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老公递给我一把“菇娘”,说平淡的日子需要甜蜜来滋养,多食用含糖量高的东西会促进多巴胺和大脑内啡肽的释放,让心情更加愉悦。
我笑道:“你一个南方人居然喜欢吃菇娘?”只见我老公说:“看见这黄灿灿的菇娘,就让我惦记家乡的黄橙橙的枇杷果啊。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光看见这黄金色,就能勾起我的思乡情。”
枇杷,这是一个秋季缺少的好东西!温燥的初秋季节怎么可以不知道枇杷呢,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润燥止渴、降逆止呕的枇杷吧。
枇杷果
“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我们的著名大词人苏轼在表达对岭南瓜果的喜爱。诗中的芦橘就是今日的主角“枇杷”。
枇杷,又名芦橘、金丸、芦枝,属于蔷薇科植物枇杷的果实。唐代的《新修本草》中是这样描写枇杷的:“树高丈余,叶大如驴耳,背有黄毛。子梂生如小李,黄色,味甘、酸。核大如小栗,皮肉薄。冬花春实,四月、五月熟,凌冬不凋”
多么的生动形象啊,枇杷就是这样一个另类的水果,与大多数的果树都不一样,它在秋冬季节开花,冷香散发之季吸收着自然的干燥清爽,孕育一个冬季后,春来结子,夏初成熟,承四时之雨露,为“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也有“果中之王”的称呼。
吃过枇杷果的都知道它酸酸甜甜,美味可口。《本草纲目》说“枇杷能润五脏,滋心肺”可以润肺止咳、降逆止呕。可偏偏这样适合秋季的滋润之物,在瓜果丰收的秋季,它却正在树枝上开花,我们要怎么办呢?
枇杷叶
不用急,枇杷果虽然美味,在中医眼中也仅是稍具要药效的美食而已。真正具有润肺止咳,和胃降逆功效,可以缓解秋燥不适,胃热呕吐的是枇杷那“大如驴耳”的叶子,也就是我们知道强力枇杷露、川贝枇杷露中所用的“枇杷叶”。
是不是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我喝的枇杷露不是枇杷啊”。其实,枇杷露中的甜味,是蜜制的原因,并不是枇杷果的甘甜。
而枇杷叶的味道是苦的,其性微寒,归肺、胃经。我相信“味道苦”,其实是大家对于中医的第一印象,但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是苦的。中药也像厨房中的调料一样,是五味俱全的,不同的味道代表不同的功效偏向,像味甜的甘草可以补中,味酸的山楂可以收敛,味咸的海带可以软坚,味辛的生姜可以通行,而今天这味苦的枇杷叶呢?
味苦可以泄
如果说“枇杷叶”的苦,大家体会起来会有些距离感,那苦瓜、莲子心呢?其实这些苦味的药,都是潜藏在生活中的,每当舌尖溃疡,小便色黄灼热时,鼻头起包时,大家都会说“这是上火了,吃点泻火药吧。”其中的泻火药就是以黄连、牛黄、莲子心等苦味药组成的。
枇杷叶的苦,主要用来泄肺、胃之火。
一个暑热之气夏天过后,我们的胃中可能储存了诸多的烧烤、麻辣、小龙虾等辛热之物,肺内也会有一些暑热之气来不及宣散,秋季来临,诸气向内收敛,这些湿热、暑热之气,或许就会留于体内,成为秋季咳嗽的宿根。
所以在这早秋季节,家中可以准备一包枇杷叶,生用可以“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以“安胃气,润心肺,养肝肾”,蜜制枇杷叶还“能斩断痰丝,消散吼喘”,是一味简单好用的润燥、化痰、降逆止咳之剂。
枇杷一身都是宝
蜂蜜泡枇杷果
取新鲜的枇杷果洗净、去核、晾干,放入容器内加蜂蜜浸泡,密封后放于凉暗处,泡至枇杷完全脱色后,即可食用。用时取泡好的枇杷蜂蜜1汤匙,含于咽喉部慢慢咽下,服后暂时不要喝水、吃东西,让药液尽量贴护在咽喉处。可治夜晚反复发作的咳嗽,还可缓解呃逆、呕吐、便秘问题。
煮枇杷叶水
小小的枇杷叶也是“生熟异治的”。
生枇杷叶药力向下,偏于降逆止呕;蜜枇杷叶更善于入肺,偏于止咳化痰,以7岁左右的孩子为例,用量在6克左右,水煎10分钟,取渣取汁,即可饮用。
这里在补充一句,枇杷叶的“生熟异治”,是指不同的炮制方法具有不同的功效,生枇杷叶降逆止呕,是晒干后的枇杷叶,不是要生吃枇杷叶哦。
枇杷花
秋季爱流鼻涕的宝宝可以家中准备一些枇杷花。
枇杷花相比于枇杷叶药性更为平和,味淡性平,可以用于感冒咳嗽、鼻塞流涕、虚劳久咳,痰中带血之症,具有疏风止咳,通鼻窍之功。《本草纲目》中记载:“枇杷花、辛夷等分,研末,酒服二钱可治头风,鼻涕清流。”
秋季是鼻炎复发的高峰期,有鼻炎问题的宝宝们,可以在家自制枇杷花小饮料,以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好了,与秋色相应的小枇杷,今天就讲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文章链接
《给孩子吃的“梨”,您选对了吗?》
《增强胃动力,我选它!》
文章|香薷
漫画|八岁
图片制作|蛋蛋
素材来源|千库网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