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时间
一日三餐,是一个成语,也是一种生活常态。有铜钿的人,只要自己高兴,吃十餐二十餐也不妨,比如范厂长,法国红酒过衢州鸭脖,有时一天就吃四顿,但这是一种变态。我小时候,到海宁沈士的李家河做客人,彼地却是一日四餐,与吾乡不同,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不知别地有没有这样的吃法?
后来读班固的《白虎通义》,里面说:王者一日四食。一日四餐,原来是皇帝的吃法!这个说法令我欣喜,只可惜《白虎通义》之说,已被清代的考据家否定掉了。因此,我至今不晓得,沈士的一日四餐,究竟是怎么来的?
一日三餐,起源很早,春秋战国即已如此。例子很多,这里举两个,以免啰嗦。《庄子》里说: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这里的“三餐”,就是一天的意思。《战国策》亦说“士三食不得厌,而君鹅鹜有余食”,足见三食是那时候的生活常态。
春秋战国时期的三餐,有一个与现在很不相同的现象,那就是要用手抓。手抓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属于文明行为。反之,如果用筷子吃饭,就会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所以《论语》里有“亚饭干”、“三饭缭”、“四饭缺”,亚饭、三饭、四饭,是指抓饭的次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日三餐,据唐朝学者贾公彦的考证,早饭、中饭、晚饭的时间,跟现在差不多。当然,范厂长是一个例外,我好多次中午十二点钟打电话给他,他总不耐烦地说:等我吃好了早饭再说。因为,他刚起床。
《论语》里说孔子“不时不食”,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应该提倡。这里的“时”,就是指早中晚三餐。不时不食,是说孔子除了三餐之外,从来不吃小点心,更不会吃宵夜,可见孔子不是一个吃货。
但从《论语》的这句话可见,当时除了一日三餐之外,大概还有不少喜欢吃小点心、夜宵的人,所以孔子的吃饭习惯,就被记录了下来。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按时而食,不时不食,亦其一端。但是,我常想,春秋时期的食品公司,大概是非常讨厌孔夫子的,他们需要的是范厂长!
尽管三餐的时间古今相同,但规格却不一样,现在以中饭、晚饭为正餐,而春秋战国时期却以早饭为正。郑康成注解《周礼》,说:王日一举,以朝食也。意思是说天子一日三餐,但早饭最隆重,中饭、晚饭吃的,都是早上的剩菜剩饭。孙诒让《周礼正义》总结说:王日三食,朝食最盛,日中、夕食礼稍杀。
同样的道理,几千年前的先人过年过节请客人,一般要放在早上,这是最隆重的宴席。倘若请客人吃中饭、晚饭,大概会被人骂:狗皮倒灶。所以说,范厂长如果生活在春秋战国,一定是“国际狗屁倒灶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又兼门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