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骂《花木兰》的人,都不适合看电影

今天说这些话可能又会得罪不少人,但还是要说。迪斯尼的真人版《花木兰》拍得确实一般,尤其到了后半段情节急转直下,战场对峙、揭示身份、营救皇帝的段落都是草草了事,人物的行为动机经不大起推敲。但豆瓣4.9的评分就低得有点夸张了,在我看来6到7分都说得过去,至少台词和表演都没什么问题,强过多年前那部志大才疏、豆瓣评分5.4的《无极》。从《冰雪奇缘》到《勇敢传说》到《沉睡魔咒》,迪斯尼电影有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女权。《花木兰》也是一样,从一开始对传统“妇道”的叛逆,到后来军营中关于性别身份的挣扎,最后获得家庭、族人、同伴、皇帝的认可,整个情节扣题相当紧密。尽管故事编排、人物塑造的槽点很多,但“女儿当自强”的主题相当鲜明,最后片尾曲响起来的时候,我还被感动到了。但豆瓣上这么多一星二星,其实很多都是戴着某种滤镜来看这部电影的。举两个高赞差评的例子:
看出来了没有?这两个网友之所以打低分,是因为跟他们对故事的想象不符:一个是跟“文言文”不符,一个是跟原版动画片不符。把《木兰辞》称作“文言文”其实是让我很尴尬的,既然是原著党,至少要把文学体裁搞清楚吧?不过最重要的是,他们看电影的角度很奇怪。不尊重原著就是不好,不搬运原版就是糟糕,有了这样先入为主的成见,评分就很难客观得起来了。这本就是一部另起炉灶、重新包装的木兰从军记,影片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完成迪斯尼的女权人物塑造,不是为了挖掘东方文化,也不是为了还原动画原片,怀着这样那样的情结去看这部片子注定是要失望的。电影里的“气”也不能算什么文化误解,就是从中国武侠的气功、真气里搬过来的,《功夫熊猫》里早就出现过了。拿“不符史实”来说事的就更无聊了。《木兰辞》是诗歌,是文学创作,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历史上存在过这样一个人物。我个人就倾向于这是个杜撰的故事。女扮男装混在男人堆里,一两个月掩人耳目可能还勉强做得到,怎么可能“壮士十年归”还丝毫不露痕迹?就算真的有这样的“史实”,文艺作品中拿历史人物来穿凿附会加工戏说的多的是,谁说一定要完全按照真实的历史背景来拍了?若要较真,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没有指定朝代,其他三部都是胡编乱造出来的历史。从文化角度、历史角度、原作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可能属于“误读”,但下面这个角度就有点可怕了。
这就是民族对立的角度了,觉得美国人是戴着某种动机来拍这部电影的。这样一部华人英雄人物主导、西人反派结局惨淡的大片,居然还能涉嫌辱华大罪,我也真是醉了。近年来,我发现只要西方电影里出现亚裔面孔,就会有这样的声音出现。比如我上次提到的这两部:昆汀《好莱坞往事》:
盖里奇的《绅士们》:以上两部电影有比较高调的华人配角,那也罢了,但最近的热门美剧《异星灾变》讨论区就让我开眼界了:
事实上,这部美剧的时间设定是遥远的未来,人种之分已经不是重点了,而且不管什么肤色都没有智勇双全的正面角色,都有这样那样的“蠢点”。硬要找茬的话,可以说辱遍五大洲各大族。说实话,要是无论看什么都“时刻准备着受辱”的话,那也只能看《战狼》了,国外大部分片子都不适合他们。因为他们不明白的是,真正高水平的艺术都是有立场超脱性的。比如这部《异星灾变》(英文名叫Raisedby Wolves,天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中译名),从目前已有剧集来看主要是说无神论和有神论的冲突,但编导似乎并没有任何站边,双方都展露出了各自的狭隘心理和丑陋嘴脸。再比如,前段时间看了一部叫《狩猎》(The Hunt)的电影,明明讲的是西方世界左右派的分歧,但是不管对左还是对右,电影都是一副挖苦讽刺的口气,并没有要讨好任何一方的意思。曹德旺的《美国工厂》为何获得好口碑?就是因为这部纪录片只是叙述事实,不带明显的价值判断,所以民族主义者能看到对中国资本高效的赞美,社会主义者能看到对血汗工厂罪恶的批判,可谓各取所需。对昆汀、盖里奇、斯科特这样成就卓著的大牌导演来说,电影的艺术性必然是他们唯一的追求,打死我也不信他们会low到要给电影附带上辱华的功能。以上种种对好莱坞电影的挑剔,无非是一部分国人在心目中设定过多的预期——老外拍电影必须要忠实描述中国历史、正确解读中国文化、亲切照顾中国人民的感情,否则就是自以为是傲慢无礼的大烂片。带着这样的心理而去的,真的不适合看电影。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