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不经意的呈现是最真实的表达)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作者:高志奇
人们之间的互动不仅是为了信息交流,更是社会产生的必要条件。如果人们之间的交流无法进行,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可是形成社会之后,人们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微妙。人是思想动物,可交流思想却并不容易。人会说反话、假话、空话,人的肢体语言更加复杂。世界上最复杂的莫过于人。人冲动起来,做的事情是禽兽不可比拟的,而人善良起来,做的事情又是禽兽永远不可超越的。无数次的书本学习或听他人之言,远赶不上自己的一次深刻体会。人是讲理的,却又是最不讲理的。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小到人们之间利益的冲突,确实有很多情况不是在讲理,而是在比强弱,不得不说,是强者有理。理永远是讲给讲理的人的,不讲理的人欺负别人却说别人在欺负他。上哪儿说理去?就是人对不讲理困境的一种无奈。小的冲突可能仅表现为意见不合,观点相左,大的冲突可能就会上升为吵架,甚至是肢体冲突。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做事,而自己的想法又是社会环境所告知的。人是社会人,所以他的想法不仅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有意思的是,自私的人总希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这样做的结果会怎么样呢?毫无疑问,这样做大多只会适得其反。人是具有独立性的人,凭什么会无缘无故接受他人错误的或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意志。不懂社会的人多得是,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会去读社会学,更不是所有人都会试着尝试理解他人,站在他人的立场。给自己定一个标准,给别人立另一个标准,自身不能圆其说,何苦为难自己,为难他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有人呈现出自己积极的一面,虽然自己也会消极,而有人却呈现出自己消极的一面,虽然自己也不见得就那么不积极。这个世界聪明的人到处都是,可有智慧的人却少之又少。为人做事不能耍小聪明,因为没有人是傻子;待人有礼是最起码的素养,因为你并没有凌驾于人的资格;追求所需尽心尽力但不苛求人是该有的豁达,因为是你的终归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是别人的。不要总是背负着没有意义的负担去活着,如果你觉得太累那就放下,不要把你的负担甩给别人,哪怕是你最亲近的人。既然你觉得是负担,甩给别人,别人为何要接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一本社会学名著,但凡接触或学习过社会学的人都知晓这本著作。一般我们把专业演员的作品看作是表演,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演员,自己的一举一动又何尝不是在表演。演员的表演是准备过的,要背台词,熟悉场景,可以彩排,不行可以重拍,遇到困难,甚至可以用替身。但日常生活中的表演都是真实表演,一遍过,不存在行不行。日常生活中的表演,不需要背台词,都是根据实际情境做出的真实反映。无论这个反映是有意遮掩,还是无意流露,都是表演者认为应该进行的表演。通常我们总是把有意遮掩当做是表演,没有理解到普通的行动也是表演。表演者通常都能分清前台和后台,在前台开始自己的表演,在后台做准备工作。实际生活中的表演,无论是前台还是后台,都是表演,只不过表演的内容不同罢了。与在家里相比,上班的时候,就属于前台表演,在外人未到来之前,熟悉的同事之间也基本可以看作是后台表演,当有外人到来时,同事之间关系就变成了前台表演。下班回家,就又进入到了后台表演,忽然有人敲门,来客人了,客人的到来使得家里也变成了前台。生活中的前台与后台可以不停切换,相互转化。不过,我们是可以正常做出判断的,不需要进行思考。现在很多人,都不懂得表演是要分前台与后台的。一位学生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教育,回家告诉父母,父母冲到学校里,找学校理论,学校领导不调查研究,当着学生家长的面,就把老师收拾一顿,甚至让老师给学生道歉,结果可想而知。老师丧失了基本的尊严,要么没法继续工作,要么再也不敢教育学生,不敢直起腰来教育学生,而家长发现真的是老师的问题,便会不依不饶。学校为了息事宁人,就惩罚老师,形成恶性循环。当老师单独教育学生时这属于后台表演,因为老师这样做是不想让表演放在前台,以免让学生受伤。