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游诗界 || 【特稿】余秀华这些年把谁“睡”了?

吕游诗界
(总第366期)
余秀华这些年把谁“睡”了?本期诗人:郑正西|谭文峰|吕慧贞|吕游
余秀华在诗坛存在有些年头了,从“睡诗”开始,火爆全国,是非曲直,难有定论。她的存在,单就诗歌而言,究竟给现代汉诗带来了什么,是幸福,还是灾难?就中国的文学而言,余秀华的诗歌是值得褒扬,还是批判?今天,《吕游诗界》推出几篇文章,谈一下对余秀华的看法。当然,如果余秀华看了,欢迎商榷,千万不要再张口闭口就骂街了。有不同观点的人看了,也欢迎提出你的观点。我们欢迎实打实的谈,而不是余秀华式的阴“毛”诡计。本期所选文章,一方面来自网络,一方面来自投稿,作者观点不代表《吕游诗界》观点,若有争议,请和作者联系,《吕游诗界》也可开辟专栏选编更多的意见观点。
再谈余秀华的人性与“苦难”
郑正西
本来不打算再说余秀华这场闹剧了,可是近日有人纠集发烧者骂我,一大堆帽子扣到我头上,又不得不再说些真相。其实,骂我是不对的,反对炒作余秀华的何止我一人呢?在网上公开发言的仅仅是一小部分诗人,大部分看不惯的诗人在沉默中。我不止收到一两个名家的纸条和短信,他们认为我的观点是对的,他们由于所在位置和身份,不便在网上留言支持我。如果谁愿花代价对诗人作一次调查,反对炒作余秀华的绝对是大多数。我知道余秀华此人是在她出名之前。因为我办平台发稿需要四处搜索资料,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地在网上走街串巷,有时也钻进流派网论坛看看。看到那里吵架和说下流话的一些帖子,对余秀华有了印象。什么印象?—-粗俗,凶狠,骂太多的人,而且把女人的爱弄成了一钱不值。我当时还这样想,这样的人,闹得乌烟瘴气,影响大家写诗,如果发生在我们网络诗选,早就拉黑了。去年底,《诗刊》开始宣传余秀华,说实话,我有点纳闷,但我也没写文章说什么。我只是认为,对一个患有脑疾的人,发发作品,这没什么错。在刊物上发几首诗歌,跟作者人品好不好有什么关系呢?我现在之所以公开不支持余秀华,是不支持把她炒到这种高度,不支持把她列为上《人民日报》和央视的“人物”专栏,向全国宣传。如果是在《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发发余秀华的诗歌,这也说得过去,“大地”副刊是文学专栏。一旦列为国家级传媒中的“人物”,这毕竟就包括了此人的行为和品行,不止是“艺”,还有“德”的问题。对余秀华来讲,说她“德艺双馨”,恐怕连当前的“发烧友”也说不出口。我认为我坚持根据一个人的身份去评价其人的原则是对的。道理很明显,比如,周啸天的打油诗只是发在他个人博客上,无可指责;但当这样的作品获了鲁奖,当然会引起广泛指责。因为,他身份变了,变成了鲁奖获得者,享受了荣誉。余秀华的事情也一样,是一个普通人的时候,如何粗俗和无礼都可以,那是性格不好。但捧成了大名人,上了国家级“人物”,享受了很高的荣誉,那么,人品极差,群众接受不了,完全正常。因为她的身份变了。有人承认她人品差,但总用“村妇”“脑瘫”作为借口,这是不值得驳斥的。就诗人而言,只看诗品,不管人品,尤其对名人来,绝对不止我一人反对。女诗人十五岚说:“语言的恶毒来自于心灵的恶毒,心灵的残缺甚至于身体的残缺!诗歌的尊严应该建立在心灵之上,心灵之上盛放的是大爱与恩慈!否则,这样的心灵能走多远?走多深?”下面分别谈谈余秀华的人性以及她到底有没有“苦难”。人性与政治,与信仰都没有关系,纯粹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怜悯。