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皮影戏
2016年4月6日
第八十五期
文/Kirin
好吧,我终于成功地在阅读原文里链接了Youtube上《一个人的皮影戏》的链接,亲们可以直接滑动到最下方去点击阅读原文然后去看,如果想听我说道几句,就可以读下这个故事。之后还会写点有关民间艺术的内容。
纪录片里说过的东西就不讲了,说点这部片子之外的。
讲一个故事,一个皮影之神的故事。六千多字,感兴趣的希望您能慢慢看。
(1)
民国末年,泰山脚下,乃是岱庙。
正月门里,寒意不减。墙内,香客不绝,香火缭绕,求福的,增寿的,求平安,求好运的,摩肩接踵。墙外,庙会正热闹,乃娃娃们的福地。说书的,唱戏的,捏面人的,拉洋片的。糖葫芦粘牙,快板书响亮。讲的是西游东游,唱的是唐门武将。
除了这些,还有一拨,就是挑影子的,也就是皮影戏。
这天,刘玉峰跟着师父在岱庙搭了幕布,支了帷幕,门口立了告示,写着要演一出《石敢当大战恶狼精》,一出《石敢当牛山伏牛》,和一出《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三出戏,引得众娃娃们纷至沓来。那泰安城里的老老少少,听完了山东快书里的《武松打虎》,便来这皮影戏棚子里看上几出活灵活现的皮影戏。
别看只有三出,一出演出来就是半小时到一小时,这一场演出结束,月亮早就高挂长天。
点上煤油灯,挂起假山,刘玉峰帮师父把影人摆在手边,师父在外作揖,博得喝彩无数。转而,师父回到后台,坐在幕后,脚下是几样伴奏乐器。刘玉峰站在一边,配合师父一通开场锣鼓点,等得台下静了声。于是,师父开唱,手中影人登场亮相。刘玉峰看着师父精湛的表演,内心默默学着记着。他不知道的是,就在这一年,一生最引以为傲的传承人出生了。
(2)
1953年,范正安八岁,向母亲要了二分钱,和其他伙伴们去看了他人生中第一场皮影,乃是金眼毛遂捉妖,出自道教神话,乃下八仙之一,在泰安地区颇为流传。
泰山这儿,古来道教兴盛,神话流传广远,且名头众多。既有封禅之泰山,又有地府之蒿里山。既有碧霞元君,又有太上老君。那时候刘玉峰已经是泰山皮影的台柱子,在十三连桥搭了凉棚,摆上条凳,卖票演出。
彼时的范正安,年龄虽小,打第一次看了皮影,便喜欢上了“挑影子”,这门当时十分时兴的艺术。于是,为了能多看一会,他在一场结束后,钻到条凳底下,等着下一场观众差不多坐满,再慢慢扒头出来。可是,这“钻板凳”的法子不顶用,没等用几次,就被刘玉峰从条凳底下拽出来扔到剧场外面。
此计不成,又生一计——“装孙子”。小时候的他没多少零花,便蹲在剧场外面,看着来买票看戏的人群。只见来一老者,白须长袍,范正安便凑上前去,央求老人,喊一声爷爷,让老者带他进去看戏。小小年纪,俨然戏痴。可是这法儿也不长久。这回认了这个当爷爷蹭了一出,下回给另外的老头装了孙子看了一场,久而久之,连看剧场检票的都认识他了。
这该如何是好?
