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艰苦岁月
文/刘 英
十月五日,晴空万里,丹桂飘香。我回家探望父母,适逢邻家董老太太在家。想起儿时董老太太对我的许多关照,我顺便就去她家坐坐。她的三女二儿都到外地打工去了,且都在城里定居。老伴也在去年走了,她一个人守着老屋。
董老太太并没有闲着,她正准备收拾晾晒在门前水泥地上的谷子。老人家看见了我,非常热情的要我快坐下。看到她高兴的样子,我心里想以后一定要多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
董老太太名叫董永凤,今年八十一岁高龄了。晚年身体有些发福,满头白发打理得整齐利落,下嘴唇右边有一颗大痣,分外显眼。她往年常对我说:一痣痣嘴,油汤油水,我这辈子一定会过上富足的好日子。的确,老人家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活的人。所以,她的每一个孩子都和她一样,热爱生活,日子也都过得红红火火的。因此,忆起往昔的艰苦岁月,一点儿也不觉得苦。
(洈水建设者,本文主人公董永凤,街河市镇东升村七组村民。)
“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和你民公公(她老伴叫做周家民,已故)刚结婚没有多久,还没有你的令大(她的大女儿叫做周昌令。我们邻里之间这样称呼显得更加亲热)。我们响应大队的号召去修洈水大坝。记得那是一天傍晚,我们正在家里吃晚饭,忽然接到大队的广播通知,说要上堤筑坝。在刘世邦(已故。我家房族的一位老爷爷)的号召下,我们打算连夜启程。左邻右舍几十人简单的收拾了一下行李,也就是一床破棉絮,一身土布衣服,一个搪瓷碗,外加一担土筐一条扁担一把挖锄。我们踏着夜色就出发了。一路风尘仆仆,大约走了几十里,走到两河口就再也走不动了,就找当地的老百姓讨歇处。我们在人家的堂屋里摊开自己带的被絮,和衣躺下。凌晨鸡一叫就又向洈水出发。等赶到工地时,已是日上三竿。我们没有来得及歇息,就和先到的民工一起投入了战斗。”董老太太记忆犹新。
“那么远的路程,就连拖拉机什么的都没有送一程?”我幼稚的问。“那儿哪有什么拖拉机哟?我们还是离得近的呢。还有比我们远得多的民工。他们光在路上就要走几天几夜呢!他们还不是一步一步用脚丈量过来的”董老太太自豪的说。我想起了现在的我们,恨不得上厕所都要坐车,我真的觉得汗颜了。
“那时正值五九年粮食大难关。工地上的工人都吃得啥啊?”我最关心的是那个时候的伙食了。民以食为天。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工地上的民工也许会稍微吃得饱一些吧?
“吃的是什么呢?说出来你们可能都不会相信。那时候大队专门派人拖来了萝卜菜。等到了工地上时,叶子全部变黄了,但是也不能扔掉。因为扔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们把萝卜菜全部剁碎,掺一点儿碎米子,然后加水,就是一大锅开始煮。然后每人用二两的搪瓷碗盛一碗,就着腌制的一丁点儿的酱萝卜喝下去。哪里吃得饱啊!碗里面的米数得清楚,所以一天到晚肚子感觉都是饥饿的。有好多人推着手推车,推着推着就倒下了,就再也没有站起来了。那都是饿死累死的啊!”董老太太讲到这里,不禁叹了口气。是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洈水大坝景色优美,魅力无限,可是谁又知道修筑大坝的无限艰辛与酸楚呢?