比如遇见落水者,素不相识,与己无关,奋不顾身跳下河去施救,这是一种人性的力量,即思想境界。余秀华恰恰相反。雅安地震时,不说捐款和当志愿者去灾区救人,坐在电视前看着播放的灾情,看着从废墟瓦砾堆中挣扎的生命和鲜血,多少人在揪心和流泪。这就是一种人性的本能。可是,余秀华却写诗“雅安,与我有什么关系”。她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说:你们地震了,死了,亡了,我为什么要给人性的同情?现在正好,余秀华红了,如果不是贴上“脑瘫”和“揺晃”的标签,能火得起来吗?余秀华应该想想,众人与你素不相识,为何伸手支援你,这不是出自人性是什么?如果社会都像你那样去对待雅安地震,你能得到今天的荣誉和一把一把的钱吗?无理且恶毒地咒骂别人也是没人性的表现。余秀华在村里和村民吵,她妈妈说她在村里没有朋友。去温州打工和工友吵翻天,厂长很难办。在网上写诗更是骂人如麻,骂女诗人编辑是“一群母狗”。对临近古稀的王法,进行午夜电话骚扰,长达一月之久。骂王法的“诗”把他比作7种畜生。把91岁的老奶奶的退化乳房拍成裸照发在博客里。对7年前就帮她发作品的恩人进行诋毁。至少到今天为止,从传出的资料中还没有发现余秀华为他人做过一件舍己利人的好事。有人说这是个性,或者说吵架是对方不对。难道她村上的人,温州的工友,网上的诗友,统统都不对,都合伙起来欺负余秀华吗?这可能吗?甚至有人说痛骂王法是拉黑了她。你怎么不为王法想想,余秀华在网上瞎乱闹,要做他情人,要给他生儿子,王法再不拉黑她,生出了儿子怎么办?你说这世上谁没有个性呢?但个性与人性怎么能够混为一谈呢?写诗的人,这个应该懂吧。有人说,余秀华的诗正是因为把人性写到了深处,读了让人有“切肤”之痛。可是,诗外的余秀华,她真实的人性同样也让人有“切肤”之痛啊!为什么作品和人品是两回事、两张皮呢?这不奇怪,有语言功夫是可以把死的写成活蹦乱跳的。正是网上有人对她的评价说的,她善于把“苦难”煲成“鸡汤”。靠什么?靠语言来“煲”。能把苦难煲成鸡汤的人也不错,是诗才;可是,如果这“苦难”不是真的,这可口的鸡汤就不是鸡肉煲成的,只是放了大量的鸡精和“鸡味素”添加剂而已。这年代,我们喝的色彩鲜艳的饮料是货真价实的吗?“粒粒橙”真的全部是用橙果榨成的吗?苹果汁真的全部是用苹果榨成的吗?那么,就让我们真实地看看余秀华到底有没有苦难,算不算苦难?大道知道,人生苦难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物质,一是来自精神。先说物质。余秀华家居湖北钟祥市,我老家是湖北,也去过钟祥。钟祥不是地处山区,而是地处江汉平原。外地朋友可以去百度查阅一下江汉平原,这里是粮棉之乡,鱼米之乡,是湖北农村最富饶的地方。余秀华家中父母未到年老力衰,两人都是健壮劳动力。家中只有一儿一女,并非孩子成群,就农村而言,这不是贫困家庭,更不是吃了上餐愁下餐,或衣不遮体的苦难家境(我也不是说是富裕家庭)。余秀华本人从小患有脑疾,这给她人生带来不幸是真,但放在残疾人群中去看,她显然不是重灾区。除了笨重农活外,她都能干,做饭,洗衣,养猪,喂兔,也曾去外地打工。说实话,残疾人中该有多少吃喝拉撒都要人喂,都离不开拐棍和轮椅的?余秀华患的脑疾,除了走路有点摇晃和吐词不畅,她写诗,下棋这些高智力活,比正常人强,说明脑疾根本不影响她的思维。从精神方面讲,余秀华倒是有她的苦恼(我认为不是痛苦,更不是苦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朋友少,感到孤单;二是婚姻家庭不如意,这是她最大的苦恼,她不少打动人的诗中写的“苦难”都源自她追求的情感一场空。所以她发出感叹:这人间美好个屁!这决不是她物质生活饥寒交迫。