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无人区(《重返无人区》无剧透观后:她为什么把羌塘当配角?)

重返无人区
关注我
为你描绘诗与远方

封面图片:《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剧照

文丨舒小简

一、电影

约稿:

许多旅行爱好者都知道了:
又一部西藏探险题材的纪录片影片——
《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
明天上映。

小简上个月已经提前看过了这部影片。
各位关注我的读者的福利,
去看电影之前,可以先读这篇文章。
我给你们透个底。

 
放个预告片先:

《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预告片

 
电影开场,
一系列上帝视角的航拍镜头,
将广袤壮阔的普若岗日冰原,
连同羌塘无人区冬季荒芜壮美的景象展现。

即使只是这些常人一生难见的景致(而且还是更难见到的冬季),
也已经足够叫人瞠目结舌。
 
可是当主角们纷纷出场,我却发觉,
是低估了它:
90分钟里,我对主角们的选择和情感,
总是保持着或揪心或投入的状态,
盖过了对于羌塘和这次探险的好奇心。
这是未能预料的。
 
是的:
它和过去那吸引过我们的藏地电影挺不一样。

 
 

二、冬季、环绕普若岗日

 
《重返无人区》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1岁的女孩饶子君与制片人蔡宇等人,
组成进入西藏羌塘无人区拍摄的剧组。

在2016年冬季,
他们这支以并不是专业探险家的内地人为主创的剧组,
要去做到环绕普若岗日冰原。
并且还计划,攀登普若岗日,登顶主峰之后,再航拍拍摄冰原。
这就都是没有前人做到过的事了。
 

首环绕普若岗日冰川是重头戏

攀登冰川与航拍
 
但凡是在西藏拍摄的影片,都一定会拥有的一个优势就是:
美。
 
毫无疑问。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美的地方。
更何况,他们拍的,还不只是普通的西藏,
而是羌塘。

而且,
是冬季的羌塘。

 
相比那些号称拍摄“羌塘”的电影其实并非都真取景于羌塘,
《重返无人区》拍到的,是真正的羌塘,
是没有人拍到过的地方、没有人拍到过的季节。
 

 
空中俯瞰普若岗日冰原腹地的连续的画面,恢宏博大,叫人过目不忘。
 
然而,如果只是风景满足你的好奇心。
那它也不会令我动笔了。

三、两点不同成为亮点

《重返无人区》的亮点是:
它和这些年我们看到的关于西藏探险题材电影(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所不同的地方。
这些差异,恰恰成为它的亮点。
 

1.“距离”更近 

1.诸如《喜马拉雅天梯》、《七十七天》之类的影片,
都是摄制组拍摄其他人。
但《重返无人区》是摄制组自己拍自己。
 
2.同类影片的主角都是超强的探险者,
但它的主角们更接近普通人:

21岁的导演是个会高反的女孩。
中年的制片人有糖尿病和肾病。
……

导演

制片人(也是队伍的领队)
 

西藏登山队、或者杨柳松,这些“非正常人类”的专业人士或者探险家,
我们知道他们或是厉害,或是伟大。
各位观众远远地敬重他们。
 
但《重返无人区》不一样,这些在身体和技能上接近普通的内地人,
如同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身边的旅行者一样,
没有遥远的距离感。

他们之间因为自身力量不足而遇到的危险,
他们面临困境而发生的动摇与争执、人性的弱点,
似乎我们自己也有可能遇到。

平凡人置身不平凡环境里的抉择与情感,
会让我们有更强的代入感。
这是此前同类影片不曾给过我的感受。
 
 

2. 情感>探险,人物>羌塘
 

同题材的影片,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主要拍探险过程,
强调这次旅程是多难多强多酷。
 
就像我在评《七十七天》中写过:

我们能够感受到太多,户外旅行乃至探险的爱好者们,多有一个巨大的毛病:
喜欢证明或者强调自己做的事情有多牛逼、多困难、多厉害、多独一无二。
 
 
这是户外人的通病。
这让我愈发觉得:
我曾经以为的好多所谓“诗与远方”,其实并没我想象的那么好,
它们可能只是“虚荣与远方”。

这也是我越来越少玩户外的原因。
 
 
女性通常比男性更为感性。
(只是通常,并非绝对)
 
也许因为《重返无人区》的导演是女孩子吧。
她没有犯这个户外人的通病。

《重返无人区》更注重拍人物的感情。
没有特别强调此行多难多酷。
艰险无比、恶劣无比、又壮美无比的冬季羌塘深处,
是多激发人的情感和思考啊,
那比探险本身更好看。

于是,羌塘成为了配角。
 
 
一个队友脑水肿,需要向导巴桑把他送出无人区。
制片人蔡宇在寒夜中,怀着自责与纠结对大家坦白:
“我承认我的决定是存了私心。可是,我不能只顾着他一个人,我还要考虑剩下的人的命啊。”
 
