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观后感1000字(无问西东观后感800字)
敢问何处是西东?
—-电影《无问西东》观后感
(晓南)
毋需隐瞒自己的矫情,我就是冲着文艺片的标签去看《无问西东》这部电影的。
然而我的高潮却是在最后电影结束时的字幕阶段才有的。当射灯照耀在王国维、陈寅恪这些学术泰斗们那深邃的目光上,照耀在林徽因、徐志摩这些才子佳人们那绝代芳华的脸上时,上海大光明影院硬是给我营造出一种置身于博物馆的感觉,一瞬间我眼前星光灿烂,大有目不暇接之感,几乎被这黄金时代的学术、思想和文艺气息压得透不过来了。
很遗憾当我想起来拿起手机拍照的时候,林徽因的画面已经过去了。
但是走出影院以后,当我试图整理一下对这部影片的感受时,却又觉得无比的琐碎和杂乱。
立意无比之高,剪辑无比之乱;行文有些繁琐,结构过于分散。但是的确值得一看。—-这是我对本片的整体评价。
作为毕业于北方某理工大学的本科生,我不得不嫉妒一下清华大学的牛逼哦,一个百年校庆,竟然请得动这么牛叉的一众大腕去演一部立意如此之高的电影,然后拨动着全国文艺骚年的心弦,在网上发动着一波又一波的煽情。
不过我没有任何贬义或者嘲讽的意思,相反,我对李芳芳导演的这部影片心怀感激,而且我还一直觉得,当今时代我们的文艺煽情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要我说,这部文艺得不能再文艺的《无问西东》,值得所有毕业的和在读的学子们、知识分子们和文艺骚年们去看一看,不为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水平,就为这部影片的高逼格立意,就为这部影片试图向黄金时代的思想以及思想家们所表达的那份敬意。
理解影片立意的着眼点,在我看来,一是从影片的名字”无问西东””着眼,二是从那句最广为文艺青年们传颂的””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着眼。
电影的名字””无问西东””,大家都知道来自于清华的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用度娘的解释,就是””‘无问西东’当指立德立言要超出传统的东西学之上,取得世界级的成果,即今天所讲的’创世界一流'””。
度娘狡猾,所谓””创世界一流””只是虚晃一枪而已,真正的干货是””超出传统的东西学之上””这几个字。然而,但是,清华大学在此也并没有多少底气去傲娇,人家蔡元培先生老早也已经为北大提出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校训了哦,这几个字与清华的””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毫无疑问是””同曲同工””,别无二致。
蔡元培先生的塑像就静静地坐在位于上海CBD中心的静安公园里,我每年都会有意无意地路过瞻仰一下。
所以,在我看来,影片名字所指不仅仅在于清华的校歌,而是有着更为深远和广大的视角,那就是自明末清初到近代那一段时间,西方的学术思想进入中国并在中国学术与思想领域产生一系列互动交融的过程,正所谓””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之争。而这一段历史进程所凝聚的精华之一,无疑就是本片所着墨的西南联大时期。有人说今天中国所有的人文大师加在一起,也赶不上西南联大时期的一位大师,比如陈寅恪,比如王国维,比如胡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句话确实成立,要知道,牛叉的钱钟书和杨振宁也都是当年西南联大的学生来着。
所以本片借清华百年校庆之机,向西南联大的时代致敬,向西南联大的精神致敬,向自明末清初以来为东学与西学的合壁而付出心血的一代代知识分子们致敬,实为正解。在这个人心不古、物欲横流的时代,这本身就令人肃然起敬。很煽情啊。嘻嘻。
所以,在此向李芳芳导演致敬,向在过去的七年里孜孜推动本片上映的人们致敬。
至于那句贯穿影片始终的拷问:””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 我只想说,这也就是一句适合搅动文艺青年心田的鸡汤而已,假如想用这句话来映衬胡适、陈寅恪和王国维这些大师们的思想与精神,那就实在太肤浅了。不是这句话不对,是这句话太对了。问题在于对于这些大师们来讲,这句话就像””做人要正直,不可同流合污””那样正确而肤浅。当王国维在1927年纵身跳入颐和园湖中的时候,难道他对这个肤浅的问题还需要思考吗?