余秀华虽然患有脑疾,似乎那坏死的脑细胞都转化成了荷尔蒙,她激情四射,势不可挡,比正常女人来得凶猛。可是,她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两人多是两地分居,这对激情的余秀华来讲,很是苦恼。由于余秀华毎天都有大把的空闲,更渴望有个男人在身边形影不离,打情骂俏。这就必然构筑了余秀华一种爱饥渴和性饥渴的“生态环境”。可以想象,当余秀华在深夜醒来时,当然会感到“床前明月光,是我心头霜。人家风花和雪月,为何我要守空房?”这种空虚寂寞,当然会使胆大的余秀华幻想着去从婚外求得情感补偿。这就是她为什么公开赤裸裸地向一些男人示爱并对对方进行“爱情”狂轰滥炸(包括临近古稀的王法)的原因。可是结果却是“广种不收”,在一次去与一个陌生网友见面时,对方远远见了她身影就掉头走开。有的抵挡不了余秀华疯狂的骚扰,只好换了手机号。当她的“爱”的追求全都不成功时,如果是我,也许同样会发出“人间美好个屁”的哀叹。余秀华的这种敢“爱”,可以理解,但这怎能算是“苦难”呢?尤其作为诗人,应当含蓄,应当克制。不说社会,就我们诗歌界又有多少至今单身的女诗人,不见她们发狂,不见她们高喊“苦难”。说明许多痛苦并非来自物质世界,而是来自心态和不切实际的私欲。余秀华的“苦难”还有是来自想飞出农村但又飞不出去。她曾经一次来我文章留言说,捧她那高有什么用呢,现在还不是回到原地,在农村。这意思很清楚,她是不甘心生活在农村的。尽管目的没有达到,这也不算什么苦难吧。余秀华生活在农村,她的儿子不是飞出了农村,在大城市上大学了吗?我说余秀华,人生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当不满足时,往下比,该有多少还不如你的,就不感到“苦难”了。至于余秀华在诗中描写家庭暴力,丈夫打她,来打动读者,博得大家同情。这叫清官难断家务事,应该是他们夫妻双方都是火爆脾气,各有各的责任。她母亲都说了,女婿是老实巴交人,没有嫌弃余秀华脑疾,都是秀华在闹。男人喝高了,两人口角互不相让,男人打了妻子,这在中国太多了。余秀华为什么能把不算什么苦难的生活写成诗歌,打动人,让人流泪呢?我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一些先天写作天赋,二是有她后天的学习努力。已经有些人读出来了,余秀华的有些诗“似曾相识”,她很会模仿,但不是抄袭。另外是她肯钻研,她这生反复读得最多的一本书是《悲惨世界》,她是一字一句去诼磨书中那些写苦难,写悲惨的手法和语言。而且她成功地运用到了她的诗歌写作上。综上所述,如果确认了以上事实,余秀华的诗写得再好,也缺乏真实性,至多是文字游戏或写作技巧取胜而已。那些高喊诗歌首先是要真实的人,都上哪里去了?成千上万的人去为一个因情感私欲到不了手的“苦难”流泪,这是啥意思呢?要知道,人世中更多更大的人类苦难,在等待我们的诗人去发现,去书写。说句俗气的话,余秀华红不红与我毫无关系,她富起来又不要我捐钱,管这些干啥呢。不过,我总对不实的炒作反感,对被包装了的余秀华想说真话。尤其是对把诗品与人品分离表示反对。因为,我们到底是提倡诗人要坚持道德底线,还是只要把诗写得让人流泪,造假也行,乱套也行呢?尤其是“一好百好”论者更是乱来,甚至把全体中国女诗人拿去做余秀华走红的“陪葬品”,把缺德的《狗日》诗也加以称赞,已经扰乱了诗歌秩序。充分说明,这个诗坛该狠狠泼泼冷水退烧了。让这样的风气去搞诗歌,诗歌必死无疑。【该文源自网络】郑正西, 男,1946年出生,湖北黄石人。国家公务员,一直从事期刊编辑工作至退休。职称副编审。因为一生爱好文学,喜爱编辑工作,于是,退休后用实名制在新浪博客创办公益性诗歌平台“网络诗选”,因诗坛反腐、打假广为人知。
她是美的象征,还是泼妇的化身?
