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智慧,没有空调却也能消暑御寒,方法你可能想不到

现在虽然是秋天,但和夏天相比,气温明显下降了许多,早上出来能感觉到丝丝寒意。不过要是家里有空调的话基本上窝在床上只穿薄薄一件睡衣完全没问题,空调的发明可以说造福了全人类,每家每户一台空调,基本上就可以实现冬暖夏凉了,现在就连小轿车里都装有空调系统,冬天、夏天开车都不用担心温度的问题。在现代还好,那么古代人科技没有现代发达,面对四季更迭,他们是如何解暑御寒的呢?这里就不得不赞叹古人智慧了,没有空调也能实现消暑御寒,方法可能你想不到。
一、冰鉴、竹夫人消暑
面对炎热的夏天,古代也是有不少去处的,比如我们在电视剧里常常看到的皇帝带着一帮大臣浩浩荡荡前往避暑山庄的画面。其实这避暑山庄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度假村,但不同的是,承德的避暑山庄并非普通老百姓能够随随便便前往的,一般只有皇亲贵族才能在那里享受服务。如此一来,在这炎炎夏日中,普通老百姓是如何消暑解热的呢?
用冰鉴。冰鉴可以说是古代人发明的一种简易、天然的冰箱了,其作用是夏天用来装冰块给食物降温,至于所用到的冰块,一般都是冬天的时候保存下来的。关于冰鉴,《吴越春秋》这样记载道:“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所说的冰厨指的是古人夏天专门消暑饮食的地方。《周礼·天官·凌人》中也有提到过冰鉴,“祭祀供冰鉴。”这里所说的冰鉴,其实就是古人用来装冰块的器皿。
对于如何把冬天的冰保存至夏天,古人也是很智慧的,首先他们会先挖出一个离地十几米的地窖,然后把冬天取到的冰块放到地窖里存到夏天使用。
虽然整个过程看上去很简单,但却也不是平常老百姓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因为要建好一个地窖得花费不少财力物力,一般只有那些大户人家才会建地窖藏冰。如果普通老百姓想要在夏天清凉的话,一般只能到街上买店家售卖的冰镇食物来解暑。这些冰毕竟是水做的,所以价格也不是很高,普通人都能消费得起。
除了冰鉴,古人还有一个消暑利器,那就是竹夫人。所谓的竹夫人其实就是用竹子编织而成的竹篓,这个竹篓呈圆柱状,两边中间稍宽,隔间圆距稍小,中间是空的,夏天的时候抱着她是相当的凉快。竹夫人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人们也称她为竹夹膝了,大意为憩臂休膝的清凉之物的意思。
二、汤婆子、食补御寒
在《清稗类钞·诙谐类》就有记载那么一件趣事,那就是乾隆皇帝南巡到天宁寺时,听闻天宁寺的方丈破了色戒不守出家人的清规戒律,于是便入寺问其娶了几个老婆,方丈回答道:“娶了两个。”
听了方丈的话,乾隆愣住了,结果方丈却解释道,“夏拥竹夫人,冬怀汤婆子,宁非两妻乎?”从方丈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夏天的消暑利器是竹夫人,冬天的取暖法宝是汤婆子。那么,这个汤婆子究竟为何物呢?
古代人过冬的时候通常都会在屋里烧炭取暖,在屋里还好,可要是外出的话又该怎么办呢?于是古人便又发明了手炉、脚炉这类取暖利器。
手炉其实就是一个迷你版的小火盆,外形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小南瓜,一般材质为铜质,也是以碳作为燃料。手炉一般制作精致谨慎,能够使热量长久保持,冬天捧在手里暖暖的。
除了手炉,古人还发明了脚炉这类取暖利器。所谓脚炉,其实就是天宁寺方丈所说的汤婆子,和我们现代的热水袋有几分类似,其原理是把热水装到一个密不透风的袋子里,把袋口封好,然后放到被窝里取暖御寒。有了汤婆子,即使再难熬的冬夜,古人也不必担心被冻着了。
在古代,人们的御寒工具也有不少,比如利用自然资源御寒。不过在宋代以前是没有棉花的,为了抵御寒冬,于是人们便把羊绒、鸭绒填充到被子里当棉被,除此之外还会将狩猎到的猎物剥皮晒干铺到床上,然后穿上厚厚的衣服睡觉。
不过要是在白天的话,这些都是不能穿在身上外出的,于是古人又想到了一个妙招,那就是利用热气腾腾的食物御寒,其中最有名的就数火锅了。其实火锅在战国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那时候人们称其为古董羹,锅一般是陶瓷锅,食材一般多为羊肉、牛肉,冬天里来份火锅,那全身是都暖和了。
古代和现代不同,古时候没有像现在那样的便利,条件十分艰苦,寒冬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上天的惩罚,要是庄稼颗粒无收的话很容易就可以把他们逼到绝境。好在古人也不屈服,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求生绝技,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值得学习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