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佛系青年」,表现的是卑微的虚无主义态度

《不求上进的玉子》
“佛系青年”、“我佛了”、“好虚无啊”正在进入我们的世界,甚至取代生活成为生命的主要构成,于是“葛优瘫”“躺平”“快乐水”成了当代人面对世界的方式。不幸的是,这些过后,焦虑却来的更多。
周濂在上周的新书分享会上说,“今天所谓的佛系文化就是这种无能于反抗强者的奴隶道德,俄罗斯宿命式的,最后只能躺下来。尼采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已经预言了现代社会的根本病症,怨恨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情绪,虚无主义必将到来。奴隶道德将会取得胜利,这是一个末人的社会,而末人的表征就是看不到原来的出口,最后只能躺下来。我们今天那么多的佛系青年,其实表现出来的都是卑微的虚无主义态度。”
“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是桥梁而不是目的;人之所以可爱,乃在于他是过渡和没落。”尼采在一百多年前的话,今天听来仍令人警醒。为什么要读尼采?为什么要读哲学?今天分享的是周濂老师杭州分享会上的完整回顾,这是新书《打开:周濂的100堂哲学课》的第三场线下分享会的文字记录。

周濂:那个名叫尼采的人和
那个名叫尼采的角色
(周濂新书《打开:周濂的100堂哲学课》杭州分享会完整回顾)
1.
“10万+博主”尼采
“瞧,这个人!”,这四个字不仅是尼采自传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它是罗马派驻犹太行省的总督彼拉多在指认耶稣基督时说的四个字。当耶稣基督被市民抓住之后,彼拉多指着耶稣基督说:“瞧,这个人!”尼采用这句话来作为他自传体作品的名字,它其实有一个隐含之意:我就像基督一样,是一个新价值的奠基者。
弗里德里希·尼采,1861年。
大家可能觉得尼采这个人疯了,的确如此。《瞧,这个人》这本书是在1888年出版的,那一年尼采出版了五本书,《偶像的黄昏》、《尼采反对瓦格纳》、《瓦格纳事件》、《敌基督者》以及《瞧,这个人》。写完这几本书的第二年,1889年的1月3日,尼采从他的住处来到一个广场上,他看到一个马车夫正在用皮鞭抽一匹马,尼采于是扑上去抱住那匹被抽打的瘦马大声呼道:“不要打我的兄弟!”,尼采真的疯了。
《瞧,这个人》里边的题目包括“我为什么如此智慧?”“我为什么如此聪明?”“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我为什么是命运!”从常人的眼光来看,尼采毫无疑问已经处于疯癫的边缘了,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尼采此时对于自己的能力和哲学的天赋充满了肯定的精神,他的确是这么认为的。在《瞧,这个人》这本书当中,尼采说:36岁时我的生命降到了最低点——我还活着,但却看不到离我三步远的东西。因为他的视力非常差。尼采不仅有偏头痛的病症,而且他的胃肠功能非常不好,消化能力不行,更重要的是他的视力也很糟糕,他在25岁的时候成为巴塞尔大学的古典学教授,但很快就决定放弃这个职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他的视力已经差到不能去阅读太多的学术文献了。
虽然尼采在肉体上是一个颓废的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病人,但尼采说:在我身上精神的完全明亮与喜悦,乃至于精神的繁茂兴旺,不仅与最深刻的生理虚弱相一致,而且甚至与一种极端的痛苦感相一致,从病人的视角出发去看比较健康的概念和价值,又反过来根据丰富生命的充盈和自信来探视颓废本能的隐秘工作,这乃是我最长久的训练,是我最本真的经验。如果说是某个方面的训练和经验,那我在这方面就是大师。
之所以引用这一长段话,是因为这里边有两个关键词,一是“颓废”,一是“健康”。尼采终身都在试图与身体的颓废和精神的颓废做斗争。毫无疑问,他是一个身体颓废者,对健康人来说理所当然的东西,对于尼采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恰恰从病人的视角,从一个身体颓废者的视角,尼采看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他强调的是精神的健康、强健的重要性。所以理解尼采一个很重要的视角是他是一个病态的人,但他却去追求一个健康的哲学。他是一个虚弱的人,但他去追求一个强力的哲学,一个充满了力量的哲学。所罗门说尼采主要关切的是理解他自己的那个遭受疾病折磨的,孤独而又不幸福的人生,并由此肯定这个人生。
我觉得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的话,他一定是个微博大V,而且一定是个经常写出10万+文章的博主,因为他经常会闪现金句:“那没有杀死我的,让我更加强大。”“生活在险境中。”“我不是人,我是炸药!”在介绍尼采的摧毁性之前,还是让我们先来破这个题:那个名叫尼采的人和那个名叫尼采的角色。
活动现场
2.