谭文峰
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红遍了全国,红透了诗坛,也使余秀华一夜成名。但也因为这首诗,引起诗坛的口水战与辱骂战,还惹上了一场场官司。据说是开创了“网络诗选”博客的南宁郑正西,率先向余秀华开炮,没想到余秀华以当红诗人之名,能如此撒泼,回怼怒骂,羞辱之词,让这个活了77岁,同样以骂遍诗坛闻名的老诗人老羞成怒,将余秀华告上法庭。最终郑正西与余秀华对薄公堂,先是余秀华输了官司赔了钱,后来余秀华又把郑正西告上法庭。两个人的互怼和辱骂真是登峰造极,各逞才华。 法庭判决余秀华在博客公开道歉,而那封道歉信也显示出,余秀华确实有“骂人”的天赋,那一顿好骂,骂得是痛快淋漓,而不带一个脏字。别看余秀华平时骂人时,有点撒泼的味道,爆粗口,骂脏话,尖酸刻薄,但面对法庭要求的道歉信,她却不撒泼,不爆粗,但字字带针,句句如刀,明是道歉,暗是辱骂,把对方刺得体无完肤,却还看不到伤口。 其实,早在余秀华成名之前,我在偶然机会见到过余秀华的几首诗,感觉非常不错,还在朋友圈里推荐过。余秀华写乡村场景的诗歌,意象非常独特,意境美好,能带给人心灵的滋润,引起心灵共鸣。还有她的情感诗,也是非常不错的。那首曾在央视《朗读者》由余秀华亲自朗读过的诗歌《给你》,确实打动了很多听众,打动了无数读者。 余秀华的诗歌确实有能打动人的地方,确实能触动人的心灵。她确实具备了一个诗人应有的天赋。不像有些人说的,是靠脑瘫和残疾引起关注的。应该说,我不读诗歌已经很多年,也有很多人不读诗歌很多年,但余秀华让很多读者重新开始关注诗歌,开始读起诗来。中国诗人中很少能有如余秀华这样赤裸着情感,将自己的诗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很少能见到如此真情真意的诗歌和诗人了。 余秀华的诗歌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诗坛的震动,绝对不是因为她的脑瘫和残疾。只是残疾和脑瘫成了她引起更多普通人关注的焦点,而不是引起读者关注的焦点。就算她后来成名的“去睡你”,被很多人批评,吐槽,我读过之后,倒没有感觉到有多少“淫荡”,“促狭”或者“下流”,觉得诗人是在极度压抑中发出一种声音,那只是诗人一种意象的表达。如果只看字面,是有点直露,也可能真会引起误会。但我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赤祼祼地喊叫,确实算不上好诗。但除去这几首,余秀华的多数诗歌,在目前的诗坛中,还是很少有人能有她那种触动人心的力量。 读余秀华的那些乡村诗歌和情感诗歌,确实让人感觉到非常美好,能引起读者美好情感的共鸣。她的许多诗歌意境美好,意象美妙,舒缓柔美,让人感觉到她就是美好的象征。可是回头再看余秀华的为人,出了诗歌世界,余秀华的言行的确让人不敢恭维。 不说她与诸多诗人的骂战,就说她最近来了今日头条,在她的头条号上,她怼粉丝,怼读者,确实“泼”得有点过,语言粗鄙,尖酸刻薄,完全不像了一个诗人。常说的“文如其人”,在余秀华身上已经完全失去了典型意义。余秀华的诗与她的人,完全分裂,严重割裂。在诗歌之外,她就象一个泼妇,随时随口都可以骂街。我们可以体谅她作为一个残疾人,在人世间所遭受的一切不平,不快,但却无法容忍她作为一个诗人如此地撒泼使浑,失去教养。我不明白,一个人怎么可以分裂成如此模样? 我对余秀华没有恶意,我很喜欢她的诗歌,就在昨天晚上,我还向一个喜欢写诗的朋友推荐她的诗,但我却无法喜欢她的人,我无法将诗意之美与她的粗鄙言行统一起来,合二为一。 也许她的性格和人格严重割裂与她的命运有关,与她的遭遇有关,与她自小就生活在歧视与压抑之中,造成性格的严重扭曲有关。不管她在诗歌之外如何,但愿在诗歌中,她仍能保持一份内心的纯净,一直保持那份诗意与美好。【该文源自网络】
