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几十年来都是好看第一位。
1
视频都看了吧?“混元形意太极拳”掌门马保国,算得上“一代宗师”了,二十秒内被对手用自由搏击三次打趴最后被KO。
所以现在中国传统武术就被群嘲了。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没有实战价值……
这些评语其实都对。但是你们啊,too simple,谁说武术是拿来实战的?
第一个出乖露丑的传武人士是雷雷,被徐晓冬教训后,有一次他接受采访说:
现在的太极拳在推广中,实战价值已经不是第一位了,很多人说我在比赛的时候没有杀气,这是因为在推广过程中,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把实战性抹掉了嘛。
大家都笑他给自己找台阶。其实这才是真相嘛,武术早没多少实战价值了。
那武术还有什么别的价值?
桥帮主告诉你们:第一,像健身一样,能锻炼身体;第二,像艺术体操一样,养眼又好看。
什么?第一条就不说了,这第二条,肯定会让不少人跳脚:堂堂中国武术,难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表演?
还真是。
要把这件事掰扯清楚,得从民国说起。
2
一开始,武术还是要讲对抗的。简单地说,就是能打。因为武术是民间的玩意,我们看《黄飞鸿》《叶问》那些电影就知道,开武馆收徒弟,是传播武术的主要方式。开武馆就要预备着有人来踢馆,没有真功夫怎么行?
但是到了民国,武术的性质就慢慢发生变化了。
怎么变?就是变成了现代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以前是师父手把手教徒弟,现在是写好教材,统一教学;以前是真刀真枪,现在是以表演和竞赛为主。
最好的表演场合是运动会。1924年5月,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召开,武术第一次被列为表演项目。
注意了,是表演哦。而且名字都不叫武术比赛,而是叫“国操比赛”。
这国操是什么玩意?
原来,那届全运会的武术比赛是全权交给精武体育会操办的,之前精武体育会一直用“国操”来称呼武术,所以也就挪用到全运会上了。
这个精武体育会的创办者,是你们从小就看过他的电影电视剧的大侠——
霍元甲。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霍元甲的大弟子陈真是“精武英雄”了吧?
那届全运会的国操项目分为团体和个人两种比赛。怎么比?
在评委面前表演,评委打分。
团体计分有秩序、精神、气力、姿势、服装五项,每项十分,总分五十分;
个人计分按身法、手法、眼法、步法评判,取评委的平均分为个人得分。
你看,连服装都有分数,这还不是把好看摆在第一位?
如果是洪七公来参赛,穿着的乞丐衣又脏又破,服装这十分是铁定拿不到的。
3
参加了运动会,还要去考试。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接着就制定了“全国国术考试”,称为“国考”,性质跟今天的全国会计师考试、律师考试一样,考级别。
考试分为预试和正试。预试是单人表演,及格了才能参加正试。正试就是两人对抗比赛了。
第一次国考,参加正试、也就是说上场一对一对抗了的,一共有一百五十人。
考试时出现了一些很好玩的事。考试又不是性命相搏,擦枪走火出现伤亡就不好了,所以国考规定不准击打要害部位;可传统习武的人学的就是怎么一招制敌,有效地灭掉对手,你这不许打那不许踢,那还打什么劲?
