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记事儿以后,就经常听到父亲给我们姊妹几个讲立身做人、处事谋生的道理,讲的最多、印象最深的是要勤劳节俭、不贪不占、过好日子。父亲要求很严,监督我们执行,若发现了问题就及时批评和教育。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想,这也就是我们的家风和家教吧。通过父亲的教育、引导、影响和传承,历经岁月的积淀,已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已经慢慢成为我为人处事的理念、习惯和行为约束。
我老家在距县城二十公里的洛河岸边的一个小镇,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还是大集体时代,是计划经济体制,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生产队统一组织劳动,统一安排农业生产,按所挣工分和家庭人口分配粮食,进行经济决算。由于体制原因,束缚着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粮食不够吃,物质极度匮乏,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困难,日子十分难熬。
我家那时七口人,我们姊妹五个,只有父亲一个劳力。在那个靠劳力吃饭、按工分分红的年代,我们这个七口之家的生活艰难程度就可想而知了。父亲生于1922年,即民国11年,少年时期在镇上读过私塾,后来坚持自学和锻炼,能写会算,在小镇上算是有文化的人了。父亲解放后参加工作,先在供销社,后转入粮管所工作。1960年响应政府支持农村工作的号召,回乡务农,先后担任生产队和大队的会计。
面对家大、人口多、缺劳力、缺粮食的困难状况,父亲教育我们,要想维持全家的生计,要想保证我们姊妹几个上学读书,就必须勤劳和节俭,必须做到精打细算,懒惰是不行的,不会打算也是绝对不行的。并经常给我们讲一些懒汉败家的故事,经常讲起一句俗话:“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辈子穷!”提醒和警示我们不能偷懒,教育和引导我们要勤劳和节俭,要学会计划和打算。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增收节支。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盛夏,不管是刮风下雨,只要生产队安排农活,父亲都积极出工干活,目的是多挣工分,养活全家。母亲则把家里的重担全挑了起来,既要做饭洗衣、做衣服缝被子、纺花织布,又要喂猪、养鸡、种菜,忙得昏天黑地,经常夜里点着煤油灯纺棉花,给全家人缝补衣裳,熬到深夜。
那时,还有一件家家户户都要干的事情,就是推石磨、磨粮食。用人力推石磨,把玉米磨成糁子和玉米面,把小麦、豆类磨成白面和豆面。磨面的事白天顾不着,大多是夜里干。一家人推着磨杠转圈,母亲负责箩面,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累得汗流浃背、腰疼腿酸、筋疲力尽。尽管也有牛拉磨,但那时队里养的牛太少了,根本满足不了需要,主要还是靠人力推磨。我们家人口大,吃得多,推磨的活每隔二十天左右就得干一次,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不寒而栗。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我上小学时,下午放学以后就带上箩筐去地里和山上拽猪草,到河里淘洗干净,回家剁碎后拌上麦麸子或玉米皮喂猪。一年能养大一头猪,年底能卖一百元左右,那可是解决大问题的,可以减轻一点父母的负担。上初中时,已经稍大一点,下午放学以后就去生产队干活,挣半劳力的工分,以增加队里的分红。到了星期天或者节假日,就同大孩子一起,到十几里以外的山里去背柴火,每天只能背回一捆柴火。积攒的柴火除自家烧火做饭外,还能卖一些,补贴家用。
做人方面,父亲对我们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教育我们不能拿集体的东西,不能占别人的便宜。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和几个小同学到生产队的菜园子里玩耍,趁看管菜园子的老头不注意时,悄悄摘了几根黄瓜和几个西红柿拿回去吃。父亲发现后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了我,硬是让我送回了菜园子。并指出:“再有这事,决不轻饶!”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我逐步养成了勤劳节俭的习惯,从不乱花一分钱,而且自食其力。上小学时,我曾用几天的时间,到坡上用竹竿勾下洋槐树角,背回家里打出洋槐树籽,到镇上的土产门市卖了八毛钱,给自己买了一本新华字典,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上高中时的一个秋天,我利用几个星期天,借来一辆架子车,给十几里外的建筑工地拉麦糠,挣了六元钱,给自己买了一条红色绒裤,使得那年冬天感觉到很温暖,很幸福!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我不等不靠,不依赖父母,在干好工作的前提下,自己努力,成家立业。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和不断创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实现了儿时的梦想,逐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虽然不能光宗耀祖,没有什么轰轰烈烈,但也做到了衣食无忧,开心快乐。几十年来,自己工作过许多单位,担任过不少职务,都做到了坦坦荡荡,清清爽爽,踏踏实实!
父亲的家教影响和家风传承,使我记住了生活的艰辛和来之不易,懂得了满足和珍惜。时时提醒我不浮躁、不膨胀、不奢侈、不贪婪,努力走好人生的道路。我也经常给女儿讲起父亲的家教和家风,期望能正确引导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我们的家风能够得以延续和传承!
2017年4月12日
【编者推荐】银成老师的《传承》,低声而深情地诉说着一种亲情的力量,在珍惜并自豪着一种自少儿时代就传植至今、根植于血脉的家族基因,是在谆谆传递教化于社会的并孜孜传导于后代的一种美好愿望,那就是勤俭节约、洁身自好的品格和傲朗风骨,更多的是在继承和弘扬一种基于民族整体基因的文化,它是精粹的更是对现实后来更其有意义的宝贵的东西!学习欣赏这篇具有较高思想性和社会性的文字!
作者简介: 张银成,男,公务员,在卢氏县民政局工作。喜欢读书和写作,经常在省、市、县的报纸和刊物上发表散文、随笔、通讯、报告文学等。
微信公众号:LSWY1818
欢迎关注卢氏文苑公众平台,阅读原文后留下你的精彩评论!投稿作者请提供简介及照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