谭文峰,山西垣曲人,中国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协全委会委员,著有小说、电影、电视剧文学剧本、报告文学等。小说曾获《小说月报》第五届百花奖、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最佳中短篇小说奖、山西省文艺创作银奖,小说《仲夏的秋》入选“中国当代小说经典必读·短篇卷”。电视文学剧本《阿霞》获第二届赵树理文学奖,长篇报告文学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影视剧多次在央视及多家卫视播出,获第2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27届电视金鹰奖。电影《红月亮》获上海影评协会和电影学会《95十佳故事片奖》等。
从《穿过大半个中国来睡你》到《一个扬州女人的自白》
一一余秀华赤裸裸的性需求
吕慧贞
余秀华是靠“睡”字起家发家的。《穿过大半个中国来睡你》让她一炮走红。斩获众多粉丝。从此,她验证了直白裸露骚、浪、性、荡的诸多好处,写诗必浪言淫语,荡来荡去,把亵渎奸淫诗歌当成了火下去的手段和能事。余秀华在《一个扬州女人的自白》中直接用”婊子”一词还觉不够,还觉挑逗性不够,于是索性撕下脸皮,在诗句中浪言浪语道:”我的诗歌比我的逼漂亮”最无羞的评论家还不好意思直说“逼”字,他们还晓得用“X”代替,而余秀华却敢直接“逼”之!她晓得“我的逼”三个字最夺人眼球儿,最能撩拨人的”性”趣!余秀华打的是什么牌?是淫牌骚牌!所以我说,余秀华继“睡你”之后,又进一步大胆用“我的逼”入诗,实乃又着实玷污了诗歌一回!而淫性发作的读者包括一些大家却正为此淫词浪语所惑所诱,竟然对余秀华大加赞美!陈鲁豫采访余秀华,香港卫视采访余秀华,批判于丹易中天的正人君子梁宏达也竟然跳出来力挺余秀华。于丹,一个用织锦缎面包裹一双臭脚的文坛界花拳绣腿的徒有虚名的文人,15年前我曾指出她主观臆断歪批《论语》中的包括读错音的几十处错误,她赚得盆满钵满后站着说话不腰疼,对着无车无房每天靠卖苦力吃饭的众百姓大呼要看淡物质,我几把飞镖投枪被我打下神坛。至于易中天,我敬重有加,我认为,易中天是大学问家,不像梁宏达所说的“哗众取宠”。话说回来,梁宏达们站出来力挺余秀华,不正是“哗众取宠”吗?抑或是被余秀华的“睡你”“我的逼”所挑逗撩拨?没错,余秀华靠“睡你”起家,靠“我的逼”又火了一把。有些电视台包括主持人便极尽采访导播之能事,对余秀华大加赞美,表面是博人眼球,背后还不是利益的驱使吗?海子卧轨了,顾城杀妻后自缢了,梧桐树有肉吃也缢死于树。而余秀华不会自杀,因为她找到了自救的出路,这条出路就是写诗用上淫语“睡你”“我的逼”。近年,人们生活富裕了,便”饱暖思淫欲”,审美也趋于庸俗。所以,越淫越浪看着越过瘾。实乃诗界之悲哀。至于落魄的《诗刊》,为了活命,为了利益,也不惜戴着绿帽子刊登“尿尿”诗和余秀华的“睡逼”诗,说好听点儿是为了哗众取宠,说难听点儿是和余秀华一起当了卖身挣钱的诗界娼妓。呜呼悲哉!呜呼痛哉!2021年1月16日上午9:44云卷云舒,本名吕慧贞,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学历。河北省三八红旗手、沧州市第四届十大女杰,沧州市政协委员。民进沧州市市委委员。在《读者》(原创版)《渤海潮》《沧州日报》《沧州广播电视报》等报刊发表散多篇散文、杂文、诗歌、诗评、小说等。

谷子的灵魂披着稗子的外衣(杂谈)
——从余秀华其人其诗想到的
吕游
