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阿育王寺
【原文载于“广提子”新浪博客 2015年7月12号,修改重发】
早就听闻宁波有阿育王寺,因为佛陀舍利宝塔的存在,得到历代皇室,高官,文人和信众的崇敬,又是中国现存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在今年6月去江南云游,终于有了拜访阿育王寺机会。
【新建阿育王寺大门】
阿育王寺历史悠久。它创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就赐寺额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到了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宋理宗把其列为“天下五山之第二”。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被诏定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与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天童寺齐名。阿育王寺本属律宗道场,自宋以后一直为临济宗道场,至今仍然闪烁禅林,为佛家弟子崇敬仰慕,修学的向往之地。
阿育王寺位于宁波市东20公里,鄞州区五乡镇宝幢。占地八万多平方米,不仅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殿堂巍峨,有诸多名家题咏,碑记,而且高僧辈出。我本人则对阿育王寺由来和佛陀舍利塔的来龙去脉更感兴趣。
【晋代古刹】
恐怕谁都会问,阿育王是谁?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又被称为“无忧王”。他统一了整个南次亚大陆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区,成就了印度历史上有名的大帝国。阿育王的前半生被称作“黑阿育王”时代。他后来深感悔悟,信奉了佛教,停止了武力扩张,因此后半生被称作“白阿育王”时代。
【阿育王佛陀舍利塔】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到阿育王`时代已有150多年,佛教的思想也得到广泛传播,但与耆那教、婆罗门教等相比,还未取得优势。内部也教派林立。阿育王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一千比丘,在华氏城举行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了外道,系统整理了佛教经典,促进了佛教发展。
阿育王推崇佛教为国教,同时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向边陲地区和周边国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使团弘扬佛法,斯里兰卡、缅甸,叙利亚等地都有他们的足迹。阿育王的长子摩哂陀领导四位比丘传法至锡兰岛,将南传佛教引入斯里兰卡,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起源。阿育王成为佛教的护法名王,他将诏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许多地方的崖壁和石柱上,成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
【印度吠舍离阿育王石柱】
印度和尼泊尔各处至今还可见到一些遗留的阿育王石柱。吠舍离是佛陀经常居住的地方,是公认的佛教圣地之一.此地留下了许多重要的佛传故事,比如佛陀决定接受女性出家,成立了以佛陀姨母大爱道为首的尼姑僧团。佛陀也是在此地宣布他不久就会进入涅槃。阿育王为纪念佛陀最后一次开示说法之地而矗立此石柱,11米高,柱头是单个的雄伟的卧狮,面对着佛陀入灭之地俱尸那罗,下面是美丽的覆莲座,石柱浑圆光滑,没有铭文。
【印度鹿野苑内断裂的阿育王石柱】
在印度鹿野苑内原立有阿育王石柱,高15.25米,可能是因为雷击,石柱断裂为数段。这是阿育王为了纪念佛陀在此初转法论以及形成世界上第一个僧团所立。另一说是,阿育王派遣最早皈依的五比丘等六十位僧人去印度各地弘法,建此石柱标志他们伟大行程出发地点。石柱上原有婆罗米文铭刻的阿育王敕文。
【鹿野苑阿育王石柱柱头】
石柱柱头上有四只威武狮子背靠背,面向四方,狮子背上原有一巨大法轮,象征佛法从鹿野苑开始,向世界各地转动。狮子下方的圆台周围分别刻有奔跑的狮子,大象和马,公牛,四种动物之间刻有法轮,下面是覆莲座。雕刻极为精美。但是因为雷击,法轮因从高处坠落,狮头受到不同损伤。法轮也碎裂四散。这个柱头已成为印度国徽标记,珍藏在鹿野苑博物馆。
【阿育王石柱,释迦牟尼佛诞生地–尼泊尔蓝比尼】