尼采的悲剧精神
名叫尼采的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尼采,他明明体会到了虚弱和颓废,生命的无意义和人生的虚幻感,但他在作品和哲学当中却要去塑造或追求那个名叫尼采的角色,这个角色是要肯定生命,热爱命运,去赢得一种明亮的喜悦感乃至于繁茂兴旺的精神生活。毫无疑问,那个名叫尼采的人和那个名叫尼采的角色,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张力,有时候我们甚至怀疑尼采是不是出现了精神分裂症,但我觉得到最后他把那个人和角色是合二为一的。
尼采说“我不是人,我是炸药!”。这炸药的摧毁性不仅是炸毁了一座大楼那么简单,甚至是炸毁了自苏格拉底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和耶稣的西方基督教的主义,尼采攻击所有声名赫赫的伟大人物,包括苏格拉底。他说“苏格拉底错了,而且他很丑”,说起来好像尼采很漂亮似的。他还说“黑格尔错了,而且他还是个笨蛋!”“叔本华错了,而且他还是个懦夫!”“瓦格纳的音乐很糟糕,而且他是个没品的人!”
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黑格尔,叔本华还是瓦格纳,尤其是除了黑格尔以外的那三个人,某种意义上都是尼采非常崇敬的人,他之所以要攻击这些他崇敬的人,恰恰是因为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镜像,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和弱点,所以他要攻击他们,其实要克服自己。
在谈论苏格拉底、基督之前我先讲一个小故事,古希腊有一个神话,其中有一个人物是弥达斯国王,有一天他在森林里遇到了一个精灵,他就问这个精灵人间最好的东西是什么。那个精灵一开始不愿意回答他,说还是不要问这个问题了。他经不住国王的百般纠缠,最后叹了一口气,告诉了他答案,精灵说:“可怜的朝生暮死的人类,命运的不幸产儿,你们为什么一定要我说出那些你们最好不要听的话呢?对你们来说,最好的事情是永远达不到的,根本不要出生,不要存在,要归于无物,而次好的事则是早点去死。”人生最好的事是首先不要出生,其次是赶紧去死。
《马男波杰克》
我大一的时候在北大二教的教室里自习,手上拿着《悲剧的诞生》,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心灵真的遭到了重创,我当时拿起笔做了一件非常没有公德的事,我把这句话写在书桌上,希望未来有人读到这句话,与我产生共鸣。
过了很多年再回想起这句话,忽然意识到这句话不是尼采想要传达的观点,为什么这么说?这句话透出非常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它告诉我们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赶紧否定你的人生,否定一切的价值。这句话更适合哲学家叔本华,因为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叔本华说:“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所以人从来都是痛苦的,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地来回摆动着。”
后来叔本华在分析古希腊的悲剧精神时又说:“分析到最后,古希腊悲剧的快感是一个接受的问题。”何谓“接受的问题”?我们知道古希腊的各种悲剧,特别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三部曲,主题都围绕着一个命题,已经发生的事必然发生,这句话背后是一个决定论的命题。你的自由意志是没有意义的,妄图要改变人生将徒劳无功,所以你去读俄狄浦斯会发现最后就是汉密尔顿的观点:“既然事情非如此不可,那么好,我现在就来完成你的意愿。”这个你是指命运女神的意愿。“它接受生活,是因为它清楚地看到生活必然如此,而不会是其他的样子。”
分析到这里大家是否会意识到,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否定人生,到古希腊的悲剧精神接受人生,这是往前迈了一步。但尼采的悲剧精神还要更进一步,他不仅是接受命运不得不如此,还要去肯定生命本身,要去热爱生命本身,要去拥抱生命本身。所以你会发现虽然当年叔本华对尼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尼采最后是超越了叔本华,超越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而进入到了悲剧精神。
