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原临朐县第五中学(龙岗中学)、临朐县第八中学(柳山中学)合并组建新的临朐县第五中学,校址在原临朐县第五职业高级中学校园。其时,我由临朐县第九中学(寺头中学)副校长调任临朐县第五中学教导处副主任,亲历学校重组初期的发展。
重组前全县高中学校基本情况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临朐县共有九处普通高中,分别为临朐县第一中学、城关中学、冶源中学、五井中学、辛寨中学、龙岗中学、蒋峪中学、柳山中学、寺头中学。根据1988年的统计数字,共有92个班,在校生6312人。
1989年秋,临朐县教育委员会制定《关于提高全县高中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决定对高中教育进行宏观调控,组建新的竞争体系,将全县九处普通高中分为4个层次:临朐一中与省、市重点中学竞争,为第一层次,冶源中学与城关中学为第二层次,五井中学与辛寨中学为第三层次,其余中学为第四层次。
1994年2月,临朐一中调整为副县级单位。3月,城关中学更名为临朐县第六中学,其它高中都恢复按照建校时间顺序排列的校名,冶源中学为临朐县第二中学,蒋峪中学为临朐县第三中学,五井中学为临朐县第四中学,龙岗中学为临朐县第五中学,辛寨中学为临朐县第七中学,柳山中学为临朐县第八中学,寺头中学为临朐县第九中学。1995年11月,二中、四中、六中、七中4处高中升格为正科级单位,三中、五中、八中和九中为股级单位(确定学校行政级别是在1984年)。
对高中学校划分层次和调整行政级别,必然使处于第四层次、仅为股级单位的三中、五中、八中、九中招生困难,办学积极性不高,规模逐步萎缩。1990年7月我分配到九中任教,当年高一仅招收两个班,每班四十几人,教师和学生都有低人一等的感觉,管理难度比较大。在九中六年期间,学校还在1991年、1994年两次停止招生,1994年再次停止招生后,部分学生转入临朐县第二中学和第四中学。可见,办学之艰难。一斑窥全豹,三中、五中和八中的境遇也好不了多少。这就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全县高中学校布局调整的现实原因。
县第五中学重组的过程
1996年8月16日,县编委下发文件,将第三、第四职业高中合并,成立临朐县第三职业高级中学,校址迁至卧龙镇政府驻地;撤销第五、第八中学和县第五职业高中,成立临朐县第五中学,校址定于原第五职业中学校院;新设立弥南中学。8月24日,临朐县第五中学正式组建。
学校领导班子是从全县各高中选调组成,校长吕世敦来自一中,此前任一中副校长;副校长马群从二中调入,此前担任二中团委书记;副校长李宝成从七中调入,曾任七中副校长。中层干部多由原第五中学和第八中学的校级班子成员担任,如原八中校长张增坤、原五中副校长蒋中原担任工会副主席;原五中副校长吴洪刚担任政教处副主任;原八中副校长石光友为教导处副主任等。教导处主任孟宪波是从七中级部主任调任而来。
新五中的教职工共有108名,多数来自原第五和第八中学。原第五职业高中教师大都调入县工贸职业中专,仅有孟庆军、李英香、聂彩霞、夏振业等人留用,另外从一中调入高云德、胡廷国,从二中调入谭守玲,从七中调入刘福亮、王玉娥、汤玉娟。
当时的校舍面积较小,仅有两幢单面楼房和三排平房,学校东南部的一幢楼做办公楼,西面的一幢楼做教学楼。由于条件简陋,除校长、副校长和张增坤、蒋中原等老同志在校园内分配了平房家属院,绝大多数教职工尤其是双职工家庭都在营子村和附近的袁家庄、水沟村租房居住。直到一年多后,才在学校后面新征土地上建起教职工宿舍楼,解决了教职工住宿问题。
重组后第一年教学情况
临朐县第五中学组建后,原第五、第八中学的学生迁入新校,组成高二、高三两个级部,各四个班;高一暑假期间招生六个班,学校安排我任级部主任,刘福亮和高云德担任副主任。
由于高一是新五中的第一批学生,学校相当重视,在师资配备上优先,高云德(语文)、胡廷国(数学)、谭守玲(英语)、刘福亮(化学)等从重点高中调入的教师都安排在高一任教,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马群也兼任物理课程。学校对高一级部提出的奋斗目标是教育教学成绩确保全县第一。如此一来,我的压力很大,那一年,尽管我租住在水沟村,离学校二三里路,但从早操到晚睡,全天候待在学校里备课上课辅导自习,每节课都去巡视课堂,和老师们一起商讨教学和管理办法。由于原五中和八中不属于重点中学,长时间被社会上有些人另眼相看,因此,老师们也都憋着一口气,要用实际行动改写历史,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想在教学中取得突破,证明自己。尤其是语文老师徐爱菊、杜华波,数学老师侯磊、刘光瑞,英语老师常祖珍、政治老师张法群等几位原五中、八中的学科带头人,不仅教学水平高,也非常敬业,他们把全部心思都放在琢磨教学、分析学生上,有空就钻研教材,听课评课,改进教法,力争每节课都上得高效精彩。
由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1997年1月在全县高中教学质量抽考中,高一物理、化学、语文、历史、政治五科成绩居全县第一,另有一科第二、一科第三,总评全县第一。
第二学期,按照当时的高中教育现状,进行了文理分科,合理调整了教师任课情况,老师们信心更足,继续乘胜前进,在1997年6月全县高中教学质量抽考中,高一级部获得全县文科第一、理科第一,以总有效率高出全县平均16.26个百分点的显著优势获得全县总评第一,引发较大的社会轰动效应。
1997年暑假,《临朐报》社负责人孙秉明到学校来采访,在他指导下,我撰写了《宝剑锋从磨砺出——临朐五中建校一周年纪实》,发表在7月9日《临朐报》三版头条。
我的专业发展和收获
在五中工作时,我刚到而立之年,正是精力旺盛,激情勃发的年纪。除了负责级部教学管理工作,我坚守三尺讲台,上学期任教高一一班、高一二班的历史课,下学期任教高一六班历史课,均取得优异成绩。上学期全县抽考一班历史平均分75.56,优秀率81%,二班平均分77.44,优秀率84%,位列全县高中之首;下学期全县抽考六班历史平均分81.03,优秀率67%,稳居全县第一。
同时,我的教育写作也有突破。从1996年9月到1997年8月,在报刊上发表29篇文章,其中在《中国青年报》发表《话说中山陵》《冯玉祥隐居泰山》,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发表《冯玉祥和他的“丘八诗”》《梵蒂冈城国》,在《历史学习》发表《说说路易斯安那的归属》,在《联合报》发表《怎样给学生一杯水》《“封闭式教育”不可取》。管理、教学与写作齐头并进,让我在高中历史教学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这一年,我还两次担任县教研活动评委和一次市统考试题命制。1996年10月24日至25日,临朐县青年教师优质课及“四课型”(新授课)优质课评选在五中举行,我受聘担任评委;1997年3月10日至13日,潍坊市高三统考命题工作在潍坊市武警接待处进行,我与昌邑一中徐俊来、安丘教研室高鹏宇、寿光实验中学高永春参加;1997年8月2日,临朐县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岗前培训评课活动在龙泉中学举行,我被聘为历史、地理、财经科评委,并担任组长,都圆满完成了任务。
1996年12月,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时,我顺利晋升为中学一级教师,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级职称教师。
1997年8月,县教委将我调入临朐一中,我离开了工作一年的临朐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