○ 与芸芸众生没有不同,余秀华在繁芜的人间已经存活四十多年。她以诗歌的形式也存活了半生。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生存方式的。余秀华选择了诗歌。这是中国诗歌的幸运,也是不幸。幸运,是余秀华的诗歌以另外一种形式,丰富了现代诗坛的内容;不幸的是,它让中国诗歌的秩序出现了幻觉,似乎一切有可能,一切又不可能;一切有秩序,一切又可以无秩序。○ 余秀华本身不具备破坏性,包括她的诗歌。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余秀华的诗歌创作原始动力,源自她有缺失的身体和不安的灵魂之间的不对称,一阵风和另外一阵风,因为落差,有了不安,就如同一粒谷子套上了一件稗子的外衣,那么不和谐。源于内心深深的渴望被认同感造就了她诗歌内容和内心悸动的不和谐。试想:一个健全人的性愿望得到满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一个身体有缺陷的人对性的愿望满足却要遭受非议,尤其以非常规的形式做了表达,如同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对吴妈说了声:我想和你困觉。我们如何看待这种正常的生理需求?够在大道上交媾尚有羞耻之心,何况要把这种性的渴望赤裸裸摆进了诗歌!诗歌如何表达“性”,值得商榷。○ 社会道德观是经过不同层面——政治、社会、家族等内外因素尤其外在因素和内心真实的渴求长期冲突,最终相互依赖、妥协达成了一种表面的规范秩序,成为大多数人的行为指南,这种秩序的破坏总是来自少数人和大的社会动荡变革。当社会道德观念处在稳定的社会秩序中,被破坏是艰难的;当社会道德观念处在动荡的社会秩序中,被破坏轻而易举。显然,余秀华的“诗歌内容”对诗歌内存在的社会道德观念的破坏是处在稳定的社会秩序中的,所以,她的这种“破坏”带来的指责就是正常的。○ 任何一种破坏的“圆满”都需要大众的支持,需要时间的考验。大众趋同也是一种社会道德观念和任性自由博弈的结果。就当下中国诗歌秩序,显然依然处在国家层面的干预和规范中,并因为文化的自信程度不断受到国外诗歌创作秩序的影响和干扰。其实,对余秀华的认识,最终还是世界文化大融合下的一种文化自信的不断凸显。○ 对余秀华诗歌的争论,从2015年开始,至今依然停留在道德层面,停留在对其中以《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等几首诗歌的争论中。而余秀华的走红——而非“伟大”恰恰也是因为这样的几首“有争议”的诗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几首诗歌既可以使余秀华名声大噪——也许是“臭名”,也可以使余秀华“名垂诗史”,但是终究不能成为她的诗歌成为伟大的根本,就像一个演员靠走红毯时的非正常情况——奇装异服、摔倒、露点……博得眼球,但是未必会博得好感,博得认同,最终还要回到演技中来一样。比如,2006年赵丽华的“梨花体”对诗歌创作带来的破坏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她因此获得的“虚名”,并最终掩盖了她其他具有影响的诗歌的光彩。余秀华之所以时隔五年后,依然有人拿她说事,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余秀华的出场是以“脑瘫诗人”出场的,中国人的同情心占了上风,消解了她的“睡诗”带来的道德破坏对社会公众情怀的对抗。我坚持认为,余秀华的诗歌从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就背离了诗歌艺术性的轨道,而是一直以话题的形式出现,不断被业内和公众消遣。换句话说:假如剔除余秀华几首有争议的诗歌,剔除了她的“脑瘫诗人”的标签,她的诗歌应该是个什么水平?二是当下的诗歌创作存在着依附于权利、权贵、权谋的现象,致使诗歌创作远离了艺术轨道,成为了圈子文学、名利文学,艺术的探索变成了标新立异、随心所欲、放任自流。