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往往有着高傲不屈的风骨,但令人遗憾的是,哪怕是再坚强的文人,他们如果经受了太多的风雨,意识到自己无法实现思想抱负,慢慢的,他们心中会越来越失望,这种失望可能会促成悲剧的酝酿,毕竟文人的风骨,并不是支撑他们的信念,一旦这种信念丧失,他们也不甘于当贩夫走卒,当芸芸众生中最平凡的一人,只愿以生命为誓言,书写下自己慷慨激昂的一段悲歌,当年的王国维就是如此,他是充满风骨的文人,但最后没有逃过世事折磨,走上了投湖自杀的命运。
王国维出生于浙江省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郡王的裔孙,精通书画篆刻,而王国维从小就受到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因此年纪轻轻就通晓世事,博览群书。1892年,年仅十六岁的王国维参加了海宁州的岁试,并且中了秀才,被称为“海宁四才子”之一。
后来的王国维却没有一直在科举会试之间不断挣扎,正相反的是,他对当时从西方传入的新学产生了兴趣,这样的兴趣变得逐渐浓烈起来,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西方文化科学更是大量的向中国输入,王国维因此深受震动,针砭时弊,被新思潮鼓舞着,下定决心不再参加科考,同时,他为了能够赚钱满足温饱,当上了一个教书先生。
1898年,王国维前往上海一家报刊杂志社当编辑,同时他还结识了一个很厉害的文学家、教育家罗振玉。在罗振玉的推荐之下,王国维入东文学社半工半读,他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求学如渴的时光,思想不断的得以完善,形成了一个体系,1900年12月,早就萌生出国留学思想的王国维,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学成归来以后开始翻译著作,整理各类思想,并在自己的伯乐导师罗振玉的帮助之下,研究康德和叔本华。
30岁那年,在思想界已经小有成就的王国维,随罗振玉进京,并且著成了他此生最知名的著作《人间词》刊行。有趣的是他从未通过科举考试谋求官职,后来却因为得到了学部尚书的赏识,成为了朝廷内负责编纂图书的一名官员。1904年,王国维成为《教育世界》主编,进行了刊物改革。同年,他又成为了一所学校的老师,在这两年时间里面,他一面用杂志传递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一面又用教书育人的方式来传播新思想,这个时间的他愈发看透世事。后来,王国维进入学部图书编译局工作。这个工作让王国维如鱼得水,因为他喜欢看书,也爱编书,阅读的时候他可以接受到很多先进思想,他编纂完成了浩如烟海的书稿,这些书稿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础,给了后世极大的精神财富。
1906年6月,王国维对哲学的研究兴趣不再浓厚,他决心转向戏曲研究。1911年辛亥革命后,早就风雨飘摇的大清朝终于就此消亡,而王国维感受到世事的变动,不足以文人安定求生,于是他东渡日本,在日本继续研究戏曲的同时,也开始研究各种甲骨文,这段时间的他收获颇丰,在古学界小有成就,然而,后来的他因为经济不自主,没有多余的钱,负担自己在外生活的费用,便决定返国。
1916年,王国维从日本归国后,他先是当了一所外国学院的老师,又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知名学府,可以说当时的学术界非常看重他的思想。王国维十分注重于对学生思想的启发,所以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成为了一名蜚声中国学术界的教授。然而一年以后,王国维的政治思想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当年一共发生了两件大事,张勋复辟失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这两件事情都让王国维心中感受到无限悲凉,他对自己文学事业的发展前景,开始变得不甚明朗,他突然开始意识到,自己曾醉心于研究的东西,可能只是一纸空谈罢了。
十年之后,王国维在风雨飘摇的世界里面,再也寻找不到理想的曙光,他苦心孤诣编撰的著作,仿佛都成了废纸一抹,为此,51岁的王国维投身于北京颐和园的湖泊之中,将他的生命终结在了刚过半百的年纪,他去世以后,世人惋惜不已,为他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