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猎德村(走进广州第一村:猎德村)

广州猎德村
“ 有立场,有温度,有力量!这里是南方关注”
提起广州有名的城中村,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猎德。这是一个有着900年历史的水乡农村,这也是一个“神话”般的地方,从广州天河最穷的城中村之一,摇身一变成为广州第一土豪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猎德村,了解它的发展轨迹。
猎德的前世今生
猎德是广州市天河区街属下的行政村,位于珠江新城南部,南临珠江。在广州城区东郊、珠江北岸,属沙河镇,含猎德东、西两村。因宋代附近有猎德镇得名,村址面积470亩,另外有发展经济用地约350亩。猎德涌从村中流过,将村庄分为东、西村,一河两岸景色秀美。
猎德先辈从粤北珠玑巷南迁,最后落籍猎德村,开村始祖李铨,于北宋徽宗年间(1101-1126年)来到猎德定居,开垦芜田为耕地,至今约有900年历史,已繁衍了第31代。据宋元丰三年(1080年)的《元丰九域制》记载,猎德是当时广州南海郡番禺县七镇之一,历史上出过2个进士、2个解元、9个举人、86个秀才。
猎德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网交错,土地肥沃,村民祖辈以农业耕种为主,少部分人经商,极少数人海外谋生。猎德盛产杨桃、甜橙等水果,是有名的水果产地和集散地。
1979年,猎德办起天河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猎德光达珠绣品厂。80年代改革开放后,猎德逐渐发展成广州著名的水果市场,一年四季都有船运水果来出售。
1994年起,广州开始规划建设珠江新城,猎德全部田地被征用,自此,猎德模式开启。

不可复制的猎德模式
900多年来,祖祖辈辈的猎德村民都期盼生活有所起色,这个梦想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等来转机。1992年,广州开始为珠江新城征用土地,土地利用价值不高的猎德村因此被提上了改造议程。
2007年,猎德村作为广州第一条整体改造的城中村,进行旧村改造,拆迁兴建37栋复建房。凭借着珠江新城兴建的东风,猎德村一举晋身珠江新城CBD地段新贵。
“猎德模式”有很多创新,它是第一个突破性地由开发商介入的旧城改造项目。此前,广州市曾禁止开发商介入旧城改造与城中村改造。在改造过程中,首创了村民以土地产权(土地拍卖)置换开发商物业(安置房建设)来改造的新模式,有别于以往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旧城改造模式。
没有珠江新城,就没有猎德村的改造。CBD的存在使得猎德村的地价比很多城中村都要高,村民获得补偿高。
由于难以复制,猎德村也就成为广州城中村改造的特别案例。

致富改变命运,猎德人的未来在何方
走出猎德地铁站,举目四望皆是高端楼盘,城市的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旧时猎德村的影子再无踪迹,那一片片密不透风的“握手楼”和又黑又臭的河涌,在眼前消失得干干净净。
猎德村仍然保留着不少和城市不同的特点。改造后,村里重新修建了牌坊和祠堂等,保留了传统南方的村落象征;到了春节,舞狮舞龙、摆村宴、烧香拜祖先依旧是村里必不可少的仪式。
这种延续传统的生活形态,归根到底只是表面的。村民们恪守保守的谋生方式,依赖租房这种经济模式,保持房产的集体性质,以确保自己与后代长期的生存安全,更能说明问题。
这里的村民大概到了四五十岁,就提前进入退休生活。除了本身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不高导致再就业的机会少,他们自身工作的意愿也低。除打理出租屋外,大部分时间都打发在喝茶聊天打麻将上。在猎德街口和公园内,经常可以见到打牌、下棋人数众多,异常热闹。
对年轻一辈的村民而言,虽然未听闻有“富二代”的奢靡行为,但有些年轻人流露出只想拥有一份稳定舒适工作的想法。
对于这条靠改造而快速致富的村落,要真正融入城市,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广州猎德村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