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在中医的基础理论中,
除了望闻问切之四诊之外,
还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部分,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
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
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
所谓辨证,
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那么,
什么是辨证呢?
本文将会简单讲述一下辨证中的脏腑辨证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及病性的一种辨证方法。脏腑辨证作为病位辨证的方法之一,其重点是辨别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
一、脏腑辨证的病理特点:
(1)心病的主要病理为主血脉和藏神的功能失常,常见症状为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健忘,精神错乱,神智昏迷,以及某些舌体病变等。小肠病变主要反映在泌别清浊功能和气机的失常,常见症状为腹胀,腹痛,肠鸣,腹泻或小便赤涩疼痛,小便浑浊等。
(2)肺病的主要病理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常见症状为咳嗽、气喘、咯痰、胸闷胸痛、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喷嚏、鼻塞、流涕等。其中以咳、喘、痰为特征表现。大肠病的主要病理为传导功能失常,常见症状有便秘、泄泻等。
(3)脾病主要病理为运化、升清、统血功能的失常,其常见的症状有腹胀、便溏、食欲不振、浮肿、内脏下垂、慢性出血等。胃病主要病理为受纳、和降、腐熟功能障碍,其常见的症状有胃脘胀满或疼痛、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
(4)肝病的主要病理为疏泄与藏血功能失常,常见症状有胸胁、少腹胀痛或窜痛,情志抑郁或易怒,头晕胀痛,肢体震颤,手足抽搐,以及目部症状,月经不调,阴部症状等。胆病的主要病理为贮藏和排泄胆汁功能失常,常见症状有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口苦,黄疸等。
(5)肾病的主要病理为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等。肾病的常见症状有腰膝酸软或痛,眩晕耳鸣,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发白早脱,牙齿动摇,男子阳痿遗精、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不孕,以及水肿,二便异常,呼多吸少等。膀胱病的主要病理为贮尿、排尿功能失常,常见症状为小便频急涩痛,尿闭及遗尿,小便失禁等。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脏腑具有其主要的病理变化和病证特点,对照此特点,我们可以简单的确定病症的主要脏腑所在。在我看来,中医的最大优势应当是其长久的病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故而我认为中医对于当代人的最大价值是通过简单的病症表现初步确定病位所在,进而可以指导后续治疗。
二、脏腑辨证中主要的病症特点和证候分析:
1.心肾不交证:是指心肾水火既济失调,以心烦、失眠、梦遗、耳鸣、腰膝酸软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便结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阳痿,腰膝冷痛,脉沉细无力等。
证候分析:多因久病虚劳,房室不节,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心火偏亢;或劳神太过,或情志忧郁化火伤阴,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或心火独亢,不能下温肾水,肾水独寒,皆可导致水火既济失调。
辨证要点: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耳鸣、梦遗与虚热或虚寒症状共见。
2.风寒犯肺证:是指由于风寒侵袭,肺卫失宣,以咳嗽及风寒表证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咳嗽,痰稀色白,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多因风寒邪气,侵犯肺卫所致。
辨证要点:咳嗽、痰稀色白与风寒表证症状共见。
3.风热犯肺证:是指由于风热侵犯,肺卫失宣,以咳嗽及风热表证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咳嗽,痰稠色黄,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浊涕,口干微渴,咽喉肿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多因风热邪气,侵犯肺卫所致。
辨证要点:咳嗽、痰黄稠与风热表证的症状共见。
4.肺阴虚证:是指肺阴亏虚,虚热内生,肺失滋润,清肃失司,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甚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形体消瘦,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多因内伤杂病,久咳耗阴伤肺;或痨虫蚀肺,消烁肺阴而成。亦可由外感热病后期肺阴损伤所致。
辨证要点:干咳无痰、痰少而黏与阴虚症状共见。
5.燥邪犯肺证:是指燥邪侵犯,肺失清润,肺卫失宣,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及口鼻干燥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难以咯出,甚则胸痛,痰中带血,或咯血,口唇舌鼻咽干燥,或见鼻衄,发热恶风寒,少汗或无汗,苔薄干,脉浮数或浮紧。
证候分析:多因在秋季,或身处干燥环境,外感燥邪,侵犯肺卫所致。
辨证要点: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与燥淫证症状共见。
6.心阳虚证:是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或心胸疼痛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或心胸疼痛,畏寒肢冷,自汗,神疲乏力,面色?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
证候分析:多因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因其他脏腑病证损伤心阳而成。
辨证要点:心悸怔忡,或心胸疼痛与阳虚症状共见。
7.心阴虚证:是指阴液亏损,心失滋养,虚热内扰,以心悸、心烦、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或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或温热火邪灼伤心阴;或肝肾阴亏,不能上养,累及心阴而成。
辨证要点:心悸、心烦、失眠与虚热症状共见。
另外,心血虚证以面色淡白,唇舌色淡等“色白”血虚表现为特征;心阴虚证以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色红”及阴虚内热之象为特征。
8.心火亢盛证:是指心火内炽,扰神迫血,火热上炎下移,以心烦失眠、舌赤生疮、吐衄、尿赤及火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心烦失眠,或狂躁谵语,神识不清;或舌上生疮,溃烂疼痛;或吐血,衄血;或小便短赤,灼热涩痛。伴见发热口渴,便秘尿黄,面红舌赤,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多因情志抑郁化火;或火热之邪内侵;或过食辛辣刺激食物、温补之品,久蕴化火,扰神迫血而成。
辨证要点:心烦失眠、舌赤生疮、吐衄、尿赤与实热症状共见。
9.心脉痹阻证:是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证候分析:多因正气先煦,心阳不振,运血无力,逐渐发展而成。常因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诱发,故其性质多为本虚标实。
(1)瘀阻心脉:以刺痛为特点,伴见舌质晦暗,或有青紫色斑点,脉细、涩、结、代等瘀血内阻的症状。
(2)痰阻心脉:以憋闷为特点,多伴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等痰浊内盛的症状。
