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老镇,梦回姚港

很早就想写姚港老镇了,如果说现实生活是遍布荆棘的征途,那么姚港老镇就是我内心深处的乐园,一个让我迷恋久久的家乡。
▲吴青峰的《起风了》让我有了写此文的冲动。
今日晨间,习惯地打开网易云音乐,日推第一首歌是吴青峰的《起风了》,他一开嗓,我的眼角竟然湿润了。自视为表面足够强大,没想到内心依旧一触即溃。
《起风了》的副歌如此唱道:我曾难自拔于世界之大/也沉溺于其中梦话/不得真假 不做挣扎 不惧笑话/我曾将青春翻涌成她/也曾指尖弹出盛夏/心之所动 且就随缘去吧/逆着光行走 任风吹雨打/
▲姚港的渔舟唱晚,曾是那么熟悉的画面
歌声将我带向那个熟悉的地方,我暂且放下手头的工作,思绪也跟着音符神游一番。风起兮,浪不平;云翻兮,江难静;心归兮,不思量。
Chapter 1 《小王子》里说:“所有的大人都曾是个小孩子”,言外之意,我们曾是孩子,可越长大越孤单,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是啊,我们都回不去了。长大后才发现短暂的童年是最美好的。如今的时代,看似信息发达、节奏飞快,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内心的失落与日俱增。
不得不承认,人会迷失在钢筋混凝土世界里。信息是发达,可无用的信息多如牛毛;节奏飞快,可渐行渐远的身影总错过久违的风景。
久而久之,人会迷恋各种头衔带来的权力,会在进阶的道路上不择手段,会把虚妄的一切当成荣耀,会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Nino突然挺怀念姚港老镇,想念曾经的小伙伴,想念曾经的快乐,今天就想说说童年的故事。
我在姚港长大,这里曾有老镇和村落,曾有码头和江滩,曾有渔民和工厂,曾有小学和童年,如今这一切早已不在了,只留在脑海里。
▲姚港老镇从船民而来,而从船民而去,来去无影踪,须臾百年。
姚港老镇偏安于南通城西的江畔,说是老镇,其实也就百余户的村落。姚港老镇在清末时由长江船民在陆地上定居逐渐形成村落,世代繁衍,倒也人丁兴旺。后来一些老南通的贩夫走卒常来此走动,曾也热闹非常。
到了NINO这代人出生的话,差不多是第五代姚港人了,和先祖打渔为生的习惯不同,我们并没有习得半点这方面的本领,实在惭愧。
姚港老镇有一条贯穿南北的马路,从姚港船闸一直通向江畔,沿途会经过姚港油库、姚港小学、精华制药厂、姚港老镇。我上学时,那条马路不知道走过多少遍,来来回回、走走停停,一晃便是三十年。
Nino上小学时恰逢90年代,那时的生活条件不算太好,人际关系并不复杂,日子过得不紧不慢,倒也有滋有味。
那年,我们没有电视和wifi,书包也没那么重,小伙伴在一起看电视,小龙人、西游记、黑猫警长、邋遢大王……每天都无忧无虑。
那年,我们没有电冰箱,炎炎夏日时,吃着五毛钱的熊猫头雪糕,用勺子挖着大西瓜,嘴里凉丝丝,心里甜蜜蜜,甭提多舒坦了。
那年,我们很少看到私家车,天气晴朗时,大家骑着自行车玩耍,三三两两,你追我赶,在大马路上撒欢狂飙,一路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那年,我们并没有什么钱,只是三五成群地嬉戏,几本小人书、几块积木甚至是一根长绳,就能酣畅淋漓地玩上一整天。
20多年前,我们在老镇的村落里自由自在地玩耍,丝毫不觉得苦,心里只记住了快乐。再看看现在的小孩子,人手一台iPad,手机玩得超溜,动漫游戏如数家珍,可他们的童趣真的少了很多。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点,不用相互苛责或贬低。我的童年比较原生态,现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不懂我们曾经的快乐,我们不懂他们如今的世界。
久而久之,我们渐渐迷失在征途中,然后发现回归简单并不是倒退,而是找回更纯粹的自己。
Chapter 2 姚港老镇曾是个颇有南通特色的古镇,古朴的街巷、错落的瓦房、葱郁的树木……虽没有江南水乡的精致秀美,但有着江北崇川独有的魅力。
不大的老镇呈东西分布,镇中央是一条约5米宽的水泥路,听老人说以前这里是石头铺成的路,后来修成了水泥路,但我觉得要是石头路能保留下来,那该有多别致啊!