范正安见这也不成,便又想了一辙,乃是“钻窟窿”。凉棚后面,堆着若干稻草垛子。既挡光,又保暖。范正安见稻草垛子里有一窟窿眼,足以容一人通过。他从外面往里看,见没人看着,便想钻进后台。不料刚进去半个身子,上面一只大手抓住。原来刘玉峰早在这里看着这毛糙小子,一把抓住,打了两下屁股。
“臭小子,就知道是你。”
“师父不敢了不敢了。”
“出去。”
“师父我跟着您干活吧。扫地,摆椅子我都行。”
“我们这人手足够,回家上你的学去。”
虽然把他赶了出来,但在刘玉峰的心里,对他还是留下了印象。
眼见被刘玉峰先生赶了出来,范正安还是不死心。他一等刘玉峰搭台唱戏,便在院外听着,从第一句唱词听到最后一声尾音。有时候赶上运气好,检票的土地在演到一半的时候早进去了,他便猫着腰进去,拿着铅笔头和小本子边看边记。
并且,他回家之后,自己在家刻画影人,支起小幕布给小伙伴演出,有时候还卖皮影人子。一个头几分钱,一个身子几分钱,就这样他买了灯油,有了小的舞台,成为远近小伙伴中的角儿。
(3)
四年之后,范正安十二岁。
此时,国家已经把各地方演出团体集中起来,统一建立了当地的曲艺团,泰山皮影也在其列。同时进入曲艺团的,还有琴书、快书、相声。
这天,范正安放学回来,听小伙伴提到,曲艺团的刘玉峰要招徒弟了。
一听这消息,范正安十分兴奋,忙回家从自己刻的皮影人子里,左挑右挑,挑了一个自己最满意的,跑去找刘玉峰。
在曲艺团里,刘玉峰一见他就乐了:“还是你小子。”
范正安也很高兴:“是我。”
“你小子想学?”
“想学。”接着,范正安把皮影人子递过去,让刘玉峰验验。
刘玉峰拿过来,看了看:“不孬。会唱么?”
“会。”
“唱两句。”
范正安唱了一段《猪八戒背媳妇》:“猪八戒我来用目挱,眼前站着个女娇娃。”
“行。”
就这样,范正安留下了,同去的小伙伴却被师父刘玉峰认为不适合吃这行饭。第二天,范正安就收拾了自己的铺盖,搬到师父家里,同吃同住了起来。
范正安在师父家里,师父炒菜,他在那拉风箱,师父上台之前,他帮师父摆好皮影人子。师父一辆自行车,就能来往于几十公里甚至更远的剧场之间。而就是这样的环境,范正安一点一点跟着师父走了下来。至少能吃饱饭,同时还能学一门手艺。
别看这门艺术不起眼,就三尺舞台,一块幕布,几个影人,一人演出,背后可都是要下血功夫的。
从唱词,到锣鼓点,也就是伴奏,到剧目的编排,到故事的修改,到影人的制作,到影人的表演,到幕与幕的配合,无一不是要下苦功夫才能练好的东西。哪怕就一个简单的影人前空翻,没个三五个月的训练,都难以让影人在手里自由的做动作。
师父刘玉峰从他的师父那里习了词,再一句句唱给范正安听,范正安口诵心记,将大段大段的唱词都记下来。有时候记不住多问师父几遍,师父虽然不恼,但是也显得不高兴。范正安只好再多用心,利用空闲时间再记再学。
在曲艺团里,不光有皮影,还有其他地方曲艺门类。范正安得空,便去向其他曲艺师父学习。在这里,他认识了自己陪伴一生的人,山东琴书南派传人——刘永惠。
白天吊嗓练功,晚上勤于记忆。不仅有母亲的支持,也有妻子的陪伴。
而第一次登台,对范正安来说很是突然。
当时师父带着师兄弟几个在山东济宁演出,师父去了五十里地外,拜访另一位艺人。临走时交代,晚上可能没法回来赶上演出。
范正安眼见师父脚程太长,当晚恐难归,演出就在当下,只好自己救场。
大体育场里,毛主席头像挂在中央上方。台下坐着二三百人,范正安等幕报完,坐在早已准备好的幕布后面,敲了锣鼓,准备开唱。
台下的人,有好多是为了来看角儿的,来看刘玉峰大师的。这眼见来了一个黄毛小子,正想挑点毛病。范正安一开嗓,台下的观众便坐不住了。手里那竹杆,似乎也不听使唤,在猪八戒背着媳妇的时候,愣是手里让猪八戒站不起来。没等演完,就被台下观众起哄哄了下来。
范正安收了皮影,走到台边,看着他其他几个师兄弟表演,心里却暗想更要多下功夫。
转眼间几年下来,技艺长进,手里拿的稳当,嘴里唱的响亮,锣鼓敲的精准,可以独当一面。
(4)
1965年,泰安城里来了募兵令。
这时节,意识形态成为了一切的主导,曲艺团的日子,已经大不如从前。经历了三年饥荒,人们还没缓过神来,便要开始迎接下一场运动的到来。
