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节日有哪些节日(苗族服饰和头饰)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赶苗场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赠带节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羊马节流行于秀山县龙池、石堤一带。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举行。届时,人们杀猪宰羊,请客送礼,隆重庆祝节日。

赶秋节流传天秀山县。每年立秋日举行。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会地点,参加和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

苗年,苗语称“能酿”,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过苗年的日期不甚统一,在融水苗族中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为除夕,次日起为过年,过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广。

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尤里、福来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再北流注入乌江。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要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但年长月久,就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场”或“桃花”,是贵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的节日。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

苗族盛装穿戴过程?

苗族盛装通常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 头饰:苗族女性在盛装时通常会戴上银饰制成的发饰,如银耳环、银冠、银头箍等。这些头饰通常由苗族女性自己制作,样式繁多,极具苗族特色。

2. 服饰:苗族女性的服饰十分讲究,通常包括长袍、长裙和外套。这些服饰通常以手工织造,色彩艳丽,图案繁复,多为手工刺绣,反映了苗族女性的智慧和勤劳。而苗族男性则会穿上传统的长袍、头巾等。

3. 饰品:苗族女性的盛装离不开各种饰品,如银饰、项链、手镯等。其中,银饰品是苗族女性盛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银饰不仅有装饰作用,还被视为一种财富的积累。

4. 发式:苗族女性通常会将头发梳成发髻,并点缀上花朵或者其他装饰,突显出苗族女性的优雅端庄。

以上是苗族盛装的一般穿戴过程,不同地区和不同个体的穿戴方式会有所不同,但整体上都体现了苗族服饰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

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传统节日有苗年、春节、龙船节、四月八节、吃新节、芦笙节、花山节、赶秋节、踩鼓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节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在中国,苗族约为9426007人(2010年人口普查),为中国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分布苗族苗族发源于中国,约有8成的苗族人口聚居于中国南方省份。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除了历史性的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季节举行。但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