(3)寒凝心脉:以痛势剧烈,突然发作,遇寒加剧,得温痛减为特点,伴见形寒肢冷、舌淡或青紫、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寒邪内盛的症状。
(4)气滞心脉:以胀痛为特点,其发作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常伴见胁胀、善太息、脉弦等气机郁滞的症状。
辨证要点: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与血瘀、痰阻、寒凝或气滞症状共见。
10.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纳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不欲食或纳少,腹胀,食后胀甚,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肢体倦怠,或浮肿,或消瘦,或肥胖,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证候分析: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或禀赋不足、素体脾虚,或年老体衰,或久病耗伤,调养失慎所致。
辨证要点:纳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
11.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纳少、腹胀、腹痛、便溏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纳少,腹胀,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畏寒肢冷,或肢体浮肿,或白带清稀量多,或小便短少,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多因脾气虚加重而形成,或因过食生冷、过用苦寒、外寒直中,久之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辨证要点:腹胀、腹痛、大便清稀与阳虚症状共见。
12.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虚弱,统血失常,血溢脉外,以各种出血及脾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又名气不摄血证。
证候表现:各种出血,如呕血、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多由久病伤气,或忧思日久,劳倦过度,损伤脾气,以致统血失职、血溢脉外所致。
辨证要点:各种出血与脾气虚症状共见。
13.肝风内动证:是指因阳亢、火热、阴虚、血亏等所致,出现以眩晕、麻木、抽搐、震颤等以“动摇”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属内风证。
(1)肝阳化风证:指阴虚阳亢,肝阳升发无制,引动肝风,以眩晕头痛、肢麻震颤、?僻不遂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眩晕欲仆,头摇而痛,言语謇涩,手足震颤,肢体麻木,步履不正‘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喉中痰鸣;舌红苔腻,脉弦。
证候分析:多因素体肝肾阴液不足,或久病阴亏,或肝火内伤营阴等,阴亏不能制阳,肝阳亢逆化风,导致肝风内动。
辨证要点:眩晕欲仆、肢麻震颤、口眼?斜、半身不遂等为主要表现。
(2)热极生风证:指邪热亢盛,燔灼筋脉,引动肝风,以高热、神昏、抽搐与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高热神昏,躁动谵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证候分析:多因外感温热病邪,邪热亢盛,燔灼筋脉,热闭心神,引动肝风所致。
辨证要点:高热、神昏、抽搐与实热症状共见。
(3)阴虚动风证:指肝阴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以手足震颤或蠕动及虚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手足震颤或蠕动,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多因肝阴虚证进一步发展,或外感热病厚耗伤阴液,或久病伤阴,以致阴液亏虚,筋脉失养,导致虚风内动。
辨证要点:手足震颤或蠕动与阴虚症状共见。
(4)血虚生风证:指血液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以手足颤动、肢体麻木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手足震颤,头晕眼花,夜盲,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肌肉瞤动,皮肤瘙痒,爪甲不荣,面唇淡白,舌淡苔白,脉细或弱。
证候分析:多由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筋脉挛急,导致虚风内动。
辨证要点:手足颤动、肢体麻木与血虚症状共见。
14.肝血虚证:是指肝血不足,机体失养,以眩晕、视力减退、肢体麻木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或夜盲,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失眠多梦,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面唇淡白,舌淡,脉细。
证候分析:多由脾胃虚弱,或肾精亏少,血源不足,或久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等而形成。
辨证要点:眩晕、视力减退、肢体麻木与血虚症状共见。
15.肝火炽盛证:是指火热炽盛,内扰于肝,气火上逆,以头痛、胁痛、烦躁、耳鸣及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又名肝火上炎证。
证候表现:头目胀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耳鸣耳聋,或耳痛流脓,或胁肋灼痛,或吐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外感火热之邪;或嗜烟酒辛辣之品,酿热化火,犯及肝经,以致肝胆气火上逆而成。
辨证要点:头目胀痛、胁痛、烦躁、耳鸣等与实热症状共见。
16.肝阳上亢证:是指肝肾阴亏,阴不制阳,阳亢于上,以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上盛下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或脉细数。
证候分析:多因肝肾阴亏,不能潜阳,使肝阳亢逆;或长期恼怒焦虑,气火内郁,暗耗阴液,阴不制阳,阳亢于上而成。
辨证要点:头目胀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上盛下虚症状共见。
17.肾阳虚证:是指肾阳亏虚,机体失其温煦,以腰膝酸冷、性欲减退、夜尿多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下肢尤甚,面色?白或面色黧黑,神疲乏力;或见性欲冷淡,男子阳痿、滑精、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白带清稀量多;或尿频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证候分析:多因素体阳虚,或年高肾亏、久病伤阳,或房劳过度等所致。
辨证要点:腰膝冷痛、性欲减退、夜尿多与虚寒症状共见。
18.肾阴虚证:是指肾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扰,以腰酸而痛、遗精、经少、头晕耳鸣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男子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或见崩漏,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多因久病及肾,或温热病后期伤阴,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或房室不节,耗伤肾阴所致。
辨证要点:腰酸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与阴虚症状共见。
以上便是中医诊断学中脏腑辨证的部分内容,希望阅读完本文后,能使各位读者对中医理论中的病位有更深的理解,甚至可以做自己的“小中医”,通过之前的文章,用四诊的方法获取自己的四诊数据,并确定一下自己的病位,给自己确定一个初步的病证。
再次祝愿各位读者能够身体健康、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