募兵令到了曲艺团,范正安动心了。至少可以吃饱肚子,而且还可以退伍之后专业,家里有个保障。
但是他不敢告诉师父这个想法,只好瞒着他,私底下填了表,找曲艺团领导签了字。一切准备就绪,才给师父说了自己去当兵的想法。
师父听了之后,沉吟半晌,道:“走吧。”
范正安背了皮影的箱子,带了行李,坐上了南下的火车。
大概过了两天两夜,不知道列车停在了什么地方。车厢里上来两个人,点了几个人的名字,下了车。
之后,他继续跟着大部队南下,在下一个小站,他也跟着同行的几个人下了火车。汽车拉着他们来到了一处基地,范正安有了在广东的一个住处。
安定了之后,这群新兵被分配去学开汽车。那个年月,会开汽车的人都是少数,所以这个机会对他而言,很有价值。
1966年年关将近,暴风雨的前夕。
部队里要出节目,要有节目汇报演出。范正安所在的连队,知道他有着这一手绝活,便把他的皮影戏作为节目报了上去。
等到了广州军区空军部队汇演的时候,范正安一个人背着箱子,带着置景,在军区联欢会的舞台上,唱了一出歌颂解放军战士中印反击战的新编戏。
首长听了甚是开心,给这个节目颁了奖,还把范正安从汽车队调到了广州空军演出队,让他在全军进行皮影戏的演出,既丰富了战士们的生活,还宣传了党的政策。
等到了演出队,部队领导又听说他会开车,于是便给他分配了一辆车。他自己开车,自己带锣鼓,自己带影人,在各个地方连队进行演出,唱人民战士打鬼子,唱朝鲜战争的故事,在当地军队中反响良好。
而与此同时,浩劫已经波及到了泰安市曲艺团。
曲艺团解散,所有的皮影戏、快书、梆子都被斥为四旧内容,剧团勒令停止演出。所有的艺人,都被要求改行。范正安的师父,连同师兄弟几个,成为这场十年浩劫里微不足道却改变命运的一批人。
有的师兄弟,至此离开了皮影事业,转行自谋了生计。师父隐退,从台前隐身到了人海中。传了多少代的皮影人子,幕布搭景,都在一场火里被烧的干净。能保留的,也就是抄家时没有发现的零零几个了。
那份心痛,谁人能知。
五颜六色的影人,都化成了一把灰。
等到范正安五年后退伍归来,曲艺团没了踪影,于是他去了泰安市肉联厂,把在部队学的开车的技术用上了,当了一名司机。
(5)
在70年代、80年代,还保留着凭票买鸡蛋买猪肉要求的时候,肉联厂的员工是个好地方。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福利比较好。
肉管饱,鸡蛋管够。在那个年月,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何况范正安有了三个孩子。就这样,他一边给领导开车,一边在闲余时间去给婚礼当个司仪,主持个婚礼,在单位里也是逢年过节,演上一出《石敢当大战恶狼精》,有时候再和老伴刘永惠唱上一出山东琴书。
当然,他也想过请师父出山,重新建个剧团,也想过把师兄弟几个都叫到一块,重新复活当年的盛况。但是终究还是没有弄起来。有的已经忘了唱腔,再拾起来也不是那个味道了。
就这样到了退休的年纪,范正安终于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泰山皮影的整理保护中来。
“爸,咱弄个剧院吧,这样你也可以有个地方演出。”
儿子范维国,一心想要弄个剧院。范正安听了,本来并不赞同。但是看儿子十分坚持,便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先在泰安老县衙租了一块地方,开张营业。有了一些收入,剧院场地方开始要提高租金。这一下子让范正安难以为继。
“演着演着,就给我把电闸拉了。这可怎么办。”提到这事,他也很无奈。
而有一天,师父把他叫了去。
“正安,我这一辈子,没有实现‘十不闲’的绝活,希望到你这里,可以再现‘十不闲’的技艺。”师父这一辈子演出,都是需要一个人在一旁伴奏,所以他没实现的夙愿,在台底下的观众看来可能没什么,但是这终归是个心结。刘玉峰希望在范正安这里能了却这个愿望。
一生都在学习的范正安,既然师父说了,自当承担起这个重任来。