阿育王在佛陀的诞生地尼泊尔蓝比尼也建有阿育王石柱,这是蓝比尼园最重要的历史遗迹。石柱在地面高五,六米,地面下还有二到三米,按原来风格应还有一雄伟动物柱头。阿育王在公元前249年专门造访蓝比尼,用波罗米文和巴利文铭文铭刻他颁布的敕文:“天佑慈祥王登基二十年,亲自来此地朝拜,因为这里是释迦牟尼佛诞生之地,一块石上刻着一个形象,并建立一根石柱,表示佛陀在此地诞生。蓝比尼村成为宗教的免税地,只需要付收成的八分之一作为赋税”。
【阿育王寺佛陀舍利塔正面】
让我们了解佛舍利的来龙去脉。释迦牟尼佛涅槃后,由“八王分舍利”,即由崇敬佛陀和深信佛法的八个古印度的国王将佛陀的舍利分为八份带回,并在佛陀一生中生活和弘法的最重要的地方,建舍利塔供奉。根据《阿育王传》记载,阿育王取出摩羯陀国王舍城大宝塔阿阇世王分得的佛陀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 总共兴建了八万四千座奉祀佛陀的舍利塔。在中国共建造了十九座舍利塔。后世佛教徒为缅怀阿育王功德, 多将瘗埋释迦牟尼佛舍利的塔称作阿育王塔。这十九座舍利塔中,宁波阿育王寺的舍利宝塔就是其中之一,也是中国至今唯一存世的阿育王舍利塔。
【阿育王寺佛陀舍利塔侧面】
敦煌研究院杨富学,王书庆在《敦煌文献P.2977所见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文中对中华十九塔进行了研究,将道宣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广弘明集》和道世撰《法苑珠林》与敦煌文献P.2977,以及有关地方史志比较,互相印证, 对十九座阿育王塔的地理方位、兴建年代、演变历史及保存现状等进行了考证,整理了十九塔的详细资料(详表附文后供参考)。这十九塔中名列第一的便是明州鄮县育寺塔。鄮县是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 古属会稽郡。“阿育寺” , 又名阿育王广利寺, 就是现今阿育王寺。
【舍利石塔后面供置释迦牟尼卧佛像,长约四米】
道宣记载说:(西晋)晋太康二年(281), 并州离石人刘萨何(诃)在宁波一个大山中掘得灵塔一座, “相状青色, 似石而非石, 高一尺四寸, 方七寸, 五层露盘, 似西域于阗所造”。当时认为是古印度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中的一座,尊崇备至, 将此山命名为阿育王山。此塔属于典型的宝箧印塔, 即阿育王塔。
【舍利后面的《金光明照耀神咒》,《舍利宝赞》】
据《阿育王寺志》记载, 在舍利塔涌出后, 东晋义熙元年(405)建塔亭, 这应是阿育王寺建寺之始。20年后,晋文帝增建祠宇, 造三层木塔。大同六年(540), 梁武帝诏越州守臣重修阿育王塔, 并重修寺院僧舍, 赐额为“阿育王寺” 。南宋咸淳末(1174), 魏王愷用黄金造护塔而藏舍利塔于其中。不久宋孝宗降旨送舍利塔入临安皇宫, 并为阿育王寺题额“妙胜之殿” (今尚存)。入元之后, 阿育王寺曾将舍利塔护送至遥远的元上都(今内蒙古), 又转北京各寺。明万历时, 太后赐藏舍利的铜塔。凡此种种, 足见历代对于宁波佛陀舍利塔的崇拜。
【阿育王塔】
今天所见的宁波阿育王塔为木雕舍利小塔(见上图)。据传, 此塔即西晋和尚刘萨诃在宁波山中所获。该阿育王塔曾几度转移。唐会昌法难时, 移往越州官库, 宣宗时又移往越州开元寺, 后又移回育王寺。贞明二年(916), 吴越王钱鏐及弟钱铧又将此塔迎往杭州罗汉寺, 太平兴国三年(978)钱弘俶降宋, 翌年僧统赞宁又奉此塔移往汴京, 此后便下落不明。
这八万四千宝塔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据记载, 五代时期, 吴越王钱弘俶(929 -988)曾仿照印度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塔, 埋之于国内名山之中。因这些塔的形状好似一个宝箧, 内藏《宝箧印心咒经》, 故称宝箧印塔, 又称阿育王塔。又因其大都为金属铸造, 外涂以金,所以又称金涂塔。清代以来, 在浙江、福建、湖南、广东等地出土了不少金涂塔实物。其中多件有题记:“吴越国王钱弘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七宝鎏金银阿育王塔就是其中的代表。2008年11月22日, 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了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鎏金七宝阿育王塔, 在地宫中发现石碑, 书“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等文字和诸多考古证据,长干寺也是中华十九塔之一,这样终于使阿育王塔的形制得以“正名”。阿育王塔之本始应为宝箧印塔式样。
【舍利殿石雕舍利塔】
