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有人说大秦帝国崛起于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诸位怎么看?
优质回答:
贾谊《过秦论》中写道:“奋六世之余烈”,真正理解这句话了,就明白为什么是秦统一而不是别的国,这句话包含的内容足够写一本书了。
放眼当时东方六国,有哪个国配的上“奋”“烈”这两个字?放眼后世中国的王朝,也就汉唐勉强符合“奋烈”,就无比辉煌,但却如此短暂。自宋开始,尽管经济发达,但“奋烈”不足,开始了中华千年颓势,这一颓就一千多年,直颓到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华。
而秦国是六代君主皆英武,六代君臣皆“奋烈”,秦国政治、军事和民生一百多年持续的奋斗和壮烈,在中国5000年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统一天下自然就非秦莫属了。
中国古话“富不过三代”,放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是一样的,东方六国不乏明君能臣,也有不少零星短暂的“奋烈”,但往往无法持续,继而昏君奸臣辈出,秦国能保持六代人不出错不混乱而且有进取,这简直是个奇迹。
而始皇帝死后仅仅一代的昏君秦二世和奸臣赵高,就断送了其六世奋烈,也从侧面印证了六国败亡的必然。
放眼我中华5000年,有此奋烈的时候太少也太短,往往一两代人奋烈,后代便安于奢靡不思进取,继而纲常崩坏,民生聊乱,盗贼四起,外族入侵,就成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合之间,百年难宁,人头滚滚,血流成河,这种辉煌和毁败的恶性循环成了中华历史的悲剧主旋律。
其他网友回答
秦的一统华夏伟功,更多是建立在秦历代君王建立和承袭”法治”(奖惩分明)精神,余烈一词定义不妥,政治的企图和军力的强盛到了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地步,必定是一番翻天覆地的伟业!
其他网友回答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秦朝。秦朝的建立,背后离不开秦国历代先祖的励精图治。所以在《过秦论》中,贾谊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那么,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是指哪些秦国国君呢?
既然说嬴政是继承六世的”余烈”,那么这六世自然是秦始皇之前的六位秦国国君,即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这六人对秦国的发展并非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正是他们一代代积累,才成就了一个强大的秦国。
先看看秦孝公,可能有些人对他并不是很熟悉,但他在位期间提拔的改革家商鞅就称得上妇孺皆知了。秦献公四年(前381),秦孝公嬴渠梁出生,秦献公去世后,年仅二十一岁的年轻君主秦孝公继位,成为了秦国国君。
秦孝公深知变法需要人才,便颁布了《求贤令》,重金网罗天下贤士。商鞅便是响应秦孝公的《求贤令》而来到秦国。秦孝公力排众议,大力支持商鞅的变法,从而大大改善了秦国积贫积弱的颓靡姿态。商鞅的变法涉及范围极广,其影响也非常巨大。
年仅十九岁的秦惠文王继位后不久,便在大臣们的强烈要求下将商鞅处死,但商鞅去世后,他并没有废除其变法,而是依旧依照法令治理国家。秦惠王十三年(前325),嬴驷正式称王,这反映了秦国随着实力提升,其地位也在各国中不落下风。
秦武王对秦国的贡献没有自己的父亲及祖父高,原因在于他并不喜爱治理国家,只醉心于追求力量。他先是驱逐了张仪,又出兵攻打韩国。不过,他在位仅四年,便因为与大力士比赛举鼎时膝盖骨断裂,不久去世。
因为秦武王年仅二十三岁便意外逝世,还来不及留下儿子,众臣便拥立他的弟弟嬴稷继位,即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时,文臣范雎、武将白起共同辅佐,并在著名的”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后来,昭襄王更是直接进入洛邑,灭亡了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
子楚继位后,先是彻底铲除了东周政权,又继续积极地对外扩张。在位三年后,庄襄王也去世,其子嬴政继位,开启了崭新的时代。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指的便是嬴政继承这六位国君留下的基业,从而建立了流传千古的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