整个老镇并没多高的建筑,站在江堤向老镇望去,映入眼帘的是散落的砖瓦房,灰色的屋顶、黑色的屋脊,黛色的墙面,像是钢琴的琴键一样,错落有致,富有动感。
▲姚港老镇上原来有不少人是渔民,靠江吃江,洒脱自由。
姚港老镇上仅百来余住户,大多是长江船民到陆地定居而来,船民虽然上了岸,但还是忘不了传统——去长江打渔。起初不少渔民在江堤南侧建了不少民房,用来存放打渔的工具和设备等,
记得那时和同学常去江堤玩耍,刚站到江堤不久,鼻子里就闻到一股子鱼腥味,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渔网,众渔民驾船一起驶离江堤,轰鸣的马达声飘荡在江面上,小孩子们像过年样的欢呼雀跃。
一道江堤隔开老镇和长江,江堤不远处有个老旧的灯塔,守塔人常在灯塔下坐着,他边抽着旱烟,边望着浩瀚的江面,见到我们朝他打招呼,他也挥手示意,让我们早点回家。
整个姚港老镇当时最醒目的是矗立在镇北的姚港小学了,这所小学建于民国初年,当时由国民政府拨款,加上乡绅的资助兴建而成,主要给姚港地区的人民扫盲。当年的船民只懂打渔,大字不识一个,姚港小学可以让孩子们念书,船民们都挺开心。
纵观南通县志和历史典籍,姚港一直都默默无闻,这里并没出过状元,也没有名胜古迹,只有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落了,姚港的闻名大概和“日军登陆南通警示碑”有关。
▲从抗战史料里找到的侵华日军坂冢旅团准备登陆南通的照片,不远处的江岸就是南通姚港。
1938年3月17日拂晓,日本侵略军坂冢旅团约五千人从姚港小学附近长江边登陆,向南通城进犯,国民党官员及驻军弃城而逃,南通城遂告沦陷。
这股侵华日军从姚港登陆后,接连侵占了唐闸、白蒲、如皋,而后又占领了掘港、金沙、汇龙镇等地,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通城沦陷、生灵涂炭,日军侵占南通时的残暴,当年《申报》进行了报道:“日军入城时,城内居民逃避一空,间有未及逃避之居民妇孺等,均遭奸淫及枪杀,后街小巷中惨遭戮杀之死尸,时有发现,惨不忍睹。”
这段历史估计很多南通人都不知晓,但我记得。Nino刚上小学时,老校长曾跟我们讲起过当年侵华日军从姚港登陆,姚港小学遭到日军摧残破坏达5年之久,学校被改成了日军的哨所,教室竟成了日军的马厩,日军把孩子集中起来,教他们日文,教他们“大东亚共荣圈”……
抗战胜利后,姚港小学恢复了曾经的宁静,孩子们又能够正常上课了,可对于南通人而言,那段历史不能被忘却。1997年3月17日,崇川区政府在姚港小学(日军登陆处)竖立了“日军登陆南通警示碑”,用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曾在姚港小学内的“日军登陆南通警示碑”,现存于姚港闸附近。
随后每年的这个时候,学校都会组织全体师生进行纪念活动。只见警示碑上黑色字体刻着屈辱的日期,“振兴中华、勿忘国耻”八个大字令人警醒,昔时年幼的我不太懂历史,长大后才明白其中的滋味。
如今姚港小学早已不在了,姚港老镇也拆迁了,但“日军登陆南通警示碑”还静静地矗立在姚港闸附近,铁证如山的历史谁也推翻不了,我会把这些都告诉孩子。
Chapter 3 Nino在姚港小学待了7年(1年大班、6年小学),那时没有相机拍下更多的照片,只能从班级合照里找寻些记忆。
历史悠久的姚港小学到了我上学的时候,有三栋建筑,一栋三层主教学楼、一栋两层辅楼、还有一栋一层瓦房的幼儿园。姚港小学没有塑胶跑道,只有土操场,风起时,尘土飞扬迷了双眼,下雨时,泥泞不堪。
比起同时期的其他小学,姚港小学的条件和设施是比较落后的,可这并不妨碍孩子们认真学习。漫步校园时,耳畔不时传来朗朗读书声;每当周一晨会时,孩子们紧紧盯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心中充满着希望。
我的同学来自姚港老镇附近的红星村、姚港村、洪江村等地,大家离学校都不算远,每天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地上学放学,那是道不错的风景线。
▲想起每天在爸爸自行车后座的情形,一路有说有笑。