而尼采同样也在反对苏格拉底,他说“苏格拉底是希腊解体和消亡的工具,是一个典型的颓废者。因为理性是反对本能的。”理性反对本能这句话很好理解,比如在座的女生到了午夜12点饥肠辘辘,你的本能告诉你要打开冰箱,但你的理性在反对你的本能。所以,在尼采看来,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试图制造一个有秩序的光明的充满了理性主义精神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其实是以扼杀人的欲望和激情、本能为代价的,理性对我们的要求永远是Say no,而且这种理性的束缚无处不在。
但很有意思,尼采说到苏格拉底的时候对苏格拉底是既爱又恨。他说:“作为须眉男子,苏格拉底在众人眼前犹如猛士,活得潇洒、快乐,可谁料到,他竟然是个悲观主义者呢?他直面人生,强颜欢笑,而把自己最深层的情愫、重要的评价隐藏,隐藏了一生呀!苏格拉底啊,苏格拉底深受生活的磨难!”读到这里,你会发现尼采讲的其实是自己。所以学术史上一直在讨论尼采为何要反对苏格拉底。
活动现场
3.
“廉价且虚伪的同情心”
尼采反对的另外一个对象是耶稣基督,包括基督教。尼采说:“基督教既不是阿波罗的,也不是狄奥尼索斯的”。阿波罗是古希腊的日神,日神精神象征着光明、理性和秩序,而狄奥尼索斯就是酒神精神,象征着欲望、混乱和无序。
他说:“基督教否定一切审美的价值。”审美或美学一词,aesthetics,还有一个意义是感性的情感的意思。当尼采这么说的时候其实说的是基督教用道德来取代审美,用道德来压制情感。他说基督教在最深刻的意义上是虚无主义者。而狄奥尼索斯却象征着肯定的极端界限。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再举一个例子,这张图是梅西在给一个著名的牛奶品牌做的一个宣传照,但广告语非常棒:“自然力量,天生要强”。
尼采反对基督教,因为在尼采看来基督教主张的是弱者道德,弱者运用道德去攻击强者,难道不是这样吗?当我们面对一个强者时,我们对他无可奈何,于是我们用道德的语言来攻击他:“他是一个坏人。”尼采恰恰要主张不要从道德的意义上去理解“好人”,在尼采看来一切提高人类的权力感、权力意志、权力本身的东西就是好。曾有台湾的一名学者建议把will to power,权力意志翻译成冲创意志,冲破一切枷锁的束缚。在五四运动时人们特别喜欢说冲决一切网罗,这背后也有尼采思想非常深厚的影响,强调的是will to power。
那什么是坏?一切源于软弱的东西都是,一切与soft相关的东西都是坏。
说完梅西我们再说另外一个人,我是C罗的粉丝,一个重要原因是在C罗身上可以看出自然力量后面这四个字:天生要强。对比梅西和C罗,我觉得梅西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才,他拥有自然力量,但在某种意义上缺乏天生要强的品质,而C罗不仅充满自然力量更重要的是天生要强。去年世界杯期间葡萄牙对阵西班牙,86分钟时葡萄牙以2比3落后于西班牙,C罗站在任意球的前面时,“当镜头长时间定格在他的脸上时,他的眼里既有平静又有杀戮,有节奏的呼吸带出一种必胜的信念,眼波流转之间好像既微及昆虫草木又大至宇宙人生”。这是一个极其夸张的表述,但在我看来,当他最终踢进球时,C罗身上最集中体现出了尼采对于“何谓幸福”的理解:“什么是幸福?感到力量在增长,感到一种阻力被克服。”
分析到这里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对“德性”这个概念做了颠覆性的理解,所谓的以德服人,不再以道德意义上的好来服人,而是以卓越本身来服人,以你的优秀和卓越来服人。所以尼采说:不是满足,而是更多的权力;不是和平,而是战争;不是德性,而是卓越。其实我们今天说的virtue在古希腊文当中是卓越的意思,在古希腊文当中说这个人有德性,是指这个人是一个卓越的人士,而不是说这个人是道德意义上的好人,所以尼采对于德性也是古希腊式的理解。
