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不救援(长平之战列国不帮赵国)

网友提问:

长平之战,诸侯国在紧要关头为何不救援赵国?

优质回答: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在这场决战中,赵国大败,由“纸上谈兵”赵括率领的赵军更是被秦将白起坑杀了有四十五万人之多。大家都知道当时的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那秦赵两国在这场长达三年的大规模歼灭战进行之际,齐楚燕韩魏等其他五国为何坐视不管、救援赵国呢?接下来咱们来分析一下这几个国家为什么不救赵国。

一、齐国

秦赵两国对峙之时,关于赵齐两国之间的互动及其结果,《史记》中是这么说的:

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周子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也。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

说的什么呢?当时因后勤能力没跟上、粮草急缺,赵国便派人向齐国借粮,齐臣周子便劝谏齐王借粮给赵国,否则秦兵不会退,并打了个“赵之于齐相当于嘴唇之于牙齿”的比喻。除了解释不救赵带来的后果,也解释了救赵的好处,即这不但是高义之举,打退秦兵也会扬名。但最后齐王还是没听从周子的建议。

大家看,赵国借粮,这也是很主动了,齐国的大臣也在旁劝说,但齐王还是“弗听”,那齐王真的目光短浅才见死不救吗?这样拒绝真不是意气用事吗?下面简单说下赵齐之间的“小故事”。

公元前353年,齐国“围魏救赵”,齐对于赵来说是救国之恩了,而且齐出钱出人的损失也不少,但赵怎么“回报”的呢?公元前284年,秦赵魏韩燕等五国联合伐齐,最后打得齐只剩莒和即墨两城坚守,几乎亡国了。这就相当于一个人曾经损失了自己的钱和人去救你,你却在后来趁机联合其他人打他,还一起抢他的钱和房子。谁会忘了这样的深仇呢?

况且,这长平大战,还不是因为赵王贪心,拿了原本韩已经送给秦的上党郡,才引起秦不满而攻赵。你贪心拿了别人的东西,自己守不住这东西,还让我出钱出力地帮你打架,这简直没道理嘛,我们又不是好朋友!

还有一点,齐秦两国并不接壤,所以齐对长平之战并不十分紧张。

而且,五国伐齐后,齐国需要尽快恢复国力,所以齐的态度比较中立——我既不帮你,也不帮着别人打你。

假如齐借粮给赵了呢?假设下,在齐的后勤保障下,赵打败了秦,没有了西边秦的忧患,转过头东攻与之接壤的齐,凭着齐国那点领土和人口,怎么挡得住赵国的虎狼之师呢?

道理明显摆在这里了,所以即使不是齐王建,换了别的齐王甲或齐王乙,也会拒绝帮赵的。

二、楚国

至于楚国,可以从它的政局分析入手。

当时的楚王是楚考烈王,他曾经在秦国做过将近十年的人质,对楚国军政大权,因其政敌长期经营楚国的原因,并没有完全的把控。所以在长平之战中,正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楚国政权不稳,不仅不能帮助赵国后袭秦国,而且要讨好秦国,好让秦不要支持政敌来搞自己。

还好,长平之战分散了秦对楚的注意力,使得楚王有时间能稳定和把控朝政。待到后来的邯郸之战时,楚王已完全掌控了朝政,那时楚国选择了帮助赵国,这就是后话了。

三、魏国

当时魏国朝堂内部分为以信陵君为首的亲赵派和以丞相须贾为首的亲秦派这两股势力。如果秦败而赵胜,赵最要感谢的自然是功高盖主、势力庞大的信陵君,魏王到时能以什么来压制信陵君的,那时的朝政恐怕不再由自己掌控了。

魏国也在经历伊阙大战和华阳之战后,近三十万魏军死于白起带领的秦军之下,霸业日薄西山。在秦赵两个大国前面,魏国犹如在两个食肉动物之间的食草动物,一个不能得罪(赵),一个得罪不起(秦),想插手很有可能把自己搭进去。所以,选择坐山观虎斗便是最好的做法了。

四、燕国

秦燕两国并不接壤,也就没有领土之间的纠纷。

另外,在战国中期,燕国和赵国之间的战争反反复复地,总处于几年打仗几年休息的状态;战国末期,赵武灵王在位时期,燕国基本上成为了赵国经常征伐的对象。所以燕赵两国可谓是世仇了,长平之战后的燕国趁火打劫赵国,更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一个恨不得你去死的人,又怎么会帮你呢?