舍利殿内有石舍利塔,石塔高七米,每边宽1.5米,印度式的四方单层宝箧印塔,顶部镶嵌宝珠和角隅,四面刻有释迦牟尼成道及八王分舍利的印度式图像,通身漆朱贴金,石塔内有七宝镶嵌的小塔。根据杨富学的考证,今天所见宁波阿育王寺舍利小塔应为宋代仿制之物, 塔身呈青色, 高1.4尺, 宽0.7尺, 五层四角, 四面窗孔, 每层雕菩萨神像, 内顶悬宝磬, 磬内悬一颗佛真身舍利,为镇寺之宝,一般情况下,舍利并不对外示人。六十年代中期, 阿育王寺舍利小塔暂由国家库房保存, 但小塔外石舍利塔被毁, 于1979年重新修复。
【舍利殿】
舍利殿始建于1678年,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建筑,高约13米。殿前屏门,浮雕绮丽。檐间方形额“妙胜之殿”为宋孝宗御制。舍利殿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都是僧俗两界关注,向往,朝圣的中心。
我在在舍利殿内逗留很久,仰望佛陀真身舍利,并在石塔四周饶塔,仔细欣赏石舍利塔的精美雕刻。回想起来,曾经拜谒过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已有多处:成都新都宝光寺舍利塔,陕西扶风县法门寺舍利塔,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佛牙塔,南京栖霞寺佛头骨舍利(佛头骨舍利从南京大报恩寺地宫出土后临时安放)和牛头山佛舍利宫,缅甸曼德勒佛舍利寺,和斯里兰卡康提佛牙寺,和宁波阿育王寺舍利殿,突然发现此生尽有那么多时刻距佛陀真身是如此接近…..。
【阿耨莲池】
离开舍利殿,心情轻松,神清气爽,就像漫漫旅途,达到了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地。人生长路漫漫,千难万险,但是向前看,却是繁花似锦。我开始在寺中悠游。阿育王寺有一池清水,绿波荡漾。池长约50米,宽约30米,称为阿耨莲池。阿耨达池相传为阎浮提四大河之发源地。佛经记载,此池位于大雪山之北,香醉山以南,周围八百里,以金银,琉璃镶岸,池内有龙王居住。曾在北京图书馆听北大教授谈古代佛教的地理,考证阿耨池就在西藏阿里附近。
【妙喜泉】石碑
阿耨莲池南边有畹荃禅师书的「妙喜泉」石碑,妙喜是宋代著名高僧大慧宗杲和尚的号,他曾经主持阿育王寺。
【天王殿】
大门上有(八吉祥地)四寂横匾,是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所书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的「觉行俱圆」匾】,为乾隆皇帝御书。
【母乳泉】,
位于舍利殿后,池长约两米,宽约一.五米,泉上方刻有「散曼陀华」为清朝书法家高振霄所书
【五百罗汉堂,和《五百应真》牌匾】
千姿百态的罗汉
【禅堂】
【八吉祥地】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所书
八吉祥又称佛教八宝,象征佛教威力的八种物象。八吉祥简称轮、螺、伞、盖、花、罐、鱼、长。称之为“八吉祥”或“佛八宝”
【阿育王寺东塔】
阿育王塔东塔,高约37米, 是一座砖构六角七层楼阁式塔。此塔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元代。1992年,方丈通一法师受寺藏明成化年间日僧雪舟所绘“育王三塔图”启发,在寺东复建宝塔,称为东塔,于1995年完工,规模为浙东之冠
【寺塔】
【阿育王寺大型石刻】
阿育王寺历代名僧辈出,诸多高僧中以大慧宗杲最有名望。他由南宋高宗敕赐大慧禅师,孝宗更赐号为普觉禅师。大慧是圜悟禅师之弟子。主持径山寺被评定为“东南第一禅院”。大慧曾主持宁波阿育王寺,提倡“看话禅”,或“参话头”。除了大慧宗杲,在清末,还有一位著名的诗僧寄禅法师,曾任中华佛教会第一任会长。一八七七年他廿七岁之时,在宁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自此号“八指头陀”。他也主持宁波天童寺。天童寺自明末以来,规模宏大,为十方丛林模范。清末渐趋衰落,寄禅担任住持以后,天童寺再度重兴起来。
离开阿育王寺,打开导航器,直奔下一个目标天童寺,继续我的佛国游。因工作地点主要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斯里兰卡,还有尼泊尔的重要佛寺,我差不多都去了。2014年退休回国,开始了国内的佛国云游。我好像永远都在去佛国的路上,山长水远,道路漫漫。
寺院和石窟里,你能看到佛陀庄严沉静内敛的神情和智慧的目光,菩萨慈祥温和关怀的微笑,在古老的松柏和银杏树下,在苍翠欲滴的竹林中,你能享受片刻的宁静,悠闲,轻松而单纯心境,在诵经和寺钟的声音中,你的心识可以向深远,虚空或大脑最隐秘的深处伸展,洞悉… 。可是你懂佛吗,获得般若智慧了吗?没有,虽然佛像庄严,却不是法身,舍利是真身,却不是佛法,烧香,礼佛,禅坐也不会让你觉悟。这些都是你执着的“虚妄”之“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即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其实,生活里处处有佛法,生命中时时见菩提(般若智慧)。“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法身无象,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花而现相”,佛法和般若智慧遍及万物,随时随地,遍满虚空。只要心不执着,随缘应化,脚踏实地,勇猛精进,生命即是法身,生活即是般若。