尼采认为,生成和消逝,建设和破坏,对之不可作任何道德评价,它们仅仅是属于艺术家和孩子的游戏,只有审美的人才能这样看待世界,而道德的人永远看到的是弱者和失败者被强者的凌辱。但尼采这时候说了句非常狠的话:“柔弱者和失败者当灭亡:我们的人类之爱的第一原则。为此还当助他们一臂之力。”所以尼采是一个非道德主义者,他以彻底的非道德主义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大家会问为什么他要这样做?为何要反对基督教意义上的道德?在他看来,基督教道德充满了虚伪性,基督教的道德是对创造力的一种破坏和扼杀。
我们都知道基督教最重视的是爱与同情,但尼采恰恰认为同情是最有害的一种恶习,因为同情指向的对象是失败者和柔弱者。尼采的理由是这样的,他说:“别人几乎无法了解我们所受的巨痛,即使吃同一锅饭的人,我们也会对他隐瞒。”这句话是指每一个人,尤其是活到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痛苦和隐忧,外人会认为我了解、知道你很痛苦,请让我来安慰你吧,请接受我的拥抱吧。这种施舍同情的做法在尼采看来是对人的一种无视和蔑视,其实这个行为本身恰恰是在满足施舍同情者的自私心理,他要通过这种行为来获得自我的优越感。“啊,我是一个多么具有同情心的人。”这是一种虚伪和廉价的情感,而这个时代正如尼采所预言的那样,已经成了一个同情心泛滥的时代,人们在温情脉脉的同情当中去寻找自己廉价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在尼采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坏的恶习。
帮助别人和关心别人,经常不是以被帮助和被关心的对象的需求为标准,而是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的标准去帮助和关心别人。通过这种方式,你无非是获得了一种廉价的成就感——我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看到这张孩子在草地上奔跑的图时我的内心是很矛盾的,因为我的女儿也才6岁,所以我看到这张图时会油然而生地产生出这样的一种情感来。虽然我不至于热泪盈眶,但我会说看到有孩子在草地上奔跑,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人在流出了第一种眼泪之后,继续流出了第二种眼泪,啊,和所有人类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所感动,这有多好啊。米兰·昆德拉就用这个情节做了一系列的分析,他说第一种眼泪是一种矫情策略,第一种眼泪试图确证自己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第二种眼泪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媚俗,是比媚俗更媚俗的一种眼泪,因为你非常需要产生同体大悲的感觉。
尼采说不要被虚伪的假象和情感所欺骗,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丽吗?不会,你要直面惨淡的人生。这句话是鲁迅说的,鲁迅深受尼采的影响。尼采说:“你们这些善良和舒适的人啊,怎么对人的幸福几乎是一窍不通呢!须知幸与不幸原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共生共长,可是他们在你们身上总也长不大!”“总也长不大”的人是巨婴,如果尼采活在这个时代,他会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是精神上的巨婴,因为你永远都长不大,你只不过在追求一些所谓的小确幸而已,而尼采要撕破这个人生的假象,告诉你说你要通过肯定生命,直面惨淡的人生去赢得一种大无畏。
总结一下尼采为何要反对同情,同情是无能的体现,其实你并不能真的帮助到那个对象,只不过表现出帮助的姿态而已。同情倾向于肤浅,因为对对象本身并没有真正的认知。同情代表着一种“粗暴的”无所顾忌,你用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去赐予他,这是一种“粗暴的”无所顾忌。同情是对另外一个人生活道路的横加干涉。同情不过是不稳定的优越感的虚假阵地,因此是一个隐蔽的报复。
听到这里大家一定觉得尼采思想确实是太可怕了,如果你真的信了他,你这个人生就没法过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活在一种同情的假面之下,哪怕这个假面你知我知,所有人都知,如果维持这个假面的话,也许我们的人生还可以继续下去。但一旦撕破了这个假面,我们将以何种方式去生活?