由于会开车,范正安便把油门刹车离合器的基本原理应用到了乐器组合当中。脚下不只有木鱼和鼓,还添了大锣,小锣,大镲,放了竹板,开始了更为复杂的脚下伴奏训练。
这一练,又是好几年。
他不断调整每个弹簧的位置,不断调整乐器件的组合摆放,自己设计踏板和乐器的敲击关系,反复试验,然后不断练习,脚下熟练之后再把手上的演出配合起来,终于他实现了一个人的皮影戏,并成功的在第一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拿到了国家级的名录。
师父仙逝,在墓碑上,除了他自己的儿女,刘玉峰大师还留下了范正安的名字。作为一个徒弟,范正安觉得这是对他的最高的肯定。
(6)
前几年,在福建举办的民间艺术大会上,范正安凭借着他的皮影绝活,又拿了金奖。
“老范,你这套东西拿出来,我们这些剧团都没饭吃啦。”来自另外一个剧团的老艺人说道。
因为在其他剧团,一次演出至少要有七八个人,负责敲锣的敲锣,打镲的打镲,唱戏的唱戏,表演的表演。而到了范正安这里,他只带上老伴一人,帮他搭个架子,起个舞台,剩下的活,一人足矣。
他实现了师父的愿望,却仍然在不断精进着自己的技艺。夜里一两点,仍然会看到他在孤灯下刻制皮影,编排剧目,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演出,走出国门,在美国、埃及、澳大利亚等国家演出。虽然年逾古稀,可是他却不能退休。
唯一可惜的是,当初来跟他学唱的几个徒弟,都早早地改了行,转了业。只有儿子用泰山皮影剧院的形式维持着商业上的演出活动。
而如今,泰山地界上,会唱南派山东琴书的,只有刘永惠一人了,无人可以传下去这门传统的民间手艺。刘永惠老师也不认乐谱,当初学的还是宫商角徵羽的格式,以致也无法记录,甚是可惜。
或许只因生活,老爷子当初选择了皮影。也或许只因生活,鲜有人现在再选择皮影。
靠这个养不活自己,那么这门手艺,又该走向什么方向呢?
我拍完这部纪录片,心里也没有答案。
寿司做到极致,可以成为寿司之神,可以在小店铺里招待政界名流,得到美食界的肯定。
皮影做到极致,可以成为皮影之神么?
虽然国家给了扶持基金,但是杯水车薪。当超人在大银幕上大战蝙蝠侠的时候,一个小小剧场,一块小小幕布,又能带来多少收入?
不光皮影戏,老爷子还会梆子戏、快板书、琴书、渔鼓道情,能拉坠胡,敲渔鼓,打竹板,这一项项被他保留的技艺,还能有多少时间被同为这个民族的其他人欣赏到?
与老爷子相处了这段时间,还是觉得艺术的精湛和市场的推广的负相关性,像一根若有若无但却难以否认的线,吊在每一门艺术的上空,不知道会把它牵向何方。
不只有老爷子一人,其他更多流落在民间的艺人,无人问津,自生自灭者,难以计数。
或许,这就是民间精妙艺术的宿命?
只希望通过自己的纪录片,加上这篇文章,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关注,让有关部门也能再多想想,抢救这些民间老艺术的办法,保护起来这些老艺人们,为后代们多留下点真正可以代表民族的东西。
如果真的对传统文化抱有一点关注,希望能够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社会的议题,这是丰富民族的精神财富。
当然如果您转发到朋友圈,然后截图发到后台。我没什么可以给的,就让您挑一段我在老爷子家录制的范先生表演的琴书《正反话》或者渔鼓道情《武松传节选》,让您也更多的了解下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智慧和手艺。
以上。
独角兽的故事馆
手艺难,守艺难
作者:Kirin,独角兽故事馆馆主,喜欢中文,喜欢中文,喜欢中文,写小说,写诗歌,写故事,摄影,爱好传统民间文化,喜欢听戏。
不要打我,一写起来就写得长了。是纪录片里没提及的或者拍不了的东西,只好用文字讲一讲了。之后可能会写个纪录片侧记。
你们记得点击阅读原文看纪录片。
因为不看,是你们的损失,至少这门绝活的影像资料在我这里保留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