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诗刊
?弘扬毕节文化、关注乡土文化
‖以诗传承、以诗养德‖
‖以诗修身、以诗育人‖
?共谋文学之精髓、共创诗歌之辉煌
冯绿苇
柿子红了(原创散文)
深秋到了,柿子红了。繁华落尽,嶙峋的枝条上挂满了一簇簇、一丛丛,火红的柿子,似流火悬空,脉脉含情,以其绝伦的美貌和风味独树一帜,远远望去,像一盏盏小红灯笼。在萧瑟的秋,这一抹抹火红,就像暗夜深处的明灯,成为身在远方的游子回家的灯塔。
北方人家,院子里大多数种着那么几棵喜人的柿子树。在略显萧瑟的秋,红彤彤的柿子与瓦蓝的天空之间构成一幅令人迷醉的秋韵图。这或许就是老舍先生一定要在自己的居所里种上两棵柿子树,还给院子取名“丹柿小院”的原因吧。
柿子之味,它是一直闪烁在我的记忆里的。小时候,奶奶家的小院子旁栽着一棵柿子树,在那个特产极其乏味的小村,这棵柿子树自然成为幼时的我所珍视的宝贝,被我日夜叩问和抚摸。到了众叶旋落之时,当初如梨子般的青绿的柿子总算褪青转黄,黄透呈红,千呼万唤始出来。成熟的柿子好像把积蓄了一年的力量都凝结在这小果子里,使了劲地耀眼、香甜。到那时,再诱人的糖果也会被我冷落放置,吃柿子成了我每天放学后的头等大事。嘬上一口日思夜想的柿子,甜甜软软的柿子肉,充盈着味蕾,从舌尖一直滑到胃里,一路甘甜,一路清爽,不由地眉眼弯弯,笑出花来。
童年的柿子因为稀罕而奇美,竟觉得没有哪一种水果能有柿子这般蜜甜,哪怕是那点隐约的涩味也成了它特立独行的注解了。后来吃过天南海北的水果,心里总觉得比不上幼时家里的柿子那般香甜。陈忠实先生酷爱柿子,他曾这样描述过吃柿子的滋味:“鲜红鲜红的肉汁,软如蛋黄,却不流,吞到口里,无丝无核儿,有一缕蜂蜜的香味儿。”我想,作为一个从盛产柿子的地区走出来的作家,他对柿子也有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吧。
因为成熟的柿子并不易长时间存放,嘴馋的我便成日磨缠着奶奶给我做另一道柿子美食——柿饼。一枚好吃的柿饼要经过十多道程序才能出关。其中,揉捏柿饼的技术最为关键,力道的轻重都会影响柿饼最后的口感,而恰如其分的魔法力道也只有奶奶知道。经过一番曲折后的柿饼,个个出落得身姿绰约,入口软糯韧甜,滋味绵长。奶奶也对幼时的我说:“做人就像这柿饼,只有忍得了被“揉捏的”苦,才能有后来如蜜般的甜。”那时的我沉浸在美味当中,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理解这句话中的滋味。
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柿子树和奶奶亲手做的柿饼,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很多年。而后,我也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这红彤彤的柿子渐渐地走出了我的视线。
如今的我已许久未吃过家乡的柿子。直到最近在学校附近的水果摊上,听满脸堆笑的阿姨说最近来的柿子是山东货,吃起来倍儿甜。我歪着头瞧了它两眼,个大饱满,肚皮挺得实实的,安静地躺在水果箱中。它也张望起这座陌生的城市。我和它们互相致意,就好像为了这个邂逅,我们已等待了许久。
【作者简介】
冯绿苇,女,山东菏泽人,现就读于六盘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爱好文字,作品散见于《毕节诗刊》、《凉都诗人》、《西南文学网》等期刊平台。
毕节诗刊欢迎您!
温暖的诗刊 优秀的诗人
文以情深 诗以饰言
图片部分源于网络,文责自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毕节诗刊编委会
孙寻欢(贵州毕节)
李炜(贵州普安)| 陈建国(贵州威宁)
罗阳(贵州毕节)| 石勇(贵州赫章)
李罡(陕西咸阳)| 赵晓梅(贵州贵阳)
潘丽丽(贵州六盘水)| 卢红(陕西临潼)
张玉禄(贵州遵义)| 彭江(贵州纳雍)
杨世平(贵州威宁)| 申清迅(贵州毕节)
《毕节诗刊》诗歌栏目
新秀文苑 校园放歌 同题联盟
诗坛复兴 青春在线 散文悦界 古典诗词
注:须注明原创首发、投稿栏目、简介、照片栏目持续更新,愿你我快乐写诗,发现诗歌之美,万分感谢!
投稿微信:Rsunzyq/投稿邮箱:rsunzyq@163.com
Thebirthoflifeisapleasantsurprise.Lifeisyou.Poetry is you.
生命是惊喜,生活是你,诗意是你。
在看是一种鼓励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