弗里德里希·尼采,1875
4.
尼采的预言
我们再来分析尼采对于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的分析。我们刚才谈到幸福就是感到力量在增长。尼采认为拥有这种幸福感的人就是主人,master,而其他弱者崇尚的是奴隶道德,基督教就是奴隶道德。主人道德聚焦于个体本身,而奴隶道德喜欢躲在群体的背后求得安全感。主人道德的特点是冲创意志,崇尚力量。而奴隶道德强调同情,推崇大度,是无能于反抗强者的弱者道德。而毫无疑问,尼采认为主人道德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道德,而基督教弘扬的奴隶道德本质上会造成一系列的的道德心理学的问题。
尼采说奴隶道德最根本的表现是产生怨恨的情绪。当高尚的人自信开朗地自己面对自己而生活的时候,怨恨之人却既不率直也不天真,他们对自己也不开诚布公,他们的灵魂是歪的,他的精神喜爱蜇藏的暗角,潜逃的暗道和后门,一切隐匿之物都让他满心感到,这是他的世界,他的安全,他的乐土所在,他擅长沉默,不忘怀,等待,暂时将自己渺小化,暂时地侮辱自己。
与此相关,怨恨者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人生观?尼采说他会产生像俄罗斯式的宿命感,何谓俄罗斯的宿命感?俄罗斯的远征军因为路途太艰苦,于是他们怀着宿命论的想法躺在雪地上不再动弹,这是一种彻底的自我放弃,把身体的新陈代谢降到最低程度,让自己的意志开始冬眠。因为无法抵抗严酷的天气,无法走完这个艰难的征程,所以最终决定选择倒下,最后不如躺下来。当我读到俄罗斯式宿命时我就立刻想起了徐静蕾的男朋友黄立行唱的一首歌《最后只好躺下来》,与梅西那张广告照非常像。我觉得这首歌特别形象地刻画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
醒来刷牙,早晨来不及,塞车算什么,扣薪水,老板了不起,又是加班下班搞得好累,根本没时间了只能睡,给我一分钟的快乐吧,给我个办法来发泄吧,给我自由,让我生活不再没有意义,给我一分钟的快乐吧,给我个办法来发泄吧,结果看不到原来的出口,最后只好躺下来。
黄立行《最后只好躺下来》mv
我觉得今天所谓的佛系文化就是这种无能于反抗强者的奴隶道德,俄罗斯宿命式的,最后只能躺下来。尼采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已经预言了现代社会的根本病症,怨恨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情绪,虚无主义必将到来。奴隶道德将会取得胜利,这是一个末人的社会,而末人的表征就是看不到原来的出口,最后只能躺下来。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在尼采看来,基督教的道德是彻头彻尾的诡计。他说:“让基督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那个最巧妙的诡计就是一个词——爱。”怨恨是一种消极的情感,爱与同情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但在尼采看来,爱同样是最自私的,这是占有一切的情感策略,多少父母以爱的名义横加干涉孩子的生活,多少相爱的人以爱的名义彼此伤害,根源就在于这里。尼采说真正的爱是狂喜的和创造性的,而不是回应性和匮乏的表现。我们爱一个人不是因为我有所匮乏,有所亏欠,有所欠缺,需要来填补这个空洞。我爱一个人是因为我想与他携起手来一起去面对这个世界,创造未来。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指向。
