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戴笠一去世,为什么军统就改成保密局了?
优质回答:
军统改组原因主要有四点,最重要的是戴笠犯了老蒋的大忌。
军统的势力在抗战末期达到了巅峰,全国在编的特务达到5万多人,还有5万多潜伏在各行各业的中下层特务。控制了缉私署、交通监察、航空检查、邮电检查等,权力非常之大。
更为重要的是,戴笠在抗战时期是日伪闻风丧胆的神秘人物,因而被许多热血青年视为偶像人物,号召力很强。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戴笠及军统成了很多势力的眼中钉。当然仅仅这些,还不足以动摇他的地位,最重要的是他犯了老蒋的大忌。
老蒋用人有两大原则:一是是不是浙江人或黄埔出身;二是要看推荐人是否值得信任。
老蒋对任用的人还有两大忌讳:私下拉帮结派,自成体系,而这一点恰恰是国民党存在的最严重问题。第二点忌讳是贪污,这一点戴笠还是有点分寸。
老蒋一直非常重视特务机构,赋予军统的权力很大。但同时他又对戴笠时刻保持着提防,从对戴笠的称呼上就能看得出来。
老蒋对于嫡系资历深的高级将领,一般直呼字,比如陈诚、张治中称辞修、文白。
对于大军阀或党内高层字后面加一个“兄”字,对于黄埔系青壮派核心,喊的时候名字后面加个“弟”字,比如喊胡宗南称宗南弟。
但独独称戴笠为戴科长,这个称呼一直延用了十几年,从来没改过。综合比较来看,老蒋应该是时刻提醒戴笠不能越雷池半步。
戴笠前期在个人职务上一直很谨慎,为老蒋立功无数,虽然一直是个副局长,军衔最高也不过是个少将,但他从来没有跟蒋提过要求。
但随着势力越来越大,声望越来越高,戴笠的野心膨胀了。他在抗战时期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军队培养心腹,而且和手握重兵的胡宗南、汤恩伯,三人结盟,这不的不让老蒋忌惮。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内部势力及党外势力纷纷要求裁减军统,其中原因有两点:一是飞扬跋扈,得罪和伤害过不少人;二是军统组织太庞大,开支确实不小。
而戴笠又犯了拉帮结派的大忌,所以老蒋就有了打压军统的打算。
戴笠十分会揣摩蒋的心思,他得知蒋的意图后,开始谋求控制全国警察总监的职务,他想把军统特务安插到警察系统。
另外,戴笠私下和美国人达成交易,让美国人给蒋施压,让他出任海军总司令。
这犯了蒋用人的第二大原则,蒋十分震怒,但又不敢得罪美国人,于是把海军部降级改成了海军署,戴笠的愿望落空了。
戴笠的一系列举动让蒋下定了改组军统的决心,1946年初,军统改组已提上日程,老蒋在往军统安插心腹,毛人凤给戴笠发了一封“谨防一锅端”的电报。
于是戴笠躲在外地不回来拖延时间,3月初,老蒋连发几封电报,催促戴笠回来。戴笠实在拖不下去了,只得乘飞机回南京,不料在途中飞机失事,机毁人亡。
戴笠的死很蹊跷,有不少人说是老蒋“飞鸟尽良弓藏”,但并没有直接的证据。
不过戴笠一死,军统没了灵魂人物,改组倒更加顺利,至少编制外的5万人不用再担心了。
1946年6月,军统正式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担任局长,曾风光一时的军统特务机构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戴笠之死和国民党改组军统没有必然关系,把军统改组成保密局是国民党按照整改程序有序进行的,有人把戴笠的死与改组军统联系起来,认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军统的势力过于庞大,己经到了权重震主的地步,戴笠成了拆解军统的阻力,为此,是蒋介石策划的一次灭戴暗杀行动,持这种观点的,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毕竟戴笠不是地方军阀,势力再大,也是国军一员,蒋介石要动他,只要一个调令就行,何需用此下三滥手段。
1946年3月17日,戴笠坠机而亡,由此演义出不同的猜测,有的认为是中共情报部长康生策划的,有的认为是美国中情局策划的,也有的认为是宋美龄指使人干的,因为戴笠曾想密谋杀害她的二姐宋庆龄,还有的说是军统北平站站长马汉三所为以及自杀论,这些论点事后都被一一否定,因为根本没事实依据,纯属猜想。
戴笠本身就是顶尖的特工,又掌握着军统,要暗杀他岂不是太岁头上动土,谁有这个能力?恐怕连想都没人敢想。
戴笠死的时候,正是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刚刚签署不久,中共绝不会在此时采取对国民党高极将领的暗杀行动,就在戴笠坠机一个月后的4月8日,叶挺乘坐的飞机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故,也没有怀疑是国务党特务所为。美国中情局策划的就更离谱了,不要说他们自己的飞机、自己的驾驶员、他们舍不得,当时戴笠可是他们最亲密的合作伙伴,1943年军统就和美国海军参谋部的情报署进行了合作,这次戴笠从青岛返回南京,就是根据蒋介石的指令到青岛找美国海军参谋部谈合作事宜,这是一次公差,不是有些人说的,戴笠是为谋求海军司令的私自行为,即使他谋求海军司令之职,也是在蒋介石的默许范围之內。
