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安徽一高校却选择了一条别样的路径,淮南师范学院自2023年起,连续三年以手写的形式向新生发送录取通知书。这不仅仅是一份通知,而是一份承载着温度与期待的礼物。那么,这样的行为背后有什么深意呢?
手写的温情,凝聚了心血
7月31日,随着最终一笔墨迹的落定,淮南师范学院2025级新生的录取通知书书写职业圆满结束。持续四天的手写活动中,69岁的退休教师丁名海老师在现场认真书写,他告诉记者,手写通知书的经过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投入。他每天的书写量高达180份,尽显尽职与热诚。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学院要坚持这样传统的方式?丁老师提到,手写的录取通知书不仅展示了学校的治学灵魂,还通过每一个楷体字的书写表达了对新生的亲切关怀。这种温暖也正是留给新生们的“见面礼”。
弘扬传统文化,让艺术走进校园
淮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陈大利表示,手写通知书的初衷在于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书法艺术。每一份通知书使用的都是楷体,不仅体现了师范院校的特色,更一个对传统文化尊重的表现。这样的行为,不仅为新生传递了严谨治学的态度,也让学生们在入学前就能感受到来自学校的人文气氛。
未来的新生们,你们准备好迎接这样独特的开学礼了吗?在你们的手中不仅是录取的喜悦,更是与传统文化的首次接触。
三年坚持,参与者众多
自2023年开始,这项活动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参与。第一年时,20余位包括在职教师、退休教师及在校生的师生一起参与手写通知书的活动;接下来的一年,参与教师和学生人数逐渐减少,但依然保留了15人的阵容;而在今年,这一数字又回升到了17人,其中还包括了杰出校友和留学生,展示了更广泛的参与和认可。
你觉得这样的活动对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有帮助吗?从参与人数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手写通知书的活动已经成为新生与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
小编归纳一下:传递期望,书写未来
淮南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手写录取通知书的行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新生人文关怀的体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或许我们都需要一些这样的温暖和记忆。
未来的新生们,期待你们能在这份充满温度的录取通知书中找到力量,开启你们人生的新篇章。你们准备好迎接新生活的挑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