****完****
附表:
中华十九处阿育王塔的历史信息及兴废状况表
摘自杨富学,王书庆《敦煌文献P.2977所见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
********
附记:(来自百度)
除历史记载中华十九舍利塔,还有以下四处佛舍利为近代发现
(一) 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
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时,西山灵光寺内的辽代招仙塔及全寺建筑物均被毁。寺僧大清除瓦砾时。得到塔顶的露盘,文日:“大辽国公尚父令公承相大王燕国太夫人郑氏造咸雍七年(公元1071年)八月工毕”旋于塔期下地宫获一石函,启视有沉香匣,内贮佛牙舍利一颗。匣上书有:“释迦佛灵牙舍利天会七年(公元926年)四月二十三日记比丘善慧书”。这些内容,完全与《辽史道宗纪》所载:“咸雍七年八月置佛牙舍利于招仙浮屠”之说相符。按佛教经典《大般涅盘经》后分卷下所载。世尊荼毗后唯留四牙不曾沮坏,帝释天于佛口上颔取两枚即还夫上,起塔供养。而余下两颗,一颗传至锡兰(今斯里兰卡)坎底市的马拉葛瓦寺供奉至今,而另一颗传至于阗乌苌国,在刘宋元徽三年(公元475年)由南齐僧法献请回我国,故史称“法献佛牙。”
(二) 镇江甘露寺铁塔出土释迦佛舍利:
镇江甘露寺铁塔始建于宋代,九级八面,造型异常精美。原塔在明代因海啸倾塌,仅遗存有最下三层。1960年在修复铁塔时,在塔基三尺半处发现地宫。地宫内放置有一长方形石函,上面题有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四月八日“润州甘露寺重瘗舍利塔记”石刻一方。同时发现的还有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李德裕重瘗长干寺阿育舍利记”及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李德裕重瘗上元县禅众寺舍利记”石刻二方。从而可以认定甘露寺塔地宫中所出土的舍利,即是《法苑珠林》卷三十入中所列“东晋金陵长干塔”内的释迦佛舍利。
(三) 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内发现释迦佛舍利:
1981年11月27日上午,房山县云居寺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在清理著名的石经山雷音洞地面时,于原佛座后面地下五厘料处,发现有一方石,下有竖穴,其内存有以汉白玉、青石、白银、白玉四种原料作的五重宝函。于中发现函盖上面刻有“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已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的三十五字铭文。证明佛的舍利,在这里已被珍藏了1300多年之久。当人们开启了第五重白玉宝函,终于见到了二粒乳白色、如小米粒般大小的佛舍利,旁边还伴着三颗珍珠。据史料记载,幽州高僧静琬从隋文帝那里得到三颗佛舍利后,即安放在白带山(后称石经山)雷音洞内,只有在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592年)由当时万历皇帝朱翊的母亲迎入宫中供养过三日,此外未曾有过移动。那么,为何记载有三粒佛舍利,现只存二粒呢?内中缘由,尚不为人知。
(四)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现释迦佛指骨舍利
1987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清理法门寺“真身宝塔”塔基下的地宫时,首次发现了极为珍贵的佛指舍利,以及唐代多位皇帝供养舍利的金银器、丝织品、瓷器等一大批珍贵文物。此次发现的佛指舍利共有四枚,一枚真身舍利,三枚影骨(影者影现之意,喻真身舍利是天上之月,而影骨则表水中之月,是唐代所制的替代品)分别被安置于地宫的前、中、后三室及后室下方的秘龛内,与那些为数众多的稀世珍宝,构成了金刚界、胎藏界两大唐密曼茶罗(坛场)。因为佛指真身舍利存世仅仅此一枚,此次佛指舍利在法门寺的重光,确实是我们全世界佛教徒,值得庆贺的重大事。
*******完*******
【下面我的其它佛国游记,云游纪行】
重访佛教第五大名山-云南宾川鸡足山
寻访云南大理南诏古国的遗迹
我心中的人文泰山
从君临天下到青灯古佛,明建文帝,一个皇帝和尚的禅悟—访云南武定狮山随想
拜谒智者大师,游国清古寺和天台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