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宰相称船典故?
其实,历史上“宰相肚里能撑船”主要有2个典故。第一个是说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宰相,娶了18岁的彩玉当媳妇。彩玉长得很漂亮,婚后过着富太太的生活。但她一点儿也不高兴,因为她埋怨父母把自己一个如花似玉、恰值大好年华的年轻姑娘,嫁给了一个糟老头子,所以总是闷闷不乐的。她到花园散心时,没想到看见了一个英俊潇洒的厨子助手赵厨。两人一见钟情,谈得很愉快。从那以后,二人经常在后花园私会。
一天,彩玉对厨子说:“咱俩每次相会的时间都很短暂,我倒有一计能让我们天天在一起。”赵厨子自然好奇她所说的办法,彩玉让他每天去用竹竿捅一只鸟,他一头雾水。原来啊,老宰相为了上早朝不迟到,特意养了一只鸟,这鸟每天五更时会叫,他就起床准备上朝。只要他一走,彩玉和赵厨子就可以在一起了。于是,赵厨子每天四更天的时候就来捅鸟,让它提前叫唤。起初,老宰相没发现异常,等他到朝房门外才听到鼓打四更,很疑惑。此后,他专门留意了此事,发现了真相。
中秋那天,老宰相把彩玉和厨子叫来,当着他们的面作了一首诗。赵厨子一听,便知道事情已经暴露了,立马下跪作诗认错,最后一句便是:“大人不把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老宰相听后,哈哈大笑,并成全了彩玉和赵厨子。二人赶紧谢恩,此后“宰相肚里能撑船”就开始流传。
第二个典故的主人公是北宋著名宰相王安石,妻子死后他又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妻子姣娘。此女不仅出身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也颇有姿色。奈何王安石朝中事务繁忙,经常不在家。久而久之,姣娘便耐不住寂寞,和府中的年轻仆人勾搭在一起了。很快,王安石就知道了俩人的奸情,决定设计来抓二人。一天,他对姣娘说自己上朝去了,其实却偷偷藏在家里。到了晚上,他偷偷潜入卧房前偷听,恰好听见小妻子和情夫调情,火冒三丈。王安石正准备砸门进去捉奸时,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自己乃是一朝宰相,为了爱妾如此动怒似乎有些不值得。于是,他咽下了这口气,准备离开。
没想到王安石一不注意,撞上了大树,树上正好有一个老鸹窝。他眼睛一转,既然自己无法正面阻止姣娘,那就用计。他拿起竹竿捅了几下鸟窝,老鸹吓得惊叫而飞,那仆人做贼心虚,立马跳窗逃走了。事后,王安石没有找他们的麻烦。直到中秋,他邀请姣娘赏月,借着酒意作诗,道明自己已经知道妻子出轨的事儿。姣娘大惊,跪在丈夫面前认错:“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
王安石一听,认为自己已经老了,姣娘还小,倒不如成全他们。于是他拿出一笔钱,让他们俩离开王府,找一个别人不认识他们的地方成婚。后来,这事儿被传开来,世人很钦佩王安石的肚量
二、山中梁宰相典故?
山中宰相,成语,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镇江下属丹阳市有座句曲山,传说汉代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成仙,又称茅山。
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常有朝廷的使者带着皇帝的信件风尘仆仆地前往茅山,得了回书又急匆匆赶回,有时遇有重大事件,往来频繁,前头刚刚派人捧着诏书、敕告出发,马上又加派使者去催办。
三、宰相肚里能撑船典故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聪明绝伦的宰相,他的名字是张显亲。
张显亲是乾隆时期的宰相,因为他口才极好,才智过人,所以人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宰相肚里能撑船。
宰相肚里能撑船典故的由来就是因为有一次,乾隆皇帝正在江南巡游,途中突然下起了暴雨,大家都吓得不敢渡过江去。
这个时候,张显亲说服了大家,他说:“皇上,你看我肚子这么大,能撑得起船,我们不用担心渡江的问题。”
乾隆皇帝被张显亲逗得哈哈大笑,于是大家纷纷跟着笑,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
张显亲说的这番话成了典故,后来人们就用“宰相肚里能撑船”来形容一个人聪明绝顶,才智过人。
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反义词
其实,宰相肚里能撑船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用来形容一个人聪明而已。
它的反义词是“肚子里没有墨水”,用来形容一个人愚蠢无能。
所以,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常常被人们引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聪明才智。
宰相肚里能撑船典故的寓意
宰相肚里能撑船虽然是一个形容聪明才智的典故,但它也有一定的寓意。
它告诉我们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才华,才能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就像张显亲那样,他的聪明才智让他能够在困难的时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告诉我们要有自信心。
当张显亲说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时候,他通过幽默的方式让大家放松下来,增加了大家对他的信任。
最后,宰相肚里能撑船还告诉我们,要勇于创新。
在江南巡游的时候,没有人敢渡江,但张显亲想到了一个别人没有想到的办法,用自己的肚子来渡江。
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启示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个典故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要有自信心和幽默感。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相信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幽默来解决问题。
它告诉我们要勇于创新和接受挑战。
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被动地等待。
最后,它告诉我们要有坚韧的毅力。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告诉我们要具备聪明才智、自信幽默、勇于创新和坚韧毅力。
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辉煌的人生。
四、布衣宰相是什么典故?