至于宋美龄指使的,马汉三干的,自杀论就更不值得辩驳了,宋美龄本身就和蒋介石是命运共同体,不会自断手臂,马汉三也没这个能力,他的问题主要是贪腐,完全可以通过行贿来解决,不会采取这么极端的方式,自杀吗?拿把枪在自家解决可以了,何必搞的那么扑朔迷离?要知道死的可不是他一个人,还连带着一群最亲近的部属和随从,亳无征兆和原因能说明他要自杀,即使军统撤销,他也会谋得更高的职位,此时应该是他踌躇满志之时。
改组军统的外因是重庆谈判时,国共签署了《双十协定》,督促国民党政府在1946年1月10日一31日召开了“旧政协”,国民党要想在新组建的政府中赢得选票占据统治地位和平建国,就必须答应其它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的,结束国民党的训政,保证人民自由、民主的权力,严禁司法和警察以外的机关有逮捕、审讯和处罚的权力,说到底就是要依法治国,而军统恰恰就是司法警察以外的机关,所以必须要改组军统。
改组军统的内因是,抗战胜利后,军统己成为拥有十多万人的庞大队伍,分布在了军队、警察、交通运输部门、行政机关、以及驻外使馆,这样造成多头领导,不利于统一指挥,也不利于财政预算,在这要格外强调一点,把军统改组成保密局,并不是简简单单把军统职能回归到1938年8月成立时的式样,而是为了加强领导,统一调配,将那些受过一定训练,真正从事特务工作的人员统一归纳到保密局,将那些原属于军统领导的,不从事特工工作的军事人员划到军队里,将那些受过一些训练,但非专业的再重新组合。戴笠为什么要谋求海军司令?就是要把这些人整合到海军里,组建成海军陆战队,进行封蔽训练,一旦战事需求,就是另一支“军统”。
由于戴笠坠机身亡,部分军统人员组建海军陆战队的设想没能实现,1946年6月,军统的公开武装部划归了国防部第二厅,核心部分改组成国防部保密局,主要负责人是毛人凤,专门从事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活动。
把军统的名字改成保密局,其实就是起到瞒天过海,欺骗舆论的作用,过去军统从事的工作,由保密局继续在干,后来的事实证明,保密局干的和军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谢谢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
早在1946年,老蒋在召见戴笠时就说:
“今后政府将要改组,各党、各派均将参加,军统局需要取消”。
因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军统局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们采用暗杀、绑架、敲诈等非常手段,迫害进步人士,甚至连党国要员都受到威胁,已经影响到了老蒋的统治,更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
改组军统势在必行。 军统局全称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几乎是由戴笠一手培育起来的,可以说军统与戴笠是不可分割的。
戴笠从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在老蒋的安排下组织三民主义力行社,后在南京秘密成立了中华民族复兴社,戴笠任复兴社特务处处长。
复兴社特务处便是后来军统的前身机构。1938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正式成立,简称为 “军统”。
戴笠:
郑介民为局长,戴笠为副局长,但戴笠为军统的实际负责人。军统主要是负责收集情报、进行策反、反谍、刺杀等工作。
进入军统的人员需经相关人的推荐,并经过严格的政审、考核,局机关批准后方可加入,加入后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合格者方可进行工作。
军统人中员大多都经过专业训练,其个人的职业技能与素质较高。
据不完全统计,全盛时期的军统,拥有特务8万余人,耳目遍布全国各地。
这些特务负责监听民情,抓捕我党人员,组织暗杀活动等,他们只听戴笠的指挥,国民党的党政军要员都不放在眼里,就是第二个“东厂”。
抗战胜利手的军统局,仅在编的特工就有近5万人,间谍网络更是遍布全球,控制了国民党的交通、运输、警察、缉私等各个要害部门。
特务:
戴笠的触角已经伸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而且由于军统的特殊性,它是一个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
更让老蒋不放心的是,军统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由军统指挥的各地忠义救国军总数在二十万以上。
