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欣赏
让我们先一起品读这篇千古名作的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短短68个字,却描绘出一幅动静结合、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是不是很神奇?陶弘景不愧是南朝文学大家,用极简的文字就能让读者身临其境。
《答谢中书书》白话翻译解析
为了让更多人领会这篇美文,我们来看看它的现代汉语翻译:
“山川的壮美,自古以来就是大众共同谈论的话题。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溪流能一眼望到底。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闪耀着五彩光芒。青翠的树林和竹林,四季常青。清晨的雾气即将散去时,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西沉时,水中的鱼儿竞相跃出水面。这里真像是人间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没有人能欣赏到这样奇妙的景致了。”
翻译保留了原文的意境美,又让现代读者更容易领会。陶弘景写给友人谢中书的这封信,既是对天然美景的赞叹,也暗含了对知音的期待。
文章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答谢中书书》创作于南朝时期,当时陶弘景隐居茅山,这封信是他与友人分享隐居生活所见所感。为什么短短几十字能成为千古名篇?由于它有三个突出特点:
开门见山说,画面感极强。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每一句都是一幅画;接下来要讲,动静结合,既有静景描写,又有猿鸟鸣叫、鱼儿跳跃的动态;最终,情感真挚,末尾的感慨既是对美景的赞叹,也是对友情的珍视。
68个字就能传达如此丰富的内容,难怪后世将其视为山水小品的典范!
怎样欣赏这篇千古名作
欣赏《答谢中书书》,建议从三个角度入手:
1. 质量语言:注意作者怎样用最简练的文字描绘最丰富的画面
2. 感受意境:闭眼想象文中描绘的山水景象,体会”欲界仙都”的美好
3. 领会情感:体会作者对天然的热爱和对知音的渴望
现在很多人喜欢用这篇短文练字,既感受书法之美,又体会文学之韵,一箭双雕。你也想试试吗?
小编归纳一下:跨越千年的山水情怀
《答谢中书书》虽然篇幅短小,却凝聚了中国文人最纯粹的山水情怀。陶弘景用68个字告诉我们:美不在于辞藻堆砌,而在于真情实感;景不在于远近闻名,而在于用心发现。
今天重读这篇千年名作,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对天然的敬畏与热爱。或许,这正是经典永不过时的秘密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