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阳泉讯(记者赫慧敏 通讯员姜妍、陈光新)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起锅烧火,欢度佳节。笼屉里蒸气弥漫,馒头、花糕、撒糕,各类富有吉祥寓意的传统美食,带着大众对新年的期盼呼之欲出。在这蒸蒸日上的烟火气中,平定县娘子关镇下董寨村村民董富祥和老伴儿一起给在阳泉市打工的儿子董晓洋打去了视频电话。“儿子,啥时候回来?”“过两天就回去。爸,咱家里头缺啥了,我去农贸买。”“不用不用,家里啥都有了。别买那么多物品,回来坐车不好拿。”“知道了。”“行,你和你妈妈说哇,一会儿我得去古街挂灯笼去了。”“爸,今年跑马排还是正月十六哇?”“是了,今年天气好,是不是想骑马了?那就快回家哇……”
跑马排是平定县娘子关镇下董寨村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举行的民俗活动。该习俗有上千年的历史,2021年被评为了民族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据考证,汉代时下董寨村就是战略要地,唐朝时作为重要军事驿站,经常有携带紧急文书的信使策马扬鞭从此地疾驰而过。年深日久,这种“疾驰”逐渐演变为展示村民力量与技巧的春节民俗活动,寓意消除一年中的病魔灾难,奔向美好的明天。每逢农历正月十六,下董寨村的村民会穿上古代服饰,身背“公文”,佩戴写有“国疆事急,速报京师”“十万火急,不得阻行”“关隘驿站,一路放行”等字样的装饰,在村里一条长约100米、宽约4米的青石巷中骑裸马循环奔跑。跑马的村民年长者接近七十岁,年少者只有十几岁。参加跑马的马匹,少则十几匹,多则三四十匹。跑马时刻从上午9时到下午2时,其间还穿插着村民自编自娱的社火和秧歌。董富祥说道:“我今年71岁,25岁我就开始骑马了,是跑马排这项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其中一个,从前还做过马排的马首,反穿皮袄,背着公文和木架,木架上还套着青铜串铃,跑起来一片叮当声响。”他自豪地说:“我跑了20多年从没由于骑马受过伤。有一次,那马儿跑累了不听话一下就钻进了礼堂里,我赶紧拽紧缰绳控制住马头,矮身贴在马背上,在里面掉了个头又跑出来了。”
尘土飞扬、喊声震耳。骑手们在官道口抢马夺缰,在长街上紧夹马身,双手平举,飞奔而过,这样的场面,不仅唤醒了关隘里下董寨人的热血激情,也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颗传承的火种。董富祥的儿子董晓洋笑着说:“小时候一到过年,最期待的就是跑马排。每天都要问爸妈,大马回来没有?每次看我爸骑马,就想总有一天我也要试试骑马飞奔的感觉。第一次骑马又激动又紧张,两腿往里环,死死勾着马肚子,下来的时候腿僵得迈不开步。”
走在古街上,董富祥一边挂灯笼,一边仔细看着脚下,随手清理掉古街上的碎石杂物。“每年跑马都会有人清理古街,检查有没有异物。跑马那天,村里人还会专门在跑马的青石巷道上撒下灰渣,防止马奔跑时打滑。我儿子和村里的后生们年年都要参加跑马排,我希望他们向前跑的时候,能一路坦途、平安顺遂。”
- 来源:黄河新闻网阳泉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