如果学生不能接受批评教育,则将此事告知家长,这时候家长可以选择与孩子私下沟通,问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时候依然属于后台表演,如果家长有疑惑,可以单独找老师私下了解情况,这时候对老师和家长来讲属于前台表演,但对其他人来讲,却属于后台表演。家长冲到学校理论,这时候就属于前台表演。前台表演,就需要特别注意情境,可是学校领导把老师叫来,当着家长学生的面批评了一通,甚至让老师给学生和家长道歉,就把前台表演和后台表演混到了一起。对于学校来讲,接到家长投诉老师,首先必须要了解清楚情况,不能家长一来,学校就怂。如果确实老师有教育不当的地方,自当在家长离开学校后,后台批评老师,如果老师没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就必须维护老师。所以,区分前台表演和后台表演非常重要。有些话不是不能说,而是得分清场合,有些场合能说,有些场合则不能说。表演时,谁掌握信息谁就掌握主动,当信息不正确时,表演就会失去应有的功效,使主角地位不保,围绕配角转。冲动是人情绪的极端反映。当人遇到不满意的事情时,情绪失控,说出不该说的话,做出反常的举动。甚至想当然的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话。在表演过程中,你必须知道你的身份角色,你不清楚自己的角色,胡说一起,不仅可能会使表演中断,更有可能开启另一段糟糕的表演。人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不犯错。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人都是比较难能可贵的,而那些糊涂一世的人,虽然并不常见,但也不等于自己就遇不上。人一生,会遇上幸事和幸人,也会碰到不幸的事和为难你的人,遇到何种事和何种人,你就会开启何种表演。有些表演,虽然你不愿意,但却不得不表演。表演什么,不完全是由角色来定,更取决于其他表演者的表演和场景。当你拥有幸福的家庭,慈爱的父母,乖巧的孩子,你会很阳光很向上;当你家庭一团糟,家庭不和,自然万事不兴。你所拥有的不好结果,也是你曾经表演失败所造成的。通常的日常表演,人们都会进行印象管理,以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人。在表演过程中,有些人过于刻意,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面对新情境,太过紧张;二是不注重平时的修为,无法胜任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经过表演者的努力,会给其他人留下或好或坏的印象,但不经意的呈现如果被人发觉,那么真实的自己就会暴露。不经意呈现出好的,就能得正分,会让人更加喜欢你;不经意呈现出坏的,只能得负分,会让人重新认识你。现实往往特别残酷,九个正分抵不过一个负分。现实往往告诉你,做了九件好事,未必会有人记得,但做了一件让人不满意的事,就会有人一直记着,甚至把九件好事也否定掉。真实的自己,是最好的自己,不做作,努力积极向上,虽不一定就能赢得他人欢心,但总该心中无愧。无论你怎么做,总有人不满意,那么就做自己不违心的事情。违心,或许能换来他人短暂的笑脸,但却让自己心里不平,心中不安。自己不安,何以安人?欧文·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接触较早,阅读较迟。读完较早,写这篇随笔较迟。读完拖了一个月多之后才写,确实不是自己一贯的作风。生命历程理论告诉我们,一旦自己经历一件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事情时,会影响自己的生命轨迹。影响生命轨迹,确实扯得有点远,但我想影响自己一段时间的生活,甚至是触动自己的三观,应该还是比较有功效。我们不能预测未来,对于明天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不苛求自己,更不苛求他人,平常之心坦然面对,又有什么不好。宿命论不可信,但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有什么果,是因为种下的原因所致。自己的果,自己的因,既然苛求自己都无济于事,何苦苛求他人。“角色扮演所产生的关键问题在于,它是被人相信,还是被人怀疑”( 《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5页)。尽量表演让人相信的事情,让人怀疑尚不可取,更何况别人不满意和反对。宁用自己不经意的呈现,莫用冲突的方式,毕竟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不经意的呈现,虽然有点虚,也不过是演技不好,总好过伤人太深的直接冲突。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