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英雄传(最熟悉的陌生人——汉末三国英雄的装束演变与形象定格)

三国志英雄传
汉末三国是中国人熟悉而又陌生的时代。说熟悉,因为自宋代以来,无论话本、杂剧、评书、小说、戏曲等,三国故事都算得上是最热门的题材。到了当代,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深入人心,而由日本传入的光荣版《三国志》等游戏更是在80、90后一代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也正因如此,家喻户晓的三国人物们在历史上的形象反而“陌生”了。
近几十年来,关于论述《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与汉末三国正史人物形象对比的文章、著作早已汗牛充栋。不过即使是以《三国志》、《后汉书》等正史来叙述三国人物的书籍、纪录片等,其封面、配图或视频素材中出现人物时,基本还是会用上人们熟知的演义形象。本文所说的形象,特指的汉末群雄的服饰、甲胄、武器、相貌等外观。例如正史中,关羽不可能装备青龙偃月刀,吕布也不可能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那个时代的战争,更不会像《三国演义》中那样大放连珠号炮。那么,人们印象中赤面长须的关羽,豹头环眼的张飞,俊朗无须的周瑜等人,又有几分是演义创作,几分史实记载呢? 陌生的英雄:以关羽为例
三国人物形象从出现到定格主要有几大源头。首先,如《三国志》(含裴松之注)、《后汉书》、《晋书》等正史中的描述,但这部分史料最可信,可惜对于人物外观的记述非常少。其次,隋唐时期的画作,如传为阎立本所绘的《历代帝王图》出现了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几位三国时期的帝王,此时距三国时代已过了几百年,而且图像也非常有限。第三,宋元时期的话本、评书及绣像,这是三国故事在民间兴起的重要时期,不仅杂剧、话本中有不少对三国人物外貌及穿着的描述,还出现了相应配图。第四,明清时期的绣像及画作,这是三国人物形象的定格时期,可以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汉末三国人物形象基本出自明清两代人之手笔。
(唐) 阎立本(传)《历代帝王图·蜀主刘备》,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以关羽为例。根据《三国志》中记载,提及了关羽的“美髯”的特征,这是后来关羽长须的来源,之后经过元代《三国志平话》再度强化,基本定格了关羽基本形象。现在能看到的元至治本《三国志平话》产生于《三国演义》诞生前,也是元代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中仅见的一种。这版《三国志平话》距今已有近七百年历史,该书自带的绘图中,关羽已是头戴浩然巾,手持长柄朴刀,长须的形象。
元至治本《三国志平话》插图此时关羽手中武器已是长柄朴刀
如果觉得元至治本平话绘图不够清晰,可以看绘制于明初的彩图《关羽擒将图》,这幅画的作者是生活在明代宣德时期的宫廷画师商喜,题材取自《三国演义》中关羽水淹七军、生擒魏将庞德的故事。全图人物共6人,主角是关羽和庞德。图中的关羽基本就是我们今天大众所认知的美须公形象。在《关羽擒将图》中,关羽蓝巾绿袍,全身披挂,丹脸凤眼,长髯飘拂,凝神危坐;庞德上身裸露,赤脚,双目怒睁,咬牙切齿,毫不畏惧。旁边还有为关公举刀的周仓以及几位身穿甲胄的军士。
(明) 商喜《关羽擒将图》,故宫博物院藏图中关羽已经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形象。不过在图中关羽、周仓等人所穿甲胄并非东汉末年款式,而是宋明之风。汉末三国之时并没有这样的铠甲。
这幅明代画师笔下的关公等人皆穿着华丽的甲胄,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他们身上的甲胄与明十三陵神道两侧的大汉将军雕像以及明代写实宫廷画《出警入跸图》中的大汉将军甲胄非常相似,处处都有宋明甲胄之痕迹。也就是说,明人在绘制汉末三国人物时,并不会去考据,他们往往就地取材,这就导致三国人物身上所穿服饰、甲胄基本都以宋元明三代的装束混搭而成,进而影响后世几百年。另外,比商喜时代稍晚一些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绘制了宫门外杂耍艺人正在表演“三英战吕布”这一出戏的场景,画中关羽已是绿袍青巾,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形象。在明代绘画、雕塑作品的关羽形象,基本与今天大众认知中的关羽形象一致。这种明人创作的形象与正史形象会有哪些出入呢?