军统局的无限扩张,让蒋介石感到芒刺在背,虽然军统局是老蒋维护统治最好用的一颗子,但是军统权势的过分膨胀,老蒋也开始担心这把双刃剑有可能会割伤自己。
因此,将庞大的军统改组拆分,也就成为了老蒋要做的事。
军统局仗着自己的特殊身份,目中无人,四处树敌,更让老蒋下了整改军统的决心。
在我党和全国人民的要求下,1946年1月,国共和谈结束,签订了《会谈纪要》,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民党结束训政,召开政协会议,严禁司法和警察以外机关有拘捕、审讯和处罚人民的权力。这个《会议纪要》正式敲响了军统的丧钟。
戴笠掌握全国的情报部门,这种事当然瞒不过他,他为了自己的退路,曾派密使去找杜鲁门,想让美国给蒋介石施压,让戴笠当上国民政府的海军司令。
戴笠向美国人承诺,如果他当了海军司令,美国的商船可以在中国畅通无阻,他愿意保护美国在华利益。 这件事肯定瞒不过老蒋。
正当老蒋为怎样处置戴笠而伤神的时候,戴笠非常凑巧的飞机失事了。
不得不说戴笠就是老蒋肚子里的蛔虫,死都死得挺是时候。
据说戴笠死的前一晚,也就是1946年3月16日夜,戴笠在情妇陈华住处过夜,那晚戴笠心情非常沉重,他对陈华说:
“华妹,我老实告诉你听,老头子不要我,我就死”。
戴笠之死民间历来有戴机撞岱山,雨农死雨中之说,意为戴笠的飞机撞上岱山,戴雨农却死在了雨中。戴笠坠机处的岱山又名戴山、困雨沟,因此民间有说戴笠之死为天意。
他死后,军统局进行改组,其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任厅长。
军统局的正式名称亦改为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任务是专责保密防谍工作,确保国家安全。
其他网友回答
一、令人谈之色变的特务机关——军统
或是一身笔挺的戎装,一副白手套,面庞冷峻;或是一袭长袍,目光狡黠。这常常是影视剧中国民党特务机关军统给人留下的印象。国民政府主要有两大特务机关,分别是所谓的中统和军统,中统全称是中央党部调查统计局,军统全称是军事委员会调查局,蒋介石成立两统的初衷是为了获取信息,权力平衡,相互制约。
民国初期直到张学良东北易帜,中国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各路军阀各怀心思,门阀林立,相互攻击,相互暗算,不听中央调遣指令的旧军阀作派依然根深蒂固,蒋介石在实际掌握国民党权力后,数次下野,屡遭“逼宫”就很能说明当时中国政局之混乱,根基是松软,再加上狼子野心的日本人虎视眈眈,这些都成为了蒋介石加强情报工作的契机。
在这种背景下,蒋介石为了加强军事情报方面的工作,在国民革命军司令部,物色了数十名侍从副官和联络参谋,负责搜集各部队的情况和各级部队长官的政治倾向、思想动态,行为动向等,由原黄埔军校教育长王柏龄主持工作。这一临时组织形态以及思想成为了日后正式组建军统的基础。同时,蒋介石为了应对当时的局面,在国民党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之下,实现意志集中和力量集中,主张建立新的三民主义青年团。
1938年6月,中华复兴社和青白社同时解散,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将军事委员会所属调查统计局之第一、二、三处改组,第一处扩建为“中统局”,第二处扩建为“军统局”,第三处负责国内邮件的检查。中华复兴社解散后,其成员转入“三青团”,秘密的特务系统转入“军统局”。军统和中统虽然没有正式划分职责,但蒋介石有他的打算,戴笠是黄埔军校的学生,主要搞军事情报、监视军队、绑票、暗杀等活动;中统主要是CC系,搞政治党派斗争以及文教方面的活动。不过戴笠经常越俎代庖,导致两统经常发生摩擦。军统之恐怖,可能主要在于暗杀。抗战时期,军统也秘密处决了一部分汉奸,如黄浚、韩复榘、傅宗耀、石友三、李士群,据说抗战时期最大的汉奸头子汪精卫之死也与军统有关。
二、堂堂军统为何要改头换面
1946年9月20日,军统连续三天在《中央日报》等各大报纸头版刊登醒目启事 “本局业已奉令撤销,今后如有不法之徒,假借本局名义,在外招摇撞骗、敲诈勒索情事发生,应请当地军宪警机关随时查扣法办”。那么当时的军统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军统公开的武装部队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在形式上,军统分为了四部分,除了刚刚提到的国防部第二厅,还有国防部保密局、交通部警察总局和内政部警察总署,实质上仍由保密局总领,郑介民任局长,毛人凤任副局长。
三、戴笠之死与军统改组之间的关系
戴笠在1946年3月飞机失事中身亡,9月便有了上文中报纸所刊登的消息,致使有观点认为是戴笠之死与军统改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过,笔者认为,戴笠之死只是在时间上加速了军统改制,并且只是有可能,里面并没有本质的联系,如果说有联系,那也是活着的戴笠所造成的。