精武体育会有个叫马成鑫的,好几次都打到对手要害了,可评委却说不算他得分。一气之下,他就退出了比赛。
到了1933年的第二次国考,对抗启用了统一的护具,还增加了拳击比试和女子比试。
在那时候,武术的竞技性质还是占主导地位,就是比试高低。不过后来就不一样了。简单地说,就是“去竞技化”。
以和为贵,没毛病。
刚才说到中央国术馆,它的创办者和第一任馆长,是曾经在西北呼风唤雨的著名将军张之江。他那时候刚退出军界,对武术的发展问题非常热心。
1936年,德国举办柏林奥运会。张之江通过选拔,挑出六个男选手、三个女选手,组成国术表演队,由他带队前往德国,在柏林和汉堡进行了几次武术表演,包括集体太极操、拳术、器械等单练和对练项目。
每场表演,反应都十分热烈,不少项目都要返场表演两三次;尤其是空手夺枪,常常要重复五六次。每场表演结束后,都有不少人要求签名留念。
据说当地报纸还说,“中国国术具有艺术、舞蹈、奋斗三大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及尚武精神”。
中国武术在现代史上挺重要的一次走出国门,人家也一眼看出来了,和舞蹈本质是一样的,真不是为了打架。
旁观者清啊。
4
1949年以后,“去竞技化”的过程仍在继续。
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举办,武术是主要内容。有一百四十五名运动员做了三百三十二个项目的表演。当时兼任国家体委主任的政务院副总理、元帅贺龙还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
大会开完,就组织了一个赴京表演团,到中南海、各部委、院校汇报表演。
你想想,这是要给领导看的,当然不能整得跟徐晓冬狂揍雷雷似的,那得多难看。养眼必须是第一位。
而且当时的社会形势也不适合打打杀杀了,以前的武馆都成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场所,不合时宜。国家体委组织编写的《中国武术史》就说:
但是,因为当时社会上的政治情况还比较复杂,在武术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况。一些社会武术团体,在没有报批登记的情况下就随意建立;有的搞封建迷信,破坏社会秩序;有的骗取钱财;有的甚至成为隐藏反革命分子的巢穴。
这还得了?必须取缔。
所以1955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就对武术工作采取暂时收缩,加以整顿的方针。总之,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坏分子利用做坏事”。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暂行规定(草案)》出台,武术被列为表演项目。那一年的11月,北京举行了十二个单位的武术表演大会,就试用了给表演者打分的办法。
到1959年,中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诞生了。从这时候开始,“武术怎么比”这个困扰人们多年的问题,基本上就有了定论。
按照这个规则,马保国和对手能那样比吗?不能。
《中国武术史》认为,这个武术竞赛制度好是好,可有一点不足,就是“吸收了一些体操和舞蹈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武术的特点”。
也就是说,从那时候开始,武术其实和体操、舞蹈的区别就不是很大了。
5
接下来是几十年的混乱时期,武术也受到很大影响,直到八十年代才重新恢复局面。
1982年,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这是1949年后最重要、最盛大的一次会议,一共有三百六十多人参加。这个会就是为了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制定以后的政策任务而开的。
其中就提到“表演与竞赛相结合”的方针。
武术的活动形式被分为三种:第一,健身锻炼;第二,表演观摩;第三,套路竞赛和技击对抗竞赛。
在这里面,健身锻炼、表演观摩、套路竞赛都是国家提倡的,支持的。只有技击对抗,国家的态度很谨慎。
关于技击,它是武术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兼有健身和防身的作用。但多年来,我们没有开展。有人说武术就要讲打,只有技击才有真功夫。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套路、技击都是武术运动的形式,都有真功夫。根据我国的国情,技击到底怎么搞,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技击尚处在试验阶段,要逐步积累经验。对待技击的开展要取慎重稳妥的态度。
看明白了吧?像徐晓东嚷嚷的这种技击对抗,国家并不很喜欢。
再说,谁敢说各位武术传人是冒牌货?国家都说了,套路也是真功夫,会摆pose也不容易。
调子定下来了,之后的工作都是照着这个进行的。
我们熟悉的那些武术冠军,大多是走套路路线。李连杰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运会获得的全能冠军,就是武术套路比赛的。那时候他才十二岁,要是比对抗,即使天赋异禀骨格清奇,是百年一遇的武学奇才,还没发育的小胳膊小腿还是够呛。
还有张晋也是。
当然,桥帮主不是说李连杰和张晋没有真功夫,只是说他们从小练习的武术重点并不放在对抗上,更多的是注重视觉效果。
要练对抗、学打架、争胜负的,也就是国家不太喜欢的技击对抗,后来给了它一个专有的名字,叫散手,也叫散打。
要比散手,也行,但是要“积极、慎重、稳妥”,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所以1989年,国家体委又发出了一份文件《关于加强武术散手比赛管理的通知》,就是要严格地管起来。
到现在,又过了三十年,虽然民间练武的地方又多了起来,武术也成了一盘大生意,但在国家层面上,对武术的基本态度仍然没怎么变。
所以你说徐晓冬那么张狂地约战各路武术界人士,吃瓜群众当然看得很爽,但啪啪啪这么疼的打脸并不是主管部门想看到的。
武术界人士也很委屈:
几十年来都是只要打得好看就行,现在怎么又要真打啊?你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