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太空授课有哪五个实验
1、质量测量实验
“太空授课”的助教聂海胜将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将连接运动机构的弹簧拉到指定位置。松手后,拉力使弹簧回到初始位置。这样,就测出了聂海胜的重量——74千克。
揭秘内容:牛顿第二定律
2、单摆运动实验
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将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后放掉,小球像着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摆动。随后,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不停地做圆周运动。
揭秘内容:太空失重
3、陀螺运动实验
王亚平取出一个陀螺,用手轻推,陀螺竟然翻滚着向前,行进路线变幻莫测。随后,她又取出一个陀螺,抽动它后,再用手轻推,陀螺沿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揭秘内容:角动量守恒
4、制作水膜与水球实验
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并抽出后,形成了一个水膜。这在地面,难以实现,因为重力会将水膜四分五裂。那么,这个水膜结实吗?轻晃金属圈,水膜并未破裂,而是甩出了一个小水滴。再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更奇迹的时刻:在第二个水膜上,用饮水袋不断注水,水膜很快长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水球内有连串的气泡,用针筒取出,水球却不受任何破坏。最后,王亚平注入红色液体,红色慢慢扩散,水球变成了一枚美丽的“红宝石”。
揭秘内容:液体表面张力
延伸阅读
2021年天宫课堂做了哪些实验
2021年12月9日15点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启。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变身“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精彩开讲,并面向全球直播。
演示了质量测试、单摆运动、陀螺运动、制作水膜与水球等实验,还增添了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浮力消失实验、泡腾片实验等新环节。
天宫课堂多久一节课
2013年天宫课堂时长为50分钟。
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空间站在聂海胜、张晓光协助下进行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此次太空授课历时50分钟。由于神舟天宫组合体运行在距离地面大约340公里的高度,一个多小时就能绕地球一圈。从上课开始到结束,这期间神舟天宫组合体已经围绕地球飞行了半圈多。全国 6000 多万中小学生观看授课直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2021天宫授课多长时间
2021年天宫授课约60分钟。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2021年天宫课堂都讲述了什么
1.“天宫课堂”第一课定于12月9日下午15:40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
2.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
3.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4.中国航天员真诚邀请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
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这是中国空间站第几次太空授课活动
第=次太空授课。
第一次是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进行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太空授课,这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太空授课。
2021年12月9日,神舟13号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开始第二次天地对话,开始天空课堂,讲述了多种实验问题。
天宫课堂一共讲了哪几个实验
毛细效应实验、小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实验、会调头的扳手四个有趣实验。
1、毛细效应实验
在地面上,将玻璃管插入水中,管壁内侧的水会因为液体的张力沿着壁面上升,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会停下。在天宫上,陈冬老师将三根粗细不一样的管子插入液体中,最细的管子液面首先到达顶部,然后最粗的管子液面也上升到了管顶。水,之所以会顺着玻璃管往上“攀爬”,是因为液体的毛细现象。也就是液体表面对固体表面的吸引力,日常中毛巾吸汗也正是这种现象。而且,不同液体、同种液体温度不同,毛细现象也不同。就如天地实验中,我们在重力的作用下,水只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便停止;而天宫是微重力的状态,水变得更加“肆意”,直接到顶。毛细现象虽然简单,它的原理却大有用处,比如航空器发动机的燃料储箱、高空热管都利用了毛细作用。
2、水球变“懒”实验
刘洋老师用注射器喷出空气冲击水球,我们可以看到,水球振动比较剧烈。向水球内加入空心钢球后,刘洋老师再以同样的力度冲击它,振动变小了,好像变“懒”了一样。这是由于液体分子没有长期固定的平衡位置,受到外力时会出现明显的振动,而且随着液体分子在液体中随意移动,振动感特别明显,这也是液体具有流动性的原因。而固体与液体的密度不同,全部侵入液体后,会悬浮于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受到的重力,即使外面再“搅动”,因为有了固体“加持”,整体的运动也开始变“慢”。对于航天航空来说,这个原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船箭分离的时候,冲击非常大,这时候可以通过加入颗粒,在碰撞中耗散动能降低冲击,保护航天员和设备的安全。
3、太空趣味饮水
我们平常喝水所用的吸管都较短,只有十几厘米长;而且由于重力的原因,我们如果用越长的吸管,吮吸会越费力。而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刘洋老师用一根长达两米的吸管,轻轻松松就能喝到饮水袋里的芒果汁。这就跟重力环境与微重力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爱思考的朋友们一定会发现,我们在地球上喝水,只要改变杯子的方向,就能喝到水;而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即使将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向下流,因此航天员都要用吸管来吸水。
4、会调头的扳手
陈冬老师抛出这个标有颜色的T字扳手,有颜色的一端竟然开始左右切换,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做着旋转动作。这是苏联航天员贾尼别科夫在空间站发现的,因此也叫“贾尼别科夫效应”。但并不是所有情况都会发生掉头现象。研究发现,这个现象与扳手的旋转方式和它质量的分布有关。有趣的实验过后,陈冬老师和刘洋老师介绍了问天实验舱生命生态实验柜里生长的植物“小南”(拟南芥)和“小薇”(水稻)的生长情况。生长最快的拟南芥已经开出了小花,种植了70多天的水稻也从种子变成了植株。三位“太空教师”在中国的空间站,通过太空授课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奇妙物理现象。在最后环节,航天员蔡旭哲透露,一个特殊的钟表(冷原子钟)将随着梦天实验舱进入空间站,有望实现50亿年、误差1秒的超高精度,共同期待即将发射的“梦天”为我们的科学研究带来更多惊喜。以后,“天宫课堂”也可能会从物理化学现象逐渐过渡到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如材料学、医学,甚至包括电学、燃烧学之类的学科。
2021天宫授课内容
1.“天宫课堂”第一课定于12月9日下午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
2.天宫课堂第一课课表(授课项目):
1、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
2、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
3、太空转身
4、浮力消失实验
5、水膜张力实验
6、水球光学实验
7、泡腾片实验
8、天地互动环节
啥是天宫课堂
“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授课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1][2]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进行全程现场直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