○ 余秀华给诗歌带来的话题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让我们思考的东西很多,比如诗歌的内容、思想意识、道德意识,一个诗人的道德标准、创作追求、创作方向,等等。能不能这样设想一下:假如中国诗坛,全体诗人都变成了“余秀华”,“睡”诗遍地,我们的社会能容忍吗,我们的诗歌创作本身能容忍吗,我们的诗歌未来能容忍吗?这就像一个人,做了一辈子好事,就做了一件错事,他还是个好人吗?一个品质优秀的人就出轨了一次,他的品质还优秀吗?其实,早在20年前,“下半身”诗歌也曾“横空出世”,20年过去了,已经成了诗坛的过往烟云。诗歌的先锋性和探索性不能以投机钻营和附加太多利益为动机的,诗歌不容这些人如此。就如同波粒二象性,诗歌的隐形“清高”不容得芸芸众生窥探、亵渎,否则,它就消失了。○ 抛开“炒作”,抛开“脑瘫诗人”的标签,请问,你记住了余秀华的几首诗歌?反观历史以来成名的诗歌,《再别康桥》《雨巷》《我爱这土地》《回答》《致橡树》《一代人》等诗歌却依然闪烁着光芒,这些诗作,和徐志摩的情史,和戴望舒艰辛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流放大西北,和北岛出走欧洲,和顾城自缢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还是希望诗人们从余秀华诗歌中获取那份因为她的身体的缺陷带来的抗争意识和对美丽乡村生活的深刻体验,而非其他。这样,余秀华就回到了诗歌本身,而不会被妖魔化——首先,余秀华不要把自己妖化了。○ 余秀华写出《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可能是灵感之作,也许是故意为之。她的诗歌存在突破了诗歌中对意象、词汇、内容的常规使用,是有“破坏性”的,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都不可能成为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的主流,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要求,也是文学艺术层面的要求。试想:千百年来,潘金莲可以被说来说去,但是,小潘何曾成为广大妇女的社会生活标准?!对诗歌,还是要心生敬畏的。可以因为余秀华的其他诗歌去认识余秀华诗歌的闪光点,却不能因为认同她的“睡诗”“阴毛诗”“逼诗”“狗日的诗”而去认同余秀华的人格魅力,甚至将其上升为“时代先锋”“三八红旗手”,甚至诗歌创作的标杆儿。○ 余秀华的诗歌,反映了一个时代对诗歌的理解,对诗歌审美的需求。这种“理解”和“需求”到底是什么,能持续多久,我们拭目以待。
2021年1月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吕游诗界》微信公众号所推内容均已经作者同意。感谢源自网络图片作者。对本公众号图片使用如有异议,我们将随时纠正。
文稿校对:王连宗、魏金山、金宏利
特约编辑:闫维生
压题图片:源自网络
投稿邮箱:zhongguo1970@126.com
微信联系:wansuishige(吕游)
沧州诗社欢迎个人投稿和团队投稿。个人投稿,请发诗歌10-15首(总计200行以内为宜),附个人简介和1-3张照片(头像、生活照均可),也可以随诗歌发来对作者诗歌的评论一篇(2000字以内为宜);团体投稿以微信群和各类诗社投稿,每一次10-20人为宜,每人1-2首诗歌(附100字以内简介),可随发诗社或者团体诗歌评论。期待您的到来!
【请点击关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