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它们的农历日期各是什么?
1、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2、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3、清明节 :农历三月初三
4、重阳节:农历 九月初九
5、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6、春节 : 农历正月初一
中国法定节日
新年 (1月1日,放假一天);
春节(农历新年,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三天);
清明节(农历清明当日在内,放假三天);
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
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放假三天);
中国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端午节(农历端午当日在内,放假三天);
国际护士节(5月12日);
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半天);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中国医师节(8月19日);
教师节(9月10日);
中秋节(农历中秋当日在内,放假三天);
国庆节(10月1日,放假7天);
记者节(11月8日)。
元宵节的由来和寓意?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元宵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在汉文帝时期,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都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末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节是几月初几
1、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2、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