明代关公铜雕塑
白马之战之变“关羽斩颜良”是《三国演义》中广为人知又非常经典的一段情节,它根据史书《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的记载改编。在历史上这一幕是否经得起推敲?首先,颜良先前与曹军诸将单挑的情景不太可能出现。汉末三国是骑兵战争兴起的时代,并非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阵前两名大将单挑,士兵都成了观众,而将领决斗的胜负往往标志着战争的结局。其次,历史上的关羽也不可能装备青龙偃月刀,这是宋代才开始出现的武器。正史中没有记载关羽使用何种武器,但记载了他杀颜良之时先刺于马下,又斩其首还,综合东汉时的兵器,马上多用矛与戟,能刺死敌将的可能是矛,也可能是卜字戟,至于“斩其首还”,环首刀或是汉剑都能做到。第三,东汉末年的颜良也不可能是“绣袍金甲”之形象,这种绣袍加甲胄穿搭法明显是宋明之风。
东汉时期手持卜字戟的骑兵俑
总而言之,我们今天所接触的汉末三国人物,从他们的样貌,到他们身上所穿的服饰、甲胄,再到他们手中的兵器,在大众心目中都已根深蒂固。也正因如此,使得他们原本的样子淹没于历史长河中。 周瑜的外貌演变与定格
诸如关羽、张飞、赵云等蜀汉人物形象及装束早已深入人心。相对而言,东吴作为汉末三国时期的黄金配角,人物具体样貌、装束并不像蜀汉人物那样,在元明清三代产生许多图像史料。但当代三国大众文化圈中,东吴却是以颜值闻名的代表,尤其盛产美男。这也不是空穴来风,大概《三国志》中对孙策和周瑜容貌的记载是关键影响力。
用今天眼光衡量,孙策、周瑜二人皆是很有人格魅力的绝代男神。就以颜值而论,惜字如金的陈寿也不吝笔墨记载孙策“美姿颜”、周瑜“有姿貌”;长得好看就罢了,偏偏两人还文韬武略,琴心剑胆。孙郎似火,骁勇善战,豁达而潇洒;周郎似水,精通音律,儒雅而飘逸。用珠联璧合来形容周瑜与孙策的君臣之缘再合适不过,不失为汉末史上的一段佳话。
日本画师长野刚笔下的周瑜。这也是大众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
相比孙策,周瑜的形象及装束在三国文化中的演变史更具典型。先来看看正史,陈寿在《三国志·吴书》中记载周瑜身材高大,容貌英俊,年少时就精通音乐,但凡乐音上有错误之处,哪怕是酒过三巡,周瑜亦能准确听出并指正,故时人有云:“曲有误,周郎顾。”有玉树临风之颜,具儒雅飘逸之风;通风林火山之义,怀吞食天地之志。以今日之标准,可谓万千少女心中的绝代男神,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亦为之倾倒,唐时诗人李端作五言绝句《听筝》,“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素手鸣筝的美人想尽办法时时误拨筝弦,只为换周郎一个回眸。
不过正史中除了说周瑜“长壮有姿貌”之外,并未对其长相和装束有具体描述,这也让后世文人墨客们有了创作空间。周瑜去世872年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一位叫苏轼的失意词人泛舟游于黄州城外长江之上,见大江浪滔滔,东风染尽半壁胭脂色,苏轼思绪翻涌,遥想赤壁烽火中的周郎英姿,遂提笔而书,写下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正是对周瑜装束的描述。后来很多人以此为据,认为羽扇纶巾原本是属于周瑜的形象,后来却被诸葛亮“抢走”。其实这种观点也站不住脚,毕竟苏轼距离周瑜时代已八百多年,而早在晋代,裴启的《语林》中就有“使人观武侯,乘素舆,着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军”的记载,这样看来关羽诸葛亮持羽扇的记载还比周瑜早几百年。
《遗香堂绘像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在明代时,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形象已深入人心
实际上羽扇纶巾这个形象,在魏晋时期多有记载,例如《晋书.谢安传》中就记载“万著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晋人陆机更是专门写了《羽扇赋》。可知至少在与汉末三国极其接近的晋朝,羽扇纶巾是士人们一种颇为流行的打扮。合理推断,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周瑜,甚至是司马懿,都有可能羽扇纶巾,并非专属于某个人。
到了元代,当三国故事开始在民间兴盛后,也是群雄形象在老百姓心目中定格的第一个关键时期。不过这个时候的三国故事“蜀汉正统”已占据主流,对于曹魏、东吴方面的人物也遭到不同程度的丑化和贬低,东吴方面周瑜算是被丑化的最严重的人物之一。《三国志平话》中对于周瑜的外观没有描述,倒是专门描写了诸葛亮“髯如乌鸦,指甲三寸,美若良夫”。可见诸葛亮胡须浓密的形象在当时是被视为美丈夫的。至于周瑜的外貌,不仅有正史认证,还有苏东坡加持,美男子地位很难撼动,所以即使《三国志平话》中虽不提及样貌,绣像也得参照当时的审美中的美男子来绘制——配图《曹彰射周瑜》中,周瑜留着浓密胡须,身穿宋式甲胄,外套罩袍,手持长矛追击曹军。这应该是现今能看到最早的图像资料中的周瑜形象。
《遗香堂绘像三国志》中群英会时正在舞剑的周瑜此时周瑜的形象已是无须的青年儒将,与今人心目中周瑜形象已十分接近