大家一定听说过一句话:“上帝死了”。这是流传最广的尼采的一句名言。尼采说:不是我杀了上帝,而是在座的每一个人你们把上帝给杀了,你们所有人都是凶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还是一个小学生时,我就经常听说这是一个道德滑坡的时代,是道德虚无主义、道德消费主义的时代。中国人也跟着西方人开始忧虑这个问题。
对尼采来说,虚无主义虽然已经到来或终将到来,但我要做一个高贵的虚无主义者。当听到门铃响起的那一刹那,当他知道门口站着虚无主义这个阴森可怕的客人的时候,他会从狂欢中惊醒过来,进而因为过度的惊恐而四肢瘫软,陷入到彻底的悲观主义和颓废主义之中,在尼采的眼里,这是卑微的虚无主义者所表现出的样子。
我们今天那么多的佛系青年,其实表现出来的都是卑微的虚无主义态度,尼采是绝不接受和认同这个态度的。虽然他预言了虚无主义的来临,但绝不甘心坐以待毙。他要成为一个高贵的虚无主义者,通过权力意志和超人理想去直面虚无,战胜虚无,最终成为人生和世界的主人。
上帝死了,意味着超人即将来临,但在上帝与超人之间还有一个漫长的末人时代。什么是超人,你要成为超人就意味着你要超越人本身,很简单。但问题就在于你们为了超越自己干过什么呢?尼采说:“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是桥梁而不是目的;人之所以可爱,乃在于他是过渡和没落。”
我们可以这么去理解尼采的超人,它追问的其实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永恒问题:一个人如何塑造他自己,或者用威廉·巴雷特的说法是:个人如何滋养自己以图生长。我们今天所有的人无疑也都在孜孜以求地试图滋养自己,比如读成功学的著作,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但是尼采和比尼采更早的歌德,他们思考的是更加深刻的一个问题,人心深处从来都伴随着恶魔,而我们必须把我们的恶魔与自己融为一体,用歌德的话说是:“人必须要变得更善一些和更恶一些,树要长得更高,它的根就必须向下扎得更深”。
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会发现他在这本书里列举了各种各样的丑陋可鄙,甚至让人产生恶心感的形象。比方说在查拉图斯特拉攀登高峰的时候,有一个侏儒一直骑在他的肩膀上。在尼采的语境里,侏儒是“非人”的存在,它们形容丑陋,是人心当中的恶魔化身。你想要做一个健康的、饱满的、向上的人,可是小丑和侏儒却一直在把你往下拉,他们在感官上让你产生恶心感和呕吐感,在精神上让你厌世、虚无和偏狭,每当你想振翅高飞,把自己抛得更高,这些“重压之魔”就会让你坠落的更狠。
侏儒在查拉图斯特拉的耳边不停地嘲笑说:“哦,查拉图斯特拉,你这智慧的石头!你把你自己抛得很高,可是每一块被抛上去的石头都得——掉下来!”我们今天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意思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从此以后我们只接受骨感的现实,再也不去想丰满的理想了。而查拉图斯特拉不同,他怒不可遏地对侏儒大声说道:“侏儒!有你就没有我!”——这是超人才会有的勇气,只有超人才能认清自己身上最黑暗最沉重的东西,克服它,战胜它,超越它。
你需要去直面人性当中最阴暗处,你心中的那个恶魔本身,你要跟它搏斗,要试图去战胜它,克服它。这个斗争很显然是非常残酷的斗争,但普通人或用尼采的话说,last man(末人、最后的人)他们从来不关心这个问题。末人不关心超人所关心的一切问题,他们就眨巴着眼说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创造?什么是渴望?什么是星辰?他们问这些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在他们心中和眼中毫无价值。
活动现场
5.
