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去来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延伸阅读
怎样理解归去来兮辞中蕴含的自然观和生死观
种种的种种,从表面上看,似乎狂放愉快,风神可羡,然而骨子里却透露出巨大的悲哀。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悲哀的背后,却展示出一丝人文的曙光,本体意识的觉醒,使得这个时期的人们开始转换思考的角度去注重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尊严,从而保持高标人格,活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我。
因此,在龌龊的时代里活出生命的真实,便构成了千古颂扬的魏晋风流。
在这个风流的漩涡里,陶渊明无疑是最完美的一个。他没有借醉来远离险恶,没有借毒来麻醉人生。他选择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清新广袤的田野,走进了人类赖以憩息的精神家园。他从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判断是非,按自己的意志处世为人。“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萧统语),坚定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将人格与自由视为生命中两个本质元素。以生命的火焰烛照他的人生里程,超然特立于一个时代之外,真正顺应生命的本质要求,做一个大智大贤之人。
透过《归去来兮辞》,我们完全可以领悟陶渊明的生命大智慧。
走进田园、不慕权势是生命的原始皈依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在黑暗官场里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诗人,开始将生命的目光投向田园,他认为,只有田园才是灵魂真正的皈依之所。“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而在漂泊中,心灵牵挂的永远是故土田园。
田园,便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人性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故而诗人才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叹,才有“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自责,才有“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自悔。这自然也让我们联想到西方贤哲笔下那些渴求回归田园的呼声:
“生命之解脱意味着生命回归于真实,意味着臻于完美之境,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明白,复归于无感情的尘土是一种快乐。”(尼采)
归去来兮辞第一段诗人归途中流露出哪些心情
归去来兮辞第一段 写出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内心深处悲凉无奈。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由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所作的抒情小赋,创作于义熙元年(405年)作者辞官之初,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创作之高峰。
全文采用叙述与抒情双线结构,巧妙运用现实与想象交融的创作手法,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作品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被欧阳修称赞为:“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归去来兮辞你最欣赏陶渊明的地方是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具有不慕名利,安贫乐道,注重亲情,热爱自然的美好品质。
本文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抒写作者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达了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寓情于景,情真意切,富有情趣;文字洗练,笔调清新,音节谐美,富于音乐美,结构严谨周密。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归去来兮辞中间部分作者从那些方面写归田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间部分作者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大致分为四个方面: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
1、在第2段写到初见家门之时,“载欣载奔(译文:心中欣喜,奔跑过去)”,一派狂喜之态。
2、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从“引壶觞以自酌(译文: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到“审容膝之易安(译文: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几句,写饮酒自娱之乐与傲然自得之情。
3、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写居室转到了写庭园,甚至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抚孤松、出岫之云、知还之鸟等几个画面。
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
4、第3段中作者听亲人说知心话,以琴书为伴,乐以忘忧。接着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从出游方式到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
作者触景抒怀,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也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
归去来兮辞艺术手法赏析
一、对偶修辞法
凡是在语文中,同一句中的上下两个短语以及上下两个、四个、六个或六个以上短句中的奇句与偶句,字数相等、句法相似、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的一种修辞技巧,叫作对偶。对偶依形式可分为四类:单句对、当句对、隔句对、长对。以下将文中使用到对偶修辞法的句子罗列于后,再加以归类说明列举如下:
1、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
2、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3、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4、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平平平平,仄仄仄平)
5、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
依对偶的形式分类而言,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协调,属于单句对,又叫单对。上列第一句至第二十句虽然只有字数相同,并不完全符合词性相同、平仄协调的条件,但就句式来看,可以说是对偶中较为宽松的对句方式,因此皆算是单句对。单句对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中使用最多的一类修辞手法,呈现本文作为一篇变体骚赋的文章特色。而第二十一句“觉今是而昨非”与第二十二句“请息交以绝游”这两句扣除第一字与第三字,也就是单看“今是昨非”与“息交绝游”,依对偶的形式分类而言,在一句当中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叫作当句对,又叫句中对。
在“今是昨非”这一句当中,“今”对“昨”词性相对,而平仄未相对,“是”对“非”词性、平仄皆工整。在“息交绝游”中,“息”对“绝”词性相对,而平仄未相对,“交”与“游”也是词性相对,而平仄未相对,这并不能说这句就不是对偶,因为对偶除了以句型来判断之外,也可依对偶的宽严来分类,只要符合平仄相对或者是词性相同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说是宽对。
对偶修辞是本文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它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极为显著,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充实,充满诗歌语言的美感。这也是六朝辞赋的重要特征,体现辞赋骈偶化的独特时代特征。尽管陶渊明是位追求文字平淡自然的诗人,在此文中亦大量使用了对偶修辞法。
聊承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心赏析
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作者在序中就说明了想要辞官探望妹妹的心情,整篇辞更是表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意识。
作者厌倦官场、想要回到田园去,于是作者赋《归去来兮辞》表明心志、此赋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后来文中的“聊乘化似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只是说明作者心随自然的洒脱之情、并无消极悲观思想。 全诗(节选)如下: 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如下: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
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
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
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