当年老爸上班顺道会捎上我,然后下班再带我回家。我坐在老爸的凤凰自行车后座,抱着他的腰一路颠簸,他和我说着厂里的新闻,我跟他讲着学校里的趣事,父子俩沿途有说有笑,一晃就到家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升入中学之后,我就不再走那条路了,和小学的告别,意味着童年时光就此结束。脑海里时常浮现起自己在老爸自行车后座的情景,如今我已过而立之年,父亲早已退休在家,只能把那份美好深埋在心底。
在没有手机、wifi和电脑的时代,下课就在操场跑跑,放学就到江堤吹吹风,望着一路东行的江水,听着入耳的阵阵江涛,竟然入了迷。
童年的趣事太多,只有在特定的背景下,才会觉得有意思。记得有一天放学后,阿伟提议去姚港老镇上转转,小伙伴听完不约而同地答应了。
我们七八个人有说有笑地走着,出校门拐弯再走200米就来到老镇上。姚港老镇当时还有不少人住着,老街沿着南北方向一字排开,两旁几乎都是瓦房,保持着纯粹的原生态。
当大家正闲逛时,有人提议去探探“鬼屋”,于是立刻就分成两派。支持者觉得有意思,很想去,反对者说“妈妈喊我回家吃饭了”,其实心里挺害怕。不过还是拗不过好奇心作祟,大家都走向“鬼屋”。
▲在姚港老镇里探险,是曾经最喜欢做的事之一。
“鬼屋”其实是姚港老镇中央的一栋两层小楼,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每次经过此地,都觉得寒气袭人。这次大家不知道脑袋里哪根筋搭错了,要去“鬼屋”探险。
阿城走在最前面,他从树上掰下一根长树枝,既能探路,又可防身,其他人也纷纷效仿。一时间,八个人的手里都拿着一根树枝。
太阳斜斜地照在石径上,阿城抬头看了下“鬼屋”说道:“抓紧时间,太阳落山前我们就撤!”只见“鬼屋”门窗残损、墙皮剥落,鼻息间有股霉味。走进去才发现屋子不小,装修风格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最里面的墙壁有焚烧过的痕迹。
阿伟用树枝挑开地上的布幔,看到些泛黄的报纸和照片。小英想捡起来看看,我立刻拦住了她,劝她不要急着碰。阿城盯着焚烧的地方发呆,其他人也陆续走了进来。
日落西山,屋内的光线越来越暗。我们在楼下转悠了半天,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阿伟想上楼瞧瞧,他踩在木楼梯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令人有些不安。
循梯而上,这里的景象更是破败。屋顶漏了个大洞,从洞里可以看到锅底色的天空;窗框没精打采地耷拉着,透过窗户能望见远处的码头。
转悠半天,大家觉得挺无聊,就想回家了。于是原路返回,刚走了一半时,忽然听到楼上有东西拖动的声音,我们几个人你看我、我看你,大气不敢出。
阿伟和阿城让女孩先撤出去,他们殿后,我随手从楼梯边抄起一个拖把,跟在他俩后面。女孩们都跑到屋外去了,我们仨就在楼梯下面候着,那声音戛然而止,外面的小伙伴喊我们快离开。
正当我们快走到屋外时,一阵“呼呼”的声响从楼梯上快速跑下来,我们回头一瞧,竟然是个倒扣在地上的鞋盒,它快速向门口跑来,我们大呼不妙,阿伟眼疾手快,用树枝将鞋盒打飞。
▲原来是虚惊一场,可无人的老宅还是少去为好。
里面有只黑色的野猫跑了出来,它身上脏兮兮的,一声“嗷呜”呼啸而过。大概野猫在鞋盒里睡觉被我们惊扰,慌乱间被鞋盒扣在里面,循着我们的声音跑了过来。
原来是只野猫,真是虚惊一场!我们眼见天黑了,就赶紧离开了姚港老镇。后来我们怕家长们担心,就当没发生过这件事,谁也没告诉。长大后才知道世上本没有鬼怪,最可怕的是人心。
Chapter 4 童年似暖心的浓茶,又如晚霞的余光,还像弯弯的归途,无论我们以后身在何方,那份纯真和美好一直都会在心里。
▲Nino在姚港小学幼儿园大班时出去春游的合照,都挺可爱
我记得幼儿园大班玩滑滑梯时,我在滑下去前跟身后人说不要推,结果她还是推了。我从一层楼高的滑梯上摔下来,左额淤肿,血流了一脸,老师吓坏了,赶紧帮我包扎伤口,肇事者后来连句对不起都没说,现在我的左额还留有伤疤。
我记得小学时常参加学校的文艺汇演,久而久之,越来越习惯于文艺汇演,但是人就有些飘了。有次表演的是唱快板,排练的时候很熟练,可演出的时候忘词了,我就把第一段台词说了两遍。
▲Nino二年级时加入少先队,大家一起合照,一张张脸萌萌哒
我记得小学同桌王颖,人长得漂亮,画得一手好画,当时她喜欢画白娘子,还把漫画书只借给我看,心里挺开心。后来她转学了,再也没遇到过像她那么好的同桌,不知道她现在还好吗?