(一)外部因素。
前文所举军统在抗日时期对汉奸日寇实施了暗杀,在抗战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应该是大快人心之事,但是军统的残酷并非只针对汉奸鬼子,同时也杀害了许多爱国志士、文人学者,甚至公报私仇。抗战胜利后,社会上以及民主党派强烈要求国民政府限制其特务行动。国民政府出于政治平衡、获得政治支持的考量,同意对军统进行改制,并提上日程。
(二)内部因素。
主要原因就在于戴笠本人。一是自古上行下效,戴笠所带领的军统,几乎完全仿效了国民党家长式的管理,戴笠在军统说一不二,所有人都处在其高压之下。甚至出现了只知戴科长,不知蒋委员长的局面,自古兔死狗烹大多出于这个原因。二是戴笠敏锐的捕捉到改组军统的信息,所以他为了能够保自己一个全身(因为在国民政府内外,他树敌众多),企图通过美国人来向蒋介石施压,掌管海军和全国警察,找别人压自己的老板,这一行为更加坚定了蒋介石改组军统的决心,这也是鸟尽弓藏的一个原因。另外,军统明明暗暗,10万人马,这对于蒋介石来说也是一块心病。总之,所谓军统改制,目的无非就是换汤不换药,在形式上顺应一下民意,此其一;另外就是瓦解戴笠时期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军统,最终为统治者所用,此其二。
所以,即便戴笠不死,以蒋介石对他的提防和猜忌,他继续担任特务大头子的可能性也小于一半,何况还有那么多党内外的敌人伺机对其进行政治打压,蒋介石不会为了这么一个棋子而影响整个政治局势。
如此分析来看,戴笠之死同改组军统,无非是个巧合。如果非要思索出一些什么关系的话,不如把思维调转一下,他的死如果是被安排的呢?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军统改成保密局有四大原因。
军统掌舵人戴笠在1946年3月飞机失事摔死后,军统局旋即被拆分改组。
军统局公开的武装部队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郑介民任厅长;
军统局剩余部分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郑介民兼任局长,毛人凤为副局长,毛人凤成为实际首脑,保密局成为单纯的保密防谍部门。
军统的改组是种必然,不因戴笠的死而改变,只不过戴笠的突然离世成为了改组的催化剂。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军统权势过大遭蒋介石忌惮。
在戴笠多年苦心经营下,军统局势力遍布国民党军队、政府、警察、宪兵各系统。
除内部机构有八处、十室和一个设计委员会外,还有军事委员会第二厅、各地的稽查处、各大城市的刑警处或侦缉大队、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军事委员会水陆交通统一检查处、军事委员会航空邮电检查处、财政部缉私署、财政部战时货物运输管理局、航空委员会政治部调查室、兵工总署警卫稽查处等十几处公开机关。
内外勤人员最多时近五万名,还有忠义救国军和别动队两支武装力量,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蒋介石本人已经对军统庞大的规模、滔天的权势开始忌惮。
抗战结束以后,蒋介石不再需要借助军统这柄双刃刀来抗战,改组军统成为必然。
第二,国民党内部戴笠的对头联手推动。
在国民党内部方面,军统的发展影响了很多人手中的权力,与军统有利害冲突,也有不少人看不惯戴笠和军统的做法。
但此前戴笠深受蒋介石宠爱,这部分人也拿他没办法,他一死去,那些与戴笠不和不快的人就想趁机报复或分赃,提出裁剪军统的意见。
比如反对军统力度最大的陈诚,想趁机扩大中统权力的陈立夫、陈果夫,复兴社中的太保之流邓文仪、康泽、贺衷寒等,均联手推波助澜拆分改组军统,希望从中分一杯羹。
第三,全国响起抵制特务统治的呼声。
戴笠摔死于抗战胜利不久,此时全国人民都渴望走向和平统一、建设发展,庞大的特务机构被全国人民所痛恨,要求裁撤军统的呼声高涨。
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强烈要求国民党政府取消特务统治,解散特务机构,全国各地也爆发了很多反对特务统治的大游行。
军统改革成为形势所迫。
第四,军统这块臭招牌需要换名。
纸面上的原因是,国民政府裁撤了军事委员会,并将其所有职能改归国民政府国防部,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自然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军统为国防部保密局所取代。
毛人凤接手的保密局仅剩涉及情报的核心部门,经过改头换面,汰弱留强,编制总共比原来少了两万人。
相对于之前规模庞大的军统局,已不可同日而语。
不变的是,保密局继续在反共反人民的道路上狂奔直到解放后被彻底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