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的故事是真的吗(窦娥冤的故事原文)

窦娥冤的故事是真的吗(窦娥冤的故事原文)

窦娥是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人物,窦娥在剧中是一位善良、朴实,但是一生又充满了命运悲剧的底层妇女。

《窦娥冤》是关汉卿一生最为杰出和脍炙人口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悲剧作品演绎的极致。故事本身取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关汉卿通过剧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乃至无以复加,让元蒙统治下现实社会的残酷、混乱与黑暗昭然若揭。

《窦娥冤》的主要故事情节

窦娥自幼丧母,其父窦天章是一个穷书生。父亲因为上京赶考没有盘缠,无奈将她卖与蔡婆婆家做童养媳。

不幸的是,窦娥来到蔡家两年后,丈夫就暴病死去,婆媳二人从此相依为命。

当地有个地痞张驴儿,欺负婆媳二人无依无靠,逼迫蔡婆婆嫁给了自己的老爹张老儿,张婆婆性子软弱,最后委曲求全。哪知张驴儿得寸进尺,随后又胁迫窦娥与他成亲。

窦娥宁死不屈,痛斥张驴儿。张驴儿因此怀恨在心,在窦娥给婆婆做的汤里偷偷下毒,想要毒死蔡婆婆后逼窦娥就范。可是,阴差阳错之下,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的父亲。

一计不成的张驴儿恼羞成怒,把杀人之罪栽赃给窦娥,告到了楚州衙门。

衙门的知府是个贪官,暗地里收受了张驴儿的贿赂,在衙门里不断折磨窦娥,试图屈打成招。

窦娥原本宁死不屈,然而歹毒的知府不惜痛打一把年纪的蔡婆婆,逼得善良、孝顺的窦娥最后含冤招供。

在刑场上,临死前,窦娥都有冤无处申,有苦说不出。于是,她发下了三桩毒誓,想让老天爷睁眼,为她辩辩自己的冤屈。这三桩毒誓分别是: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我们可以看出这三桩毒誓的对象由己及人,范围从小到大,程度也是不断递进加深。这三桩毒誓蕴含了太多作者刻意而为之的寓意。

为什么要发毒誓“血溅白练”?

“血溅白练”是窦娥的三桩誓愿中为自己而发的一桩。故事中,窦娥在临刑前对监斩官提出:要一领干净的席子,又要丈二白练(也就是两丈白绫),挂在旗枪上。如果自己真的含冤莫白,刀过头落时所有的热血便都会沾在白练上。

窦娥真的有预感死后会血溅白练吗?窦娥自己也不知道。只是通过窦娥在唱词中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在悲剧命运里最后的愿望,她希望死得悲壮,以一个英雄主义的结局来昭示自己的冤屈,就像历史上的苌弘和望帝一样。

苌弘化碧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春秋时期,苌弘是周敬王的臣子。他忠心侍主,却在政治斗争中遭到诬陷和迫害,被流放到了蜀地。心灰意冷的苌弘为此愤愤不平,最终选择自杀。蜀人为他的耿耿忠心而感动,将他的血藏于柜中,三年后,化为碧玉。

望帝啼鹃也是一个类似的典故。相传,战国时期的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他不舍昼夜,一心治水,为蜀国解决了多年的水患,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然而,他手下的宰相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奸诈之徒。他设计毒死望帝,还夺走了皇后。

死后的望帝因含冤而魂魄不散,化为杜鹃鸟,在春日里昼夜悲鸣,直到吐血死去。

这两个典故都用来比喻忠贞之人蒙冤致死,窦娥以此自比,希望自己死后能成为一个传奇,好让自己莫大的冤屈昭示天下。

为什么要发毒誓“六月飞雪”?

古代的人在骨子里是迷信的,他们敬畏神仙佛祖,敬畏那些超自然的现象。

窦娥所处的那个时代充斥着种种政治灰色地带,官吏对底层百姓的欺压永无止境,法律只为有钱的人服务,地痞恶棍在民间大行其道,地狱空荡荡而恶魔在人间。

社会制度依然没有公正可言,法律无法捍卫老百姓心中的正义,他们只好把希望寄托给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上苍。超自然的力量的救赎是他们最后一息尚存的希望。

因此,窦娥说,希望自己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自己的尸首。

一方面,这说明临死前的她对世间是绝望的,她只好带着卑微和愤恨,祈求老天睁眼,还自己一个清白。一方面,雪是纯洁的象征,而她周围的一切都是污秽的。

窦娥希望雪能掩埋自己的尸首,也是一种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的愿望。再者,六月飞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如果真的发生,也是影射了这个世界是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这也是窦娥在临死前对这个世界的嘲讽。

为什么要发毒誓“大旱三年”?

大旱三年是窦娥的三桩誓愿里面最为狠毒,持续时间最久,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桩。

在古时候,天灾是比人祸要可怕得多的东西。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科学的很多现象都无法解释,人类创造还没有发展到一定水准,因此抵御灾害的能力是很薄弱的。

古代当官的人,最害怕的就是遇上天灾。一方面,他们在天灾面前往往束手无策,只能看着百姓身处水深火热。另一方面,对那些贪官污吏而言,一旦遇上这种灾年,他们就无法从百姓身上抽到更多的油水,朝廷也会给他们施加压力。

这桩誓愿就体现了窦娥对整个社会的愤恨。地痞张驴儿欺凌弱小固然可恨;知府收受贿赂、助纣为虐则更胜一筹;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已经是一个完全不讲求公正的社会,做一个好人的信念就这样一点点消解。

其实窦娥最初是一个很善良的女子,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幸和困顿,她很少抱怨,只是安分守己地和婆婆二人相依为命。并且,她善良到什么地步呢?她在受刑前,还请愿不要让婆婆蔡氏看自己的尸首,因为她怕老人家悲痛。

就是这样一个连死都不愿意牵累家人的善良女子最后发出了这样狠毒的誓言,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阴暗,把这样一个心底纯良的女子逼上绝路,不给一个好人一条活路。

故事的最后,三桩誓愿全部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这种超现实主义描写手法赋予了这个悲剧掷地有声的力量。窦娥的死也是给世人留下的一曲对抗社会不公和黑暗的回肠荡气的悲歌。

END.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