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纱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题记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①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东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兰溪,出箬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②萧萧,同潇潇,雨声。子规,杜鹃的别名。③休将,不要。白发,指老年。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天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什么时候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天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特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何故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由于人并不能改变这个全球;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全球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灵魂情形。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秀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见解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灵魂,是苏轼之因此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缘故其中一个。
关于帘的诗歌
《帘》
——唐·杜牧
徒云逢剪削,岂谓见偏装。凤节轻雕日,鸾花薄饰香。问屏何屈曲,怜帐解周防。下溃金阶露,斜分碧瓦霜。沉沉伴春梦,寂寂侍华堂。谁见昭阳殿,真珠十二行。
《赋帘》
——唐·李世民
参差垂玉阙,舒卷映兰宫。
珠光摇素月,竹影乱清风。
彩散银钩上,文斜桂户中。
惟当杂罗绮,相与媚房栊。
《帘》
——唐·李峤
清风时入燕,紫殿几含秋。
暧暧笼铃阁,纤纤上玉钩。
窗中翡翠动,户外水精浮。
巧作盘龙势,长迎飞燕游。
《咏帘》
——唐·万楚
玳瑁昔称华,玲珑薄绛纱。
钩衔门势曲,节乱水纹斜。
日弄长飞鸟,风摇不卷花。
自当分内外,非是为骄奢。
《帘》
——唐·陆畅
劳将素手卷虾须,琼室流光更缀珠。
玉漏报来过半夜,可怜潘岳立踟蹰。
《帘》
——唐·陆龟蒙
枕映疏容晚向欹,秋烟脉脉雨微微。
逆风障燕寻常事,不学人前当妓衣。
《帘》二首
——唐·罗隐
叠影重纹映画堂,玉钩银烛共荧煌。
会应得见神仙在,休下真珠十二行。
翡翠佳名世共稀,玉堂高下巧相宜。
殷勤为嘱纤纤手,卷上银钩莫放垂。
《败帘六韵》
——唐·吴融
有客编来久,弥年断不收。不堪风作候,岂复燕为雠?尽见三重阁,难迷百尺楼。伴灯微掩梦,兼扇劣遮羞。零落亡珠缀,殷勤谢玉钩。凉宵何必卷,月自入轩流。
《卷帘》
——唐·黄滔
绿鬟侍女手纤纤,新捧嫦娥出素蟾。
卫(缺一字)官高难久立,莫辞双卷水精帘。
《咏帘》
——唐·徐夤
素节轻盈珠影匀,何人巧思间成文。
闲垂别殿风应度,半掩行宫麝欲薰。
绣户远笼寒焰重,玉楼高挂曙光分。
无情几恨黄昏月,才到如钩便堕云。
《咏破帘》
——唐·乔氏
已漏风声罢,绳持也不禁。
一从经落后,无复有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