“有的人在死后才出生”
谁是超人?有人说拿破仑是超人,其实尼采认为拿破仑不是超人,而是非人和超人的综合体。很多人认为歌德也许是尼采心目中的超人,因为歌德试图追求整体性,他反对理性、感性、情感和意志的分裂,他把自己契合成了一个整体,他创造了他自己。超人就是肯定了自己之所是的那个人。
有人会问超人有没有可能是希特勒?很多人认为尼采的哲学是法西斯的官方哲学,当年希特勒也的确去过尼采的纪念馆,并且与尼采的塑像合影过。但尼采不是种族主义者,当他强调超人时,更多的是在主张一种贵族式的精英主义,他强调的是人在教养上的卓而不群,而不是种族意义上的高下优劣。《权力意志》这本书从学术上来说是一个伪作,因为尼采生前想要写这本书但没有写成,他写了很多笔记,在1889年尼采发疯之后他的妹妹伊丽莎白以尼采之名编撰了这本书,里边收录了大量种族主义的言论,但其实读尼采发疯之前1888年写的《瞧,这个人》就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非常多的矛盾,尼采更像是一个贵族式的精英主义者,而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
最后我们来到尼采最后的日子,在1889年1月3号尼采发疯时45岁,他用短短的45年的时间把他生命中所有的能量都迸发殆尽,他就像是一个吞吐了45年的火山终于到了归于沉寂的时刻,从1889年到1900年的11年期间,他行尸走肉般地存在着。
据说在他弥留之际,他曾说过一句话,他说:“我怎么能不感谢我的整个人生呢?”这句话让我想起我特别钟爱的另外一个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在临终前说过非常类似的一句话:“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这样的哲学家在普通人眼中过的人生都不够幸福,不够快乐,甚至可以说充满了痛苦、矛盾和挣扎,但正是因为他们坦然接受了命运女神交给他们的厄运,并且勇敢地去拥抱和肯定他们的生命,所以他们过上了另外一个意义上的极好的一生。
尼采说:“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在死后才出生。”事实也是这样,当年尼采出版《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信心满满,觉得这本书象征着德语创作的最高峰,但很可怜,这本书才卖出40本,其中还有7本是送给别人的。
他说:“一个哲学家对自己的起码要求和最高要求是什么?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成为无时代的人。”“我飞向未来,飞得太远了,恐怖攫取住我,当我张望四周,看!时间是我唯一的伴侣。”
1900年8月25日,尼采去世了。他迎着新世纪的第一道曙光离开了人世,他的预言成真了,20世纪是尼采的世纪,马克思·韦伯、海德格尔、德里达等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都是尼采的忠实粉丝,他们从尼采身上吸取了大量的思想资源,而且尼采对于末人社会的预言,时至今日似乎一语成谶。
最后我特别想说的是,尼采在今天同样难逃被现代人消费的厄运,那个不能杀死我的,让我变得更强大,类似这样的话成为网络流传的金句。尼采的热爱生命,肯定生命,也经常像我们说的一句话,看破这个世界,然后爱它。为什么听起来像心灵鸡汤?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意志力、生命力去丰富和填充看破这个世界然后爱它这句话。我们只是将它当成夏日午后的一碗绿豆汤,喝下一碗,获得了瞬间的快感,赢得了廉价的字句,如此而已,所以就让这些话成为一个徒有其表的表述,一个稀汤寡水,没有实质内容的空洞形式。就好像我们衷心地热爱C罗和梅西,误以为我们也共同参与了他们的卓越和不凡,但其实我们都是英雄的影子。英雄过真正的人生,而我们在喝影子里的鸡汤。
尼采说热爱命运乃是我最内在的本性,所罗门认为:“热爱命运就是尼采最终的自我嘲讽”,“他的人生就是对热爱命运的检验,他没有成功地通过这个检验”, 我并不认为尼采没有成功地通过这个检验。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反问自己,你有没有打算通过这个检验,你是不是能够成功通过这个检验?
《瞧,这个人》里有一个副标题“一个人如何成其所是”,你是如何真正地成为你自己,就像一开始我所说的那样,我们也许无法像尼采一样生活,因为他是炸药,我们无法像他一样生活,但也许我们可以与尼采一起生活。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至少可以像尼采那样发问,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可以对着镜中的自己说,瞧,这个人,他在这一生中是如此这般成其所是的。谢谢大家。
【相关图书】
打开:周濂的100堂哲学课
点击图片购买?
如何理解与学习西方哲学?如何从懵懂的好奇真正踏入哲学思考的国度?著名学者周濂集多年哲学授课与研究的经验,用通俗的语言介绍深刻的思想,借助于日常有趣的小例子进入抽象的理论,在鲜活的生活事例和抽象的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带领我们一步步地拾级而上,探索每一处哲学景观的历史背景和妙处,解析各种哲学理论的关键所在和细微之处,讲述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到底都说了些什么。
这就是本书为你呈现的——100篇有趣、有料,不高冷、不轻佻的精彩哲学普及文章,一部有态度、有营养,读得懂、读得动的西方哲学史,一本越读越精神的哲学入门书。
转载:请联系后台
商业合作或投稿:rq@imaginist.com.cn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