元末明初《三国演义》成书后,对于周瑜的外貌有了更详尽的描述。现存最早的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写道“其人面如美玉,唇若点朱,姿质风流,仪容秀丽”。到了明代中晚期之后,审美也为之一变,开始以肤白清秀为美,这一时期绣像中的周瑜形象又与元代大为不同。现存《遗香堂绘像三国志》虽然是清代翻刻,但原刻出自晚明时期的版刻匠黄诚之手,可以视作明人笔下的三国人物绘本。该书《群英会》一图中,舞剑的周瑜是面白无须的小生形象,而他身边围观的江东群臣则身穿明代时期官袍,头戴乌纱、大帽、飘飘巾等典型的明代服饰,周瑜身上的服饰也类似于一套明代圆领袍,颇有时代特征。这个形象基本等同于今人印象中的周瑜。 元至治本《三国志平话》插图“曹彰射周瑜”可以看到此时周瑜的还是有胡须的偏武将的形象
三国甲胄信息的重要来源
要如何才能还原汉末三国人物的历史装束?其实,由于对具体个人装束描述的资料极少,要做到完全还原已经不可能,只能参考东汉时期的甲胄、装束以及装备,大致复原出他们的历史形象倒是不算困难。例如装束,有大量的东汉画砖图像可以参考,东吴方面,有朱然墓出土的彩绘贵族生活图漆盘上有多个人物,是三国时期吴国贵族装束的重要参考资料。
朱然墓出土的彩绘贵族生活图漆盘它是研究三国时期服饰装束的重要资料
1994版《三国演义》曾参考东汉时期文武官员服饰,制作出一批服饰用于拍摄,电视剧中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夏侯惇等人物都以这种偏复原的形象出镜过。但遗憾的是,在甲胄方面央视三国没有做考证,而是使用了大量宋代风格的盔甲,赤壁之战那一系列中,甚至出现了日式风格的甲胄。
1994版《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其身上的甲胄有明显的日式风格
若说到历史上的三国英雄武备,则不得不提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诸葛亮。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治国谨慎的政治家,在军事武备方面也成就卓越,他发明的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已是家喻户晓,他改造弓弩,使之一弩十矢俱发的“诸葛连弩”亦广为人知。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铠甲中也有以他命名的甲类。记录南北朝历史的《宋书·殷孝祖传》载:“御仗先有诸葛亮筩袖铠、铁帽,二十五石弩不能入。”
盛行于南北朝时期这种被称为“诸葛亮筩袖铠”的甲胄,相传就是重视军备生产的诸葛亮亲自督制而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甲胄呢?在河南偃师杏园村出土的一件武士俑身上所穿甲胄与“筩袖铠”记载十分吻合。这种甲胄形制为胸背相连、有短袖、用小块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编缀而成。与之前汉甲相比,“筩袖铠”有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开襟,穿着时就像现代的T恤衫那样,直接从头部套入。这样一来,整个铠甲就没有薄弱环节。
西晋时期穿着筩袖铠的军俑
筩袖铠能够“二十五石弩不能入”,除了形制上的改造,材质上也采用了东汉以来较为先进的百炼钢。这种将薄钢片反复折叠的百炼钢技术在使得钢铁技术取得飞跃发展的同时,也让甲胄防御力迅速提升。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作刚铠教》中明确规定:“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铠。”这里的“五折”指折叠反复锻打5次才算合格。这种百炼钢技术打造出的甲胄,在当时堪称坚硬无比,从三国到南北朝时期之甲胄,皆以此技术为主流。
三国甲胄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来自于曹植,他在《先帝赐臣铠表》中写道:“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两当铠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代以升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自理。”这段文字中,出现了一连串铠甲名称: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环锁铠、马铠。既然是先帝曹操所赐,这些甲胄无疑都属于东汉末年。但问题在于曹植仅留下简单的文字,而这些铠甲究竟是何模样没有具体解释,这就直接导致了这几类甲的具体形制存在巨大争议。
东汉画像砖上的东汉时期铠甲
当然,从外观形象上来看,无论是东汉甲胄还是魏晋时期的甲胄,都与我们印象中三国人物所穿的宋明样式的甲胄相去甚远。也正因如此,若让汉末三国的英雄们以历史装束出现,对于大众而言,反而会是一种颠覆。
 
参考资料:(西晋)陈寿《三国志》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元至治新刊《新全相三国志平话》
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清《遗香堂绘像三国志》白荣金《甲胄复原》
周渝《中国甲胄史图鉴》
图源:见图注统筹:吴中博物馆

三国志英雄传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