五、韩国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的一个了,在秦面前,就像一只兔子面对一头狮子,不然也不会割让上党郡这块战略要地。自己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纵然想救他人,也是枉然。

还有另外一点,韩国把原本承诺给秦国的上党郡又送给赵国,难道真没有祸水东引的意图吗?如果有此意,秦赵两国交战岂不正和自己的意思!

以上分别从齐楚魏燕韩五国各自情况出发,来说明这五个诸侯国在长平之战中没救援赵国的一些原因分析。五国救赵也罢,不救赵也罢,肯定先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一致选择了坐山观虎斗;而到后面的邯郸保卫战时,赵楚魏三国又反过来联合抗秦,一切也都说得过去了,大家说是吗?

欢迎留言交流,记得关注我哦~~

其他网友回答

长平之战,诸侯国不救赵国,原因有四:

一、赵国与诸侯国没有签订军事盟约,诸侯国没有义务去救援。

东方诸侯国曾在公元前334年,在苏秦合纵抗秦思想的游说下,在燕文公、赵肃侯的积极支持下,建立了合纵联盟。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歃(sha)血为盟,签订盟约。约定秦国攻击盟内任一国,其他盟国按照盟约约定出兵救援。由苏秦担任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兼佩六国相印,有权协调六国有关盟军事务。从此,秦国15年不敢出函谷。

后来,秦国用离间计破坏合纵联盟,欺骗齐国和魏国,与秦联合攻打赵国。合纵联盟就瓦解了。此后山东诸侯国之间,就再也没有签订军事盟约。

二、秦国实行连横策略,远交近攻,分化、瓦解了各诸侯国。

秦国采纳张仪的连横策略,远交近攻,利用威逼利诱,分化各国。秦国还胁迫一些国家与它联合行动,侵略、攻打其他国家。导致各诸侯国之间矛盾很深,战争不断。燕国、齐国与赵国有战争仇隙,压根就不想救。韩国弱小,在长平之战前就已经被秦国攻占了两厢,将韩钳制的死死的。这才进攻上党,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

三、赵国再一次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离间了楚、魏与赵的关系。

长平之战初期,赵国派遣使者携带重宝到秦国议和。秦王本无意议和,却故意大摆宴席,高调宴请赵、魏、楚、燕、齐、韩国的使者参加,显示秦、赵已经和平解决。待到长平战事吃紧,赵国向魏国、楚国求救时,两国得到的情报是秦、赵已经和平解决。两国担心被赵国和秦国算计,所以,都不救援赵国。

四、赵国的战略失误

赵国可以看做是一个缺乏战略眼光的国家,自以为实力大于韩、魏等国,就经常攻打周边国家。但它没有看到还有更加强大的秦国在旁边虎视眈眈。正所谓螳螂扑蝉,黄雀在后,只见小利,不见大害,关键时刻无盟国救援。

再则,向秦国议和时,就有大臣预见到秦王会大做文章,打消诸侯国救援的念想,但赵王不听。

上述四项原因,导致诸侯国在紧要关头不去救援赵国。

其他网友回答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为争韩国上党郡而引发的战争。发生在秦昭襄王时期,双方投入兵力一百多万,历时三年,以秦国胜利告终。

长平之战期间,只要有一家诸侯倾向谁,谁就有获胜的可能。至于其他诸侯国为啥不支援赵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其他诸侯国在当吃瓜群众,等秦赵双方拼个你死我活,好捡便宜。像楚国、魏国、齐国这样的。

二、秦国利用合纵连横的手段,解除了其他诸侯国联盟的可能。

三、其他诸侯国实力不行,像燕国这样的小国。魏国也被秦国打怕了。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为什么长平之战赵国45万大军被围,诸侯都不去救,以致于统统被秦国收拾掉了?