“您和民公公那时都在工地上,至少还有个照应吧?晚上歇息时可以在一起吗?”我不好意思的打听。“哪有可能哟?那个时候只有男工棚和女工棚。都是用茅草临时搭建的,我们都是把被子铺在稻草上,直接在地上睡的,哪里有床哟?有一天夜里下大雪,女工棚被大雪压垮了,所有女工全部挤到男工棚去睡,那真是人挨人,脚挤脚。我们也就眯着眼睛睡着了,因为第二天还要赶早工上堤做事。那个时候,哪有男女之分?哪里还顾得上讲究?白天拼死拼活的做事,晚上一挨着被絮就睡着了,因为确实太累了。再说那个时候我们特别上进,生怕第二天做事情落到别人后面了。那个时候,真的没有偷懒耍滑头的,人人都没有私心,生怕自己落后了被别人笑话。”董老太太讲起这些,显得十分骄傲和自豪。我不禁想到了现在,做什么事情都生怕自己吃亏,总想把事情少做一些总想把待遇多拿一些。特别是集体活动时,人的私心就显露出来了。
(洈水建设者:刘绍增,涴市红星村;罗必模,涴市杨家垴村;吴家桂,涴市新发村。)
“真的一个偷懒的都没有啊?”我不死心的继续问。“有倒是有,但是非常少。我有一个老姐妹,她那时特别会交际。别人去上工了,她在工地上一晃就不见了。过了一会儿又出现了,衣服里就藏着一些能吃的东西。有一次她把一个粑粑塞给我,说快点吃吧,别做声,千万不要让别人看见了。我现在都不知道她在哪儿弄来的粑粑,不过我也就沾着光少挨饿了。那个时候晚上也要上工,上工就要点柴油灯。有一次不知她从哪儿弄来了一大瓶柴油(那个时候柴油特别珍贵,根本上就弄不到)交给了大队,她得到的奖励就是第二天不用上工地了,可以玩一天。那个时候没有柴油灯照明,就只有摸黑干活,效率就低。现在有了柴油灯,干起活来就快多了,所以我们都很感谢她,哪怕她有时候喜欢偷懒。”说到这个老姐妹,董老太太神情还是很平静的。“不过那个时候全大队就她一个人耍滑头,不过我们还是不讨厌她,毕竟她很多时候还是在帮助我们大队啊!”无论什么时代,总有这样的人存在。他们的是是非非,自有时间评说。
“那时候啊,我们不分白天黑夜的干活,真的很累。我是女工,负责上土。站在山一样高的土堆前,一锄头一锄头的往土筐子里装土,然后又一筐子一筐子的往手推车上倒。那时候就是感觉这个土啊总是挖不完。一个土堆挖完了,下一个土堆上的人又开始喊了:来人来人快来人,吃饭之前不上完不准走人不准吃饭啊。记得一个大雪天,七队的周昌武打着赤膊,身上直冒汗,拼命的装土,最后还得到了全大队的表扬了。周昌武现在都快九十岁了,身体好得很。”董老太太也显示出了自豪,仿佛受表扬的是她自己。
那一代人,禁受住了如此大强度的体力劳动,所以才打下了他们钢筋铁骨的身体基础。看着我们现在的身体,一个个稍微运动一下就气喘吁吁的,上气不接下气,我真的体会到了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
“看到身边不断有人倒地不起,您害怕吗?”我小心翼翼的问道。“不怕,真不怕。那个时候人人都在干活,人人都是一条心,一干就是三五年,没有一个怕死的。再苦也不觉得累,因为我们就是想把大坝筑起。”是的,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一群顶天立地的中国农民,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亚洲第一的土坝。真的是了不起啊!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再苦也不觉得累的真正含义。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不知不觉,天已近黄昏。董老太太的白发在夕阳的余晖里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董老太太,愿您的晚年更加美好!我一定会多回来,陪您一起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作者系松滋市涴市中学教师。)
推荐阅读:
1.【散文】洈水,我们来了|吴林红 山栀子
2.【洈水记忆19】 清清洈河水,悠悠故乡情|覃寒邹
3.【致辞】英雄“长生”|山栀子 陈春霞
4.【黄老师讲作文35】运用联想丰富意蕴|山栀子
5.【家教】和家长朋友谈心:习惯与起点|山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