这是宋朝的文人们调侃宋神宗因为文章拜王安石为相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当时王安石凭借文章在京城大放异彩,之后被神宗注意到,最终登上政治舞台,不过,历史上求贤若渴,布衣宰相传奇也不少。 布衣宰相,这个词来源于,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的诸侯将领们都是平民出身。在那个时候,丝织品只有贵族,富人,等有社会地位的人穿。平民穿衣都是麻布的。 棉布制成的衣服大概是从宋代开始。想想元朝黄道婆的事迹,自她以后,棉布才流行开来。
五、宰相问牛不问人典故?
汉宣帝时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有一年春天,丙吉乘车到外视察,当他经过一座繁华的都城街市时,恰巧碰见有人群斗,死伤极多,但是他若无其事地走过现场,什么话都没说,继续往前走,下属们面面相觑,无奈地摇了摇头。不久,一头拉车的牛吐出舌头气喘吁吁地从对面走来。丙吉马上派人去问牛的主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旁边的随从看见这一切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宰相对群殴事件不闻不问,却担心牛的气喘,如此岂不是轻重不分,人畜颠倒了吗?这时他的一个下属鼓起勇气请教丙吉。
丙吉微笑着回答他:&39; 取缔群殴事件是长安令或京兆尹的职责,身为宰相只要每年一次评定他们的勤务,再将其赏罚上奉给皇上就行了。宰相对于所有琐碎小事不必一一参与,在路上取缔群众围斗更不需要。而我之所以看见牛气喘吁吁要停车问明原因,是因为现在正值初春时节,而牛却吐着舌头气喘不停,我担心的是阴阳不调。宰相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因此我才特地停下车询问原因何在。&39; 众随从听后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宰相英明。
六、宰相肚里能撑船典故?
&34;宰相肚里能撑船&34;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成语,源于《庄子·列御寇》。故事讲述了齐国宰相顾不上吃饭,日夜为国家事务奔波劳累,导致瘦弱不堪。有一天,他在河边见到一艘船,船夫称这艘船只能载重五百斤,宰相跳上船后,船却像平常一样轻松地行驶。当船夫得知这个乘客是宰相后,惊讶地说:“原来船上载的是宰相啊!宰相肚里的本领能撑船,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因此,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某些人的能力、经验、智慧等非常出众,能够胜任超乎寻常的任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体型和外表,内在的才华和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七、历史上状元宰相名单?
第一位吕蒙正(944-1011),33岁中状元,44岁开始任宰相,前后三次,共计10年。
第二位王曾(978-1038),24岁中状元,而且是连中三元。44岁任宰相,前后两次共计十一年。
第三位李迪(971-1047),34岁中状元,62岁成为宰相,前后三年。
第四位何栗(1089-1127),26岁中状元,1126年十一月为宰相,前后仅有三个月。
第五位梁克家(1127-1187),33岁中状元,45岁担任孝宗朝宰相,前后两次共计七年。
第六位吴潜(1195-1262),22岁中状元,56岁任宰相,前后4年。
第七位留梦炎(1219-1295),25岁中状元。留梦炎56岁任宰相,前后不到两年。
第八位文天祥(1236-1283),20岁中状元,这是大宋最年轻的宰相状元。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光芒万丈!
八、历史朝上姓董的宰相?
董卓,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字仲颖。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董槐,今安徽定远人,南宋时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被封许国公。
董 贤,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九、灵隐寺历史典故?
你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之一。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十、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个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