我记得有次上自然课说话,老师让我站到教室外面,路过的同学都笑而不语,那是我唯一一次被罚站。关键这个老师是我家邻居,回来跟我爸妈“参了一本”,得,男女混合双打伺候了。
我记得冬天时,体育老师常带我们绕着姚港老镇跑圈,有人想插近道省事儿,没想到体育老师蹲在半道的草丛里截住了投机者,然后加罚了几圈,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Nino四年级时,学校文艺活动后班级一起合照。
我记得当时我们无忧无虑地享受着江畔的风光,一字排开在江边撒尿,捉蟛蜞烤了吃,动手做风筝放飞蓝天,躺在江堤上侃山海经……江边成了我们的迪斯尼乐园。城里人觉得我们是群野孩子,可野孩子的快乐,城里人不懂。
我记得当时春游秋游都是远足,有次我们沿着江堤向狼山龙爪水源进发,沿途欢歌笑语。那时江堤还可以下去,踩过一大片沙地,孩子们像散落在天际的星星一样,追逐嬉戏,充满了趣味。
▲Nino六年级时春游合影,最后一次和小伙伴玩耍,之后就要升入初中了。
我记得暑假的时候,一群小伙伴捉知了、钓龙虾、逮蜻蜓,在树林和鱼塘边纳凉,在家自制冰棒、打牌下棋、看电视、写暑假作业,曾经的感动仍历历在目。
我记得过年时,姚港老镇有蒸年糕、蒸包子的地方,附近街坊邻居拿着材料来制作,等候的时候唠着家长里短,老街不知不觉间披红挂绿,节日的盛装更透露着温馨的氛围。
▲姚港小学98届毕业生合影,毕业后,大部分人就从来没见过,各奔东西,散落天涯
我记得太多事像是电影的桥段,一幕幕、一段段,让人感动且温暖。我甚至还没来得及和它告别,姚港老镇就湮灭在城市化进程的洪流里,可记忆深处始终有它不可替代的篇章。
原以为姚港老镇就是孩子们的全部,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这里。小学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出去了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转身回望时,老镇早不在了,或许只停留在老人家的掌故、泛黄的老照片和妈妈的鱼尾纹里了。
7年前的春节,姚港老镇拆迁了,镇上120户人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熟悉的江滩、温暖的老街、曾经的小学都成了历史。别过这片临江的“桃花源”,脑海里始终是那怡人的江景、满眼的葱郁、温暖的邻里,这些就是我对姚港老镇最纯粹的印象。
▲我们那群小伙伴常去江滩玩,可后来江滩都封闭了,造了船坞和码头,老镇没了、江滩没了,童年没了。
又是一年春节佳节,Nino莫名地想起了姚港老镇,我想念曾经的一切。搬了家,但根还在,梦里常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纷纷扰扰,如斯淡然。
春节前最后一篇
献给昔日的姚港老镇
献给曾经的童年光阴
有诗为赞:
姚港老镇岁百年,清末船民陆上迁。
黛瓦灰墙江海韵,阡陌乡邻烹鱼鲜。
江涛拍岸浪花连,童真妙趣世人羡。
旧苑离歌归心切,梦里故乡最缱绻。
我是NINO
一个专注写作、用心生活的85后
没有颜值,半点才华
不卖焦虑,不写鸡汤
浮生偷闲,尽陈肺腑
更文随心,观者随意
敬请关注ninowithyou
2019,给你更多好看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