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老事旧人”马上关注
怀念故乡的小山村 文/高焕清我离开故乡已有三十个年头了,可是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山一川,父老乡亲们的一颦一笑总是深深地埋在我的心里,让我日思夜想,不能忘怀。我们村名叫大二号沟。座落在南北环山,东西贯通的一条山沟沟里,沟里有一条小河流日夜流淌。村民的房屋就建在像梯田一样的北山坡上,每到花灯初上的夜晚,远远望去像天上忽明忽暗的星星散落在这里。全村一共七十多户人家,三百余口人,村子虽然不大,也分了好几个区域,上头村、下头村、黄土坡、大场面、西头、后沟子,每个区域也就十来户人家,从上头村到下头村的交汇处就是我所说的后沟子,由村里直通北山梁上唯一的大路就在后沟子,村里的农田大都在北梁上,也是马车上山拉庄稼的必经之路,后沟子将北梁分割成东梁和西梁,西梁脚下一口水井供上头村、后沟子、黄土坡的村民饮用,井水溢出井口形成一条小溪,从北到南蜿蜒曲折流向村前的大河里,是村里孩子们的天然乐园,冬天滑冰,夏天戏水……村前到大河大约百米,河水清澈见底,不由让我想起唐代大作家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句子:“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我们常常三五结伴而行下河摸鱼,有拿盆子的,有拿漏斗的,盆里放水,直到把鱼捞满盆子为止。遇到鱼窝就用沙子围成一圈,让鱼儿无处可逃,然后将石头搬起,这时的漏斗发挥了作用,把沙圈里的鱼儿如数捞起,那时的大人们不识鱼儿是美味,它的营养价值更是闻所未闻,总认为只有南方人才吃那玩意,我们那的鱼儿实质上就是一些泥鳅,大人们常把孩子们捞回的泥鳅喂了下蛋的母鸡,我那时特别爱看母鸡吃鱼,活蹦乱跳的鱼儿一落地,母鸡崩、崩、崩,不费吹灰之力眨眼之间就吃的一条不剩,还仰着脖子咕咕叫着,仿佛不听话的孩子叫唤着说:我还要吃,我还要吃。有时候男孩子们也会把鱼头一切,肠肚一挤立上两快高低相等的石头就是灶台,把旧瓢架在上面烟熊火燎的烧鱼吃,瓢里放点盐,花椒,葱花,滴上几滴胡麻油,不一会一瓢头喷香扑鼻的鱼儿就烧好了,那一股一股的鱼香味,我至今再也没有闻到过。大河的河面宽约两米,河水由东向西顺流而下,沿着河岸逆流而上十余里,就是河的源头,听去过的人讲是山脚下的一个泉眼咕嘟嘟冒着水泡,溢出的泉水顺流而下形成的主河道,加上沿途无数的小泉眼的加入就汇集成现在这条两米多宽的河流,遗憾的是我作为一个小女孩一直没能像男孩子一样去目睹源头的踪迹;河流的南北两岸各有两米宽的草皮像绿色的地毯一样铺在岸上向东西无限延伸,每到中午太阳晒的河水暖暖的,女人们就端着一盆脏衣服坐在河边,一边洗着衣服,一边唠着家常,洗干净的衣服花花绿绿的晾晒在草皮上,像一幅美丽的图画。紧挨着草皮各向南北两端延伸的便是我们村出了名的河湾地,河湾地大约宽有五六十米,北至村边。南至南山脚下,是我们村引以为傲的宝贵财富。河湾地水分充足,旱涝保收。白菜、萝卜、豆角、葫芦等蔬菜类种啥长啥,种啥能吃啥,羡煞那些没有河湾地的村落。小麦、土豆、莜麦、谷子、黍子、玉米等农作物更是长势喜人。推广农业学大寨时,兴修水利,修渠引水,河流灌溉,还在我们村河流的下游,西河湾划出一片试验田,种植果树、杏树,大白菜、圆白菜、青菜等,隔三岔五地就给社员们分蔬菜,到水果成熟的季节分水果,好不热闹,真是一派丰收景象……说起我们村的河湾地,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那可能是分田单干的时候,村里有个小伙子孤儿寡母十分贫穷,找不上媳妇,提亲的就拿河湾地说事,告诉女方父亲说:“虽然是孤儿寡母,他父亲临终留前下了资产,我们村的河湾地都是人家的。”女方父亲对我们村的河湾地早有耳闻,一听这话就爽快的答应了,直到女儿嫁过来以后才知道那河湾地没有他们半垄,于是气呼呼地去质问媒人骗了他们。媒人慢条斯理地说:“我没有骗你们呀,我当初不就告诉你们河湾地都是人家的吗?现在你家姑娘变成了他们家媳妇,你要硬说是我骗了你们,那你就自己看着办吧。”女方的父亲有苦难言,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只能作罢,河湾地成就了一桩姻缘。我们家就住在北山脚下,村子的最低处,门前靠右也有一口水井,供下头村、大场面、西头的人饮用。我们家和南山头遥遥相对,大约二百余米,河流就夹在我们家和南山的中间,南山比北山稍陡一些,夏季一到,野花满山遍野。山丹丹花、摇嘴嘴花、蒲公英花、头藤藤花、折摸摸花等争香斗艳,美不胜收;不仅鲜花铺满山坡,还有山鸡、野兔、石鸡、半翅、猫头鹰、布谷鸟等一些叫不上名的飞禽走兽;再就是那些天然的美食,什么的红根根、辣麻麻、酸摸摸、野韭菜等等数不胜数;南山的石头好像镶嵌在南山的泥土之中,经过多少年雨水的打磨已是滚光溜圆,孩子们上下山玩耍如履平地。绿草鲜花,鸟叫蛙鸣,再加上村里的鸡叫声、狗咬声、牛羊声、马的嘶鸣声、孩子的啼哭声,好不热闹……南山的东西两端是通往外面的两条道路,东边的那条是车马大道,是村里买进卖出的货物运输的唯一大道,西边那条是供步行、自行车出行的小路,是一条走出大山的捷径,我们山里的人们大都是通过这条蜿蜒曲折的小路走出大山,去追寻他们的梦想,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也有一些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耕耘着家乡的这片热土,改变着家乡的面貌,过着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农家日子。正是有了他们才会让我们这些离乡多年的游子对故乡更加地思念,魂牵梦绕……
【说明】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介绍】高焕清,网名高兴,原籍丰镇市永善庄乡人,现定居于呼和浩特市,喜欢阅读、写作。
一个接地气的微信公众号
“老事旧人”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