当傣族过节时候曼控人就去傣族寨子过节,过节要带去的礼物一定有山上的苦笋。在那个贫困的时代,村里好多人都穿不起鞋子,这也为找苦笋带来了方便,因为苦笋刚露头,在竹林落叶层中是很难找得到的,而光着脚丫子踩在地里,就能踩到露头的苦笋尖,就可发现苦笋了。现在人们都穿得上了鞋子,但曼控人找的苦笋时候,还是习惯于进竹林前把鞋子脱了进竹林。
西双版纳有上百种竹子,甜竹、苦竹、毛竹、白竹、花竹,吃竹子主要是吃竹笋,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竹笋。烧、煮、炒、包烧产生出不一样的味道,曼控人所做的腌笋、泡笋、干笋、套笋、压笋、烂笋、摇头笋…..只有山里人才能做出来的山野味道。
西双版纳没有四季之分,只有雨季和旱季。每当雨季来临,隐匿于树林土壤里的各种菌类纷纷从土壤中破土而出。最先出来的是鸡枞,蚂蚁古堆鸡枞是较为固定出处,往年在哪个今年就在哪个地方出。曼控人有个说法,拿鸡枞的时候不能说话,只要说话,那菌子就会跑了,来年就不在这个地方出了,跑到其他地方去了。著名诗人雷平阳收集基诺族习俗时写出了《基诺族山上的祷辞》。诗中写道:神呀,感谢今天/让我们捕获了一只小的麂子/请您明天让我们捕获一只大的麂子/神呀,感谢您今天/让我们捕获了一只麂子/请你明天让我们捕获两只麂子。这就是基诺族相信万物有神的信仰,它体现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
曼控山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菌子,不同的林子长不同的菌子。有红得发紫的火烫菌、有黄色的象扫把的扫把菌,有满身都是浆的奶浆菌,还有有吃了补血的大红菌。据说大红菌子营养丰富,大红菌煮鸡那是绝配。我家阿婆最爱吃的菌子是“八担柴”,这是一道好吃而难煮的菌子,怎么煮老人们都是嚼不动的,但那个菌子煮出来的味道特别甜而且特别鲜。曼控人编了一个顺口溜“八担材(菌),九挑水,老妈妈吃了要见鬼”。还有那数不尽的木耳、白参等各类山珍,那是七八月大自然给曼控人的天然尤物。
热带雨林是花的海洋、是花的世界,曼控每个季节都有各种野花都有。每个季节都有野花漫天开放,那一簇簇、一团团、一串串野花早也被精明的曼控人列入了食谱,做成美味的菜。三月里,在白花遍开的季节,白花花的把整座山都涂上了白色,爱唱山歌的曼控歌手经常把花比作爱情唱到他们的曲调中。例如,歌手们唱的“对面看到白花开,只能看看不能挨(靠近),哪天如有机会来,连根拔起家中栽”来赞扬白花的妩媚和可望而不可及。随着季节的更替,时令的各类花也相继绽放出来,还有那些通红烧天的炮仗花、黄色的苦藤花、苦涩的的芭蕉花,红、粉红、黄色,紫色……这些不仅装饰着热带雨林.更是成了是曼控人桌上的上等好菜。
吃(瓜)果,曼控人会把一切都做成桌上美味,果,这个只能作为调料品的东西却被所为了主食。东瓜、南瓜、丝瓜、黄瓜,苦果、大果果、胖汤果…..I
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一道(果)菜是油果,那是个结在藤上的果,成熟后剥开外壳,取出如半月型的内核,用用火烤或煎,直接能烤(煎)出油来,那种脆香,现在想起来都还哈啦子流了出来。前两天去基诺山赶街,突然看到到有人卖着油果,我就如碰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友”,不嫌剥皮的费力,立马全部买了下来,回到家里,全部砍开了煎炸金黄,迫不急待送进嘴巴,还是那股香味,还是那童年的味道。
《西双版纳报社》记者刘启虹曾深情地在《绿染曼控村》中写出“春食花、夏吃菌、秋品果、冬有笋”是曼控人一年四季绿色的告白!鲜花野果,清晨还有人称赞它的芳容,黄昏已然置于器皿之中,纯手工烹饪是赋予它二次生命的过程,美丽不仅可以看到,更是切身体会的销魂,绽放于枝头,碾碎在舌尖,品味灿烂的余香……她,写出了曼控的味道。
作者简介:邱晓灵,生活于热带雨林的西双版纳,性子淡,好朋友,喜爱民族文化。现就职于西双版纳州文化和旅游局。
《百姓作家》总 顾 问:谭谈
顾 问: 汪叶菊 梁尔源 存文学 安雷生
刘笑宇 张继炼 曾令琪 王正聪(排名不分先后)
总 编: 周佳
艺术总监: 丁进 执行主编: 随海金
编委主任: 谭祖安 副 主 编:冯永谦
艺术顾问: 龙怡珍 曾 寿 陈超
编 委: 项兆斌 周贤炳马亚姗 冯永谦
邱凤姣 陈友军刘 明 肖 龙
出版单位: 昆明教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主 办:中国民主促进会昆明市委员会
文史与学习专委会百姓文学社
指导单位: 中国民主促进会昆明市委员会
法律顾问: 云南律道以和律师事务所
设计印刷: 昆明德光印务有限公司
《百姓作家》入驻媒体:搜狐新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触电新闻 新媒体文学期刊联盟:《颍州文学》、《大家文艺》、《黄河文艺》、《冬树丫》、《新时代湾区文学》
●《百姓作家》创刊号2020年第一期目录
●《百姓作家》文学刊物投稿须知
●【文讯】民进昆明市委文史与学习委员会送文化下乡暨《百姓作家》杂志首发活动
●2020·民进昆明市委文史与学习委员会送文化下乡活动【嵩明胖子乡村图书馆】
●【百姓作家?特刊】庆祝中国第三届医师节—抗疫医师心声 师生心连心 守望相助守护健康
●【百姓作家】2020首期同题诗《花纸伞》评选结果公告
●【百姓作家-创刊号】 卷首语 ||谭祖安
●【百姓作家-散文】 乡音?乡情 |王友明
●【百姓作家-小说】迷失的海燕 |郭为萍
●【百姓作家-散文】 老街的故事 |黄 忠
●【百姓作家-诗歌】在苍山洱海间踏春(外一首) |杨卓如
●【百姓作家-寓言闪小说】公审(外一篇)|王树国
●【百姓作家-散文】 云南的天 ||郭松(云南)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本期编辑:陈龙
审核:谭祖安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