我们先来看看长平之战发生的时间。长平之战爆发于秦昭襄王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60年。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36年到前221年。也就是说赵国长平之战惨败到最后开始统一六国都还有24年时间。因此并不是长平之战一结束,秦国就马上统一六国了。长平之战当然是战国末期最强两雄国之间的战略决战。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20多年后就被灭亡了。但秦国当时也只是惨胜,史载“秦卒死者过半,海内空”。因此当时各国并没有想到20多年后会被秦国全给统一了。

东周建立到长平之战时已有500多年。前期为各国诸侯争夺霸权的春秋时期,后期则是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到此时,历经500多年的大动乱,又有谁会想到不久之后就会归于一统呢?此时的诸侯只会想着两件事:一是看别人互掐,自己隔岸观火,其两败俱伤自己反而更安全。二是趁别人虚弱时赶紧去占点便宜。长平之战后的公元前251年,燕国还为此主动进攻赵国,只是被名将廉颇痛击。史载:“赵国的壮丁都死在了长平,遗孤还没长大,可乘机进攻。”

因此,长平之战时各国只会坐观龙虎斗,自己乐呵呵!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我来说下我的观点吧。首先是诸侯国本意上是不想救赵国,当时秦国和赵国就像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苏联和美国一样,是当时世界的两大超级强国,对于其他强国来说只希望秦赵两国相斗,然导致两败俱伤才能让其他国家坐收渔翁之利。其次,赵国在外交上的一系列操作使得其余诸侯国误以为秦赵有议和的可能,打消了其余诸侯国试图援助赵国的念头。最后,诸侯国还是担心祸水东引,怕救援赵国惹得秦国转而攻击自己,毕竟长平之战的起因就是上党太守冯亭私自向赵国献土纳降,违背了韩王的旨意,使得攻韩的秦军转而攻击赵国。再具体说下这三点如下: 第一,秦赵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2年,结束于公元前260年。这是一场国运之战,也是一场国家综合实力的比拼。距离长平之战前7年的公元前269年,秦赵爆发了阏与之战,这一战赵国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赵奢也一战成名。在更早之前的公元前279年,则是秦楚之间的鄢郢之战,这一战使得楚国不仅丢掉了国都和大量国土(江汉平原这一产粮基地损失),还让楚国在心里上害怕秦国。魏国和韩国国力衰落,燕国地处北方,国际影响不足,并且还是秦国的盟友,齐国在公元前284年因五国伐齐使得国力大幅减弱。楚国也被秦国打的一蹶不振。因此,在公元前262年左右,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两个国家是赵国和秦国。也只有赵国还有实力单独对抗秦国。在这场战争中,其余诸侯国里就有楚、韩、魏、齐四国被秦国打过,早就了解了秦军的勇猛,在心里上害怕秦国。而且这些诸侯国希望秦赵斗个两败俱伤,自己也好从中渔利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各诸侯国的态度应当是希望秦赵势均力敌的斗争,不希望天平向任意一方倾斜,这样本国才可以通过向两方加筹码从而获得秦赵给予的利益承诺。直接出兵救援耗钱耗力,最保本的就是做各种姿态,迫使秦赵两国给予实惠好处。 第二,秦赵两国也不傻,知道列国想乘机渔利,因此在外交上展开斗争。赵国希望齐楚援助,最好拉拢韩和魏,从而夹击秦军,燕国也稳住他,不让他从后面攻击自己。赵国与秦国在长平对峙之时,赵国也向秦国派出使者,想使出一条缓兵之计,让赵国喘息一下。但是秦国却大张旗鼓欢迎赵国使者,使得天下都知道秦赵在议和,其余诸侯一看,两个超级大国要联合,不知道下一步会打谁的主意,于是都不再轻易承诺,反而静观其变。这使得秦国获得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使得秦国顺利的使出了反间计。使得综合国力较弱的赵国不得不换帅搏一把,因为赵国已经耗不起了。 第三,秦军本来就是攻打韩国,意图夺取韩国的上党地区,本来就不想惹赵国,结果赵国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上党地区,使得秦国立马进攻赵国。所以各诸侯国也不想惹怒秦国,引得秦军进攻自己。因此,各诸侯国没有在紧要关头救援赵国。最后长平之战结束,山东六国再也无力单独对抗秦国,使得后面邯郸保卫战时,各诸侯国不得不出兵救援,因为不救援就会被秦国各个击破(齐国始终置身事外,因为五国伐齐伤的太深了)。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