这就是我觉得本片拍得不够好的根本原因:立意很高远,但是落笔和行文处却实在有些落俗。与大师们的思想与精神高度存在较大差距。
跨越了一个世纪,讲述了四代人的故事,整部影片就是企图围绕一个主题,讲一个道理:听从内心,不为世俗所累。
这个主题当然没有毛病。实际上,当徐志摩在1925年的那首诗《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里,表达的就是这个主题:听从内心,不为世俗所累。所以,我始终有一个腹黑的猜测,本片中着墨颇多的王敏佳初中老师与师母那段痛苦的婚姻生活,是以徐志摩与陈幼仪的婚姻为原型做的艺术化映射,并为徐志摩为这一段婚姻所一直遭受的非议进行辩解。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测哈。反正我觉得影片中这一段关于初中老师痛苦婚姻的大量着笔,实在有点令人费解,很有些””偏题””的感觉。
但是,偏题有偏题的收获,我认为这位初中老师的妻子、也就是王敏佳的师母,是本片里演得最好的两个角色之一,另一个角色是米雪所饰演的沈光耀的母亲沈母。我觉得本片中这两位女性的饰演者应该可以去角逐最佳女配角了。
问题在于,影片为诠释立意主题所做的情节设计有点太过于牵强了。四代人之间的故事连接,显得太过””用力””,也就是为了连接而连接,创作的痕迹有点太明显,就显得不那么自然了。包括沈光耀驾驶飞机空投食物那段的情节设计,都显得有点落俗了,俗得与烂俗的好莱坞大片有的一拼了。
也许是影片讲述的那群人太过牛逼了,一个比一个有思想、有深度、有学识,所以作为导演很难掌控吧。而作为演员又何尝不吃力呢。
演员还能再牛逼点吗—-章子怡、张震、王力宏、黄晓明、陈楚生,够大腕吧,够牛吧。但是,他们所试图扮演的那群人实在比他们还牛,因为那群人的牛逼之处不在于颜值,而是在于内心。如果胸中无墨,就算你是大腕们又能怎样?你演得出林徽因的绝代芳华吗?你演得出徐志摩的气自华吗?你演得出胡适的学者之风吗?你演得出王国维的大师范吗?难啊!真难啊!
当然整部影片并没有去演这几位人物,只是在泰戈尔访华那段朦朦胧胧的情节里,模模糊糊给了那一群人的照片,以及在影片结尾字幕阶段,就像彩蛋一样的、博物馆式地给出了这些人物的照片和简介。说实话,我还真希望影片能增加一点泰戈尔访华演讲情节的笔墨,我很想看看影片中的林徽因和徐志摩是怎样为泰大师翻译的。有点腹黑哈。嘻嘻。
不过做人要厚道,必须承认,影片中梅贻琦的扮演者演技还是可圈可点的,虽然镜头不多,但是确实演得不错,演出了梅先生的学者气质和大师风范。话说回来,你还别说,片中这位梅校长的眼神气质,与李彦宏还真有几分相像呢,但是两人的眼神里还是缺少了点梅校长本人那种似能穿透人心的灼灼英气。
我之所以说沈母演得好,也是因为米雪确实演出了那种集学识、儒雅和母性于一身的气质。
不就是想讲大学精神的传承吗?没错,在当下这个时代,太有必要讲一讲这个精神的传承问题了,而且应该大讲特讲。虽然本片拍得不够好,绝大多数人如果不借助影片外的功课看不太懂电影,至少是没法把错综复杂的情节串联起来,但是,第一,新年之初能有这样一部高逼格立意的电影上映,就已经够令人欣慰了;第二,即使看过电影的人被动进行补课,那本片也就功不可没了;第三,就算这部电影只是想拍给大学生、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们看,那也功不可没了。
最后,我很想借用影片所讲述的那个黄金时代的才子佳人和大师们之手,对本片做一个评价,那就是把王国维大师对姜白石的《暗香》和《疏影》两诗的评价和后人对于徐志摩《康桥再会吧》和《再别康桥》两诗的评价结合起来,给本片一个评价:
王国维在其名著《人间词话》里这样点评到:””白石之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
本人曾经写过一片短文《从<康桥再会吧>到<再别康桥>
:徐志摩手笔化蛹成蝶的蜕变》(),我认为,徐志摩第一次告别康桥时所写的《康桥再会吧》这首诗,虽然被公认为过于繁复驳杂,不够简约凝练,也不够条理,但是我认为仍不失为一篇佳作。
所以,我对本部由李芳芳导演、一众大腕出演、纪念清华百年校庆、向西南联大学精神致敬的《无问西东》电影的评价是:本片像王国维评价的姜白石的《暗香》那首诗一样立意极高,但是落笔处就像世人评价的徐志摩的《康桥再会吧》那首诗那样太过于驳杂凌乱。如果情节设计能够再精炼一点,故事讲述能够再凝练一点,就堪称佳作了。
事实上,这部电影从头至尾响彻着音乐,中西合璧的音乐,几乎让人有一点音乐片的感觉了。而老照片的色彩、怀旧的行文风格以及驳杂的故事情节,又让本片确实变成一篇文艺散文诗。固然,形散意不散是散文的特色,但是本片的形还是有点散过头了。好在立意又高又明确,所以观众即使看不懂情节的串联,但是对影片的主题立意,想必都不会会错意。
至于那句贯穿影片始终的拷问:””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影片给出的思考还是很全面的。影片用四个时代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不管是风云动荡、战乱频仍还是繁荣和平的时代,””世俗(都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无论外界的社会如何跌宕起伏,都对自己真诚,坚守原则。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所以,在任何时代,包括当下的时代,要想不被世俗所累,都需要做到具有强大的内心、过人的勇气、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只有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和精神才能永远年轻。而本片的英文名字恰是””FOREVER 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