队伍试图攀登普若岗日主峰,屡屡失败。推延很久。
后勤队长阿龙,烦躁又无奈地找到主创们,几近内讧:
“下面的兄弟们都实在熬不下去了。放弃吧!不然就放火烧帐篷、逼你下撤。”
 
……

 
相比于其他的探险题材电影,无论国内外,
都侧重表现主角们“不畏艰难、心怀理想”这样伟光正的一面。
 
《重返无人区》却能把人们软弱的、私心的、纠结和煎熬的一面也拍出来。
 
相比故事片,纪录片要感人,更难。
但《重返无人区》能打动人。
而且,
是凭借真实,而非技巧。

四、7件幕后故事

1.《重返无人区》剧组是历史上第一支获得合法批准进入羌塘无人区拍摄的剧组。

2.在拍摄电影之前,所有工作人员都签了“生死状”。

“生死状”

3.这次拍摄一路减员。
工作人员受不了环境,或是被迫、或是主动,陆续有人撤退。
在正式环绕普若岗日冰川之前,主创就只剩下3个人了。
电影开拍时,是52人16辆车,在40多天后,只剩下8人3辆车完成全过程。
撤退了44人之多。

4.在羌塘遇到野生动物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是相比杨柳松一人一自行车进羌塘,遇到狼、熊、野牦牛众多,基本只是打个照面,相互对峙,并无实际的冲突。
剧组越野车的动静大得多,引来了野牦牛切切实实的攻击。
虽然没有被顶翻车,但车门都被牛角顶破了洞。

5.50岁的主摄影陈贵文,还未进无人区,就直接肺水肿,送去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

 

6.羌塘荒原里河流太多,冬季结冰后,人和车才可以通行。

但在过河时,向导巴桑总是要测试冰面厚度,因为有可能冰面不够厚,车辆坠入河中。
所以,车队过河,都是打开车窗开车。
时刻准备着一旦冰面裂开,就跳车逃跑以求活命。

7.导演饶子君当时只有21岁,是全体成员中年龄最小的。
比我还小两岁。。。

这是她第一次进西藏(多次来无人区的是制片人),居然就直接进了羌塘荒原、上普若岗日。
(巧的是,2016年,也是我第一次进西藏)

当然,想想她父亲登10座8000米雪山的成就,这也就不算什么了。
 

 
 

五、

相比国外此类题材的故事片早已屡见不鲜,甚至能做成商业片。
国内真的还缺。
 

最近几年,和户外探险有关的电影越来越多了。

而且,有一个现象:
从早年间的《转山》、到后来的《喜马拉雅天梯》、《冈仁波齐》、《重返狼群》、《七十七天》。
到今年的《重返无人区》。
无论故事片、纪录片。
全都是藏地故事。
 
它们几乎诠释了一句话:
无西藏、不户外。
 

我写和藏地有关的东西,也已经很多。
 
刚开始,我怀着很热情去描述西藏的美好,去描述来到西藏的人的美好。
可后来,我逐渐意识到:
人世的劣性,并不会因为它到了西藏,就消失。
西藏没有那么大的魔力,可以改变多少人。
 
我开始明白,
也许并不该把西藏放在一个神圣的描述里,
而应该把它当做一个和其他地方并无多大不同的存在来看待。
 

就像《重返无人区》里,
那些选择冒死深入羌塘的人,
也并没有因为自己经历了多独一无二的事情,
就彻底解开自己的困惑和遗憾。
 
这很无奈。
但是,这也更真实。

指望西藏改变人,其实不如人去自我探索吧。

 
《重返无人区》开篇不久,就有一句台词,叫我深感同意:
人的苦,在于选择太多,而非别无选择。
 
是展现也许没那么美好的真实?
还是传递也许没那么真实的美好?
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
真是难选。

-END-

ps:想看电影的话,点击下方图片链接就可以购电影票啦:

近期文章:
假如我在西藏遇见你
有文化的人是怎么说“我爱你”的?

我写17件事,帮你读懂文艺青年

我的摄影后期全秘籍,倾囊相授
逃离北上广,去拉萨吗?

1.后台回复“讲”,收听小简的摄影课
2.后台回复“样子”偷看本文作者长相
3.本公众号所有文章欢迎转载

后台可免费获得53G摄影教程喔~
▽点击阅读原文!  收听小简和分答合作的4节摄影课~

重返无人区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