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怎样命名?揭秘台风名字的背后故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台风常常威胁着大众的安全。一提到台风,大家最关注的往往是它的影响和强度,但你有没有想过,台风是怎样被命名的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来聊聊台风怎样命名的那些事儿。

台风命名的历史背景

开门见山说,台风的命名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其实,早期的台风有很多不同的称呼,甚至同一个台风在不同的民族被叫得天差地别。为了避免混淆和加强国际合作,1997年,全球气象组织召集了包括中国、菲律宾、越南等在内的14个民族和地区,共同商讨台风命名的事宜。你有没有想过,这14个民族和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台风命名的“成员”?这是由于这些地方正好位于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往往会影响到这些民族。

共同的命名制度

每个民族和地区根据自身特色,提出10个名字,最终组合成一个新的命名表总共140个名字。从2000年开始,这个名字表被反复使用,每年按顺序为台风命名。在命名经过中,这些名字呈现出各种风格,有动物、植物,还有一些可爱的名字,比如“小犬”或“海燕”。这种命名方式不仅让人觉得亲切,还能带来一点趣味。比如,接下来要登陆的台风“利奇马”就源自越南,代表着一种水果,听起来是不是让人感觉凉爽呢?

被除名的台风

不过,命名后并不是意味着这些台风会永久使用它们的名字。如果一个台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它有可能被“除名”。例如2013年的“海燕”,由于在菲律宾造成了重大伤亡,最终被拒绝使用。同样在2018年,给我国带来损失的“山竹”也落得同样的命运。这种情况下,受影响的民族有权向全球气象组织提出上诉,要求将其移出命名名单。可以说,台风的名字也一个“责任”的象征。

怎样确保命名的科学性?

那么,台风名字的选择有标准吗?其实,这个流程并不复杂。各国可以根据文化和喜好提出名字,但必须谨慎选择,避免引起误解。顺带提一嘴,命名时也会考虑发音和拼写的简单度,确保大家都能正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台风的名字太复杂,想要在紧急情况下迅速传播信息可就难了。

小编归纳一下

往实在了说,台风的命名一个涉及多国合作、文化交流的经过。通过统一命名,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进行天气预报,也能让公众及时了解台风的动向。在面对天然灾害时,“台风怎样命名”虽小却极为重要,你是否也想了解更多关于天然现象